“天河注水开新象,斯地遂名天水城”。天水城如其名,因水而生、因河而润、依水而兴,名副其实的“陇上江南”。然而,在这座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汛期城区内涝隐患、雨水径流污染以及非常规水资源利用水平低等问题。
2021年6月,天水市获得2021年度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资格,在这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中,一场关于城市基础设施的“变革”正在悄然上演。水电三局把握机遇、主动担当,凭借在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水环境治理等领域拥有的独特技术优势,于2021年先后中标天水市雨污分流及污水干管改造、排水主管完善、海绵化改造3个项目,如同一部“三部曲”,奏响了天水走向现代化生态之城的乐章。
奏起雨污分流“奏鸣曲” 疏通城市“毛细血管”
雨污分流及污水干管改造项目是这场“变革”的先行军。随着天水城市化的不断推进,雨水和污水的混合排放问题日益突出,对当地环境和居民生活造成不小的影响。近两年,在天水市的街头巷尾,到处都是“电建蓝”的身影,一场关乎城市“毛细血管”疏通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雨污分流及污水干管改造项目建设正紧锣密鼓进行中。
雨污分流及污水干管改造项目新建污水管道约18.3千米,涉及秦州区和麦积区雨污分流节点改造11个、布设检查井412个、沉泥井105个……工程点多面广、地下情况复杂,项目部牢固树立“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效率意识,与街道、社区、交警、城管执法等部门沟通协调,在最大限度不影响交通正常通行的情况下,合理优化施工工序,采取降噪措施,尽量减少对居民正常生活的各类干扰。党员干部划片责任包保,专门负责交通引导,张贴车辆引导公示牌标语,便于市民出行夜间施工期间提醒,在确保安全质量的前提下,紧盯时间节点,加快施工进度,有力有序完成各项施工任务。
“狭窄的街道、密集的建筑物和地下原有的各种线缆、管道相互交织,加之地下管网资料缺失或不准确,挖掘工作如同探索未知领域,稍有不慎就可能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和城市的正常运转。”项目副总工程师罗春彬说。对此,项目部科技团队开展复杂条件下小管径机械顶管关键技术研究,提出一整套城市人口密集区域小管径机械顶管施工技术,解决城市道路交通影响因素大、开挖空间受限、地下地质及管线复杂、施工工期紧的顶管施工技术难题。
“在这个改造项目之前,遇上下雨天,出门那可真是‘泥里去土里来’。村道旁边的排水沟又窄又浅,雨水到处乱淌那是经常性的事儿。”天水市秦州区玉泉镇孙家坪村村民县师傅说。
经过水电三局建设者的辛勤努力和无数个日夜的奋战,经过改造后的天水市排水系统更加科学、高效、环保。雨水得以迅速排放,减轻了城市内涝的风险,污水则通过新建设的处理系统进行净化处理,有效减少了水体污染。
“作为一项民生工程,人民群众就是我们最大的客户”,项目经理赵文升如是说。项目部牢固树立“客户至上”的理念,聚焦提质增效,强调“源头开效、组织提效、机制创效、管理增效、创新落效”的协同和联动,实现了项目管理标准化、责任化、制度化、效益化,完成了项目良好履约,多次收到业主单位表扬信,并被天水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天水市海绵城市建设服务中心授予“质量管理先进团体”,项目滚动发展成效进一步凸显,为后续的项目落地铺好了路、搭好了台。
奏好排水主管“交响曲” 打造城市“大动脉”
如果说雨污分流及污水干管改造项目是这场城市“变革”的先行军,那么排水主管完善项目则是这场“变革”的内在力量。城市更新,更新的不仅仅是“面子”,更要做实“里子”。排水主管对于城市来说,就像人体的“大动脉”,负责收集城市新陈代谢废物,排水主管的质量决定着城市的“健康程度”。由水电三局承建的天水排水主管完善项目,通过对城区雨污水管网查漏补缺、错混接改造,畅通城市地下“大动脉”,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排水主管完善不是简单地挖开路面,填上管子,这背后还存在着大量看不见的工作”,项目经理赵文升说。天水市地处陇南地区与陇西黄土高原过渡区,地下地质结构复杂,有的地方是湿陷性黄土,容易导致管沟坍塌。同时,排水主管的管径较大,运输和安装过程需要大型机械设备配合,在狭窄空间作业,设备的调度和操作难度极大。
为了加快现场施工进度的同时保证工程质量,项目部管理团队在项目设计之初就多次展开论证,过程中也与设计单位积极沟通,不断优化设计方案。对于土质疏松地段,采取打桩加固、槽钢支护、增加土壤黏合剂等措施进行路基处理,达到稳固地基、防止水土流失、提高路基承载力的目的。
项目建设初期,由于初设方案审批、外部协调等因素对工期的影响,开工日期已滞后四个多月。面对诸多严峻形势,项目部协同各施工队伍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优化各节点施工工序和施工工艺,以小节点保大节点,用节点倒控工序进程。根据工期进度和重点工作推进落实情况,项目部建立了日报和周报制度,做好短期内施工计划安排,针对每天完成的实际情况,动态调整第二天的工作内容,关键线路上的施工任务必须按时完成。一旦在某个节点上的工期被延长,必须在下个节点调整部署、及时弥补,确保月计划的完成。同时在土方开挖、管道安装和土方回填等工序,开展平行流水作业模式,最大限度缩短流水步距,减少外界气候因素的影响,保证合同工程的质量和进度。
“这个项目真是修在了我们老百姓的心坎上了,以后遇上下雨天,我们再也不用在满巷子泥巴和臭味中进进出出了,真是太高兴了。”辖区居民张女士竖着大拇指高兴地说,这几天只要忙完了家务,每天晚上都会出来遛弯,以前大雨后小区有些地方的积水能没过脚面,一两天才能退去,现在一下雨,积水都直接排入河道里面去了,张女士脸上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奏响海绵城市“协奏曲” 构建城市“呼吸系统”
在这场“变革”中,天水市海绵化改造项目则是一项创新性的尝试。
“我经常带孩子去马跑泉公园散步,经过改造的人工湖不仅调节空气湿度,也让人感受夏日波光旖旎的美景,一湖清水为市民生活增添了灵动的生态空间,海绵城市建设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环境的变化,让人内心愉悦。”居住在马跑泉公园附近小区的李女士开心地说,这座城市的生态系统,彰显出城市的内涵与活力,更展示的是市民的精气神。
由水电三局承建的天水麦积区马跑泉公园片区海绵化改造项目共包含5条新建道路、6条改建道路以及雨水资源化利用项目,改建、新建道路总长8.59千米。主要建设内容包括道路工程、照明工程、景观绿化工程、交通工程、湖体调蓄设施建设及配套绿地海绵化改造、人行道铺装改造等。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项目经理赵文升说。透水混凝土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材料之一,因其良好的透水性能,能够有效地实现雨水的自然渗透,缓解城市内涝,补充地下水资源,同时还能降低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天水市海绵化改造项目包含一系列的雨水花园、公园蓄水池、人行道透水铺装等海绵设施,不仅对于混凝土透水性要求高,还要考虑其美观性。因此,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项目部申请成立了“高性能彩色整体透水混凝土关键技术研究”课题,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制定出了适合天水市彩色透水混凝土最佳配合比,从彩色透水混凝土从拌合、施工到成品保护,形成了一整套彩色透水混凝土施工技术和施工工法,“提高彩色高性能透水混凝土施工合格率”课题也荣获2024年甘肃省质量协会QC成果二等奖。
“我们现在完成施工的路段有三层透水,人行道上铺着陶瓷透水砖,下雨时,雨水除了直接从路面渗入外,还能流到旁边的绿化带里,实现雨水的直接利用,而马路边上的溢流井,更是实现了初期雨水净化、地下水涵养、雨水收集利用等功能。”项目施工生产部副主任胡朝辉这样介绍“海绵”的威力。
“天水市海绵城市的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因此在雨污分流及污水干管改造、排水主管完善以及天水市海绵化改造3个项目建设过程中,涉及到很多同步施工和交叉作业,需要统筹规划和系统部署”,项目副总工程师罗春彬介绍。针对3个项目分散面广,占用人员、机械等资源多、安全管控压力大等特点,项目部统筹资源调配,利用区域优势,通过科学组织、精心施工,实现大干快上、资源共享,安全、优质的推动项目高效履约。
在天水市海绵城市项目建设过程中,项目部始终把“加强现场管理、创造企业信誉,加强成本管理、创造经济效益”作为区域项目部的初心和使命,牢固树立“现场促市场”理念,项目员工上下一心,齐心协力,把干好项目作为生存与发展的依托,致力打造让政府放心、让业主满意、让人民称心的优质工程,用“诚信履约、精细管理、高效经营、优质服务”树立了良好企业形象,唱响了电建品牌。
如今,在天水市的大街小巷,瓷透水砖铺装的人行道、马路边的溢流井、雨污分离的管网……雨水留了下来,流水积蓄起来,水资源活了起来,生态好了起来,人们也富了起来。
天水市“海绵城市”的建设,犹如一幅绿色发展的画卷,在天水市城市上空展开。这是水电三局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战略,扛起央企担当的生动实践。“海绵城市”不仅为天水的生态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更让当地市民的生活质量有了实质性的提升。天水市雨污分流及污水干管改造、排水主管完善、海绵化改造项目“三部曲”,使这座古老的城市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承载着市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追求,书写着水电三局助力天水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