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重要新闻

千帆竞渡创一流: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综述

《国资报告》发布时间:2023-02-02 09:03:45  作者:刘青山 原诗萌

  引领示范 专项工程树立标杆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开始之前,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先后部署实施了“双百行动”“科改示范行动”“区域性综改试验”等改革专项工程,一大批改革基础好、改革动力足的基层企业和相关城市被遴选出来作为综合施策的“示范田”。国务院国资委还组织开展了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工作,11家央企入围。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开始后,纳入示范工程的企业、城市自加压力、主动作为,充分把握改革机遇,攻克了一系列难题,在改革过程中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在专项行动中,“双百行动”启动最早。所谓“双百行动”,是指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选取百余户中央企业子企业和百余户地方国有骨干企业,全面落实国有企业改革“1+N”政策要求,围绕“五突破一加强”目标任务(在混合所有制改革、法人治理结构、市场化经营机制、激励约束机制以及历史遗留问题方面有所突破,加强党的领导),力求在改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取得突破。

  《国资报告》记者梳理对比发现,“双百企业”最关注的话题,是通过机制改革,激发全体员工的活力。改革的核心,仍然是三项制度改革。

  2019年,中石化易捷公司一次性拿出总裁、副总裁、财务总监等5个高管岗位面向全社会进行公开选聘。报名应聘总人数接近7000人。最终选定5名经营班子成员。2021年,中石化易捷再次宣布,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总裁、互联网运营中心CEO、CTO和COO等高层职位36个。目前,中石化易捷已经形成了全员市场化竞聘上岗的机制,以及配套的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

  充分迸发的市场活力,让中石化易捷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动力。2021年底,易捷便利店达到2.78万座,使其超越美国宜家成为“中国便利店之王”。品牌价值由2018年的25.69亿元提升到2021年的184.61亿元,位居中国零售行业前列。

  2022年7月28日,中车株洲所一次性招聘各类人才近1000名,其中2022届大学毕业生680名,均创单年人才招聘新高。在就业形势低迷的背景下,中车株洲所之所以逆势扩招,得益于改革推动下的企业高速发展。

  成为“双百企业”之后,中车株洲所以“人与激励”为核心,全面激发企业发展活力。构建“经营管理、专业管理、工程技术、营销贸易、能工巧匠”5个通道、6个层级、19个等级的职业发展体系,职业生涯从单一“挤官道”向“多通道”发展转变,科技人员最高层级“科学家”待遇水平高于公司领导班子成员。同时,75位领导人员年度考核“不合格”被降级、调岗,近百名专业岗位员工认证不达标降级。近3年,中车株洲所累计招聘2190余人。高端科研人才队伍7000人。企业创新力量不断壮大。

  中车株洲所党委书记、董事长李东林表示,得益于改革推动,如今中车株洲所形成了交通和能源“双赛道”发展新格局,打造了“轨道交通、新材料、新能源”三个百亿元级产业和时代电气、时代新材两家上市公司,“企业的道路越走越宽阔”。


上市成为混改的重要载体。图为中车株机所旗下的时代电气登陆A股科创板,实现“A+H”双通道资本布局。

  中国物流旗下的武汉中铁伊通物流有限公司针对公司经理层制定“年度基薪+绩效提成+专项奖励”的薪酬模式,绩效年薪占年度薪酬比重平均超过75%,成员间薪酬高的是低的两倍以上。

  “我们几个副总工资都比我高,我真的愿意越来越多的人工资比我高!”中铁伊通总经理席先全表示,“能干的人,多是个性比较强的人。”只要是为企业,席先全充分包容他们的“个性”。这让中铁伊通领导班子,成为一个有个性、有拼劲、战斗力十足的团队。

  2020年11月27日,作为“双百企业”的重庆三峰环境进行职业经理人转聘集中签约。牵头技术攻关工作的公司副总经理司景忠完成了从国企高管到职业经理人的身份转变。“过去,搞科研是任务,现在事关自己的饭碗,压力和激励都大了。”

  改革中,三峰环境先后引入多位高端研发人才,成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立创新成果转化激励机制,重点围绕行业痛点难点及瓶颈问题进行攻关,助力公司核心业务取得新突破。2021年,三峰环境实现营业收入58.74亿元,同比增长19.16%,实现归母净利润12.38亿元,同比增长71.78%,基本实现了“跑赢市场、优于同行”的目标。

  2020年初,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启动实施“科改示范行动”,加快培育一批国有科技型企业改革样板和创新尖兵。两年多来,“科改示范企业”充分发挥“种子”“头雁”“尖兵”作用,在改革创新双轮驱动、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中铁装备是国产大盾构的发源地,也是“三个转变”重要指示的发源地。入选“科改示范行动”之后,中铁装备积极探索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健全科技创新治理体系。目前,中铁装备在德国、日本等地设立常设机构,构建了“国内+国外”协同创新机制。以全职引进、柔性引进、专家咨询等形式,聘请18位国内外科研领域和盾构行业的权威专家,建立了以院士、大师等领军的科研创新团队。目前,公司拥有各类技术研发人员600余人,占员工总量的45%。同时,企业同职级科研人员薪酬为管理人员的1.3-1.5倍;科研成果转化实施后,研发团队可享受3年的市场销售效益分红。

  近三年,中铁装备联合承担了13项国家科技项目,形成16项国际领先技术,是盾构行业首个获得中国专利金奖,唯一获得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和中国质量奖的研发制造企业。

  创新成果如何?市场自有公论。

  截至2022年6月底,中铁装备订单总数已达1400多台,产品遍布国内各地、远销五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铁装备副总经理王杜娟说,“2021年海外订单较前年增加了50%,2022年上半年又较2021年同期增长了50%。按照可统计口径,在欧洲市场占有率约为30%,几乎全部卖给了欧洲承包商。”


中铁装备研制的中国盾构机首次出口葡萄牙。

  “科改示范行动”取得的显著成绩,不只是靠“科改示范企业”的自身努力,而是包括集团公司和各地国资委等多方面共同行动、大力支持的结果。

  比如,国机集团通过战略引领和体系赋能、机制赋能,明确了“锻造国机所长、服务国家所需”的战略定位和“打造科技驱动的世界一流企业”的总体目标;重塑了“承上启下”的科技管理体系、竞合型攻坚力量体系和科技创新考核评价体系。在此支撑下,所属四家“科改示范”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近三年增长33.4%,紧扣当前国家工业强基的目标与任务需求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大量成果。

  2021年“科改示范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15.4%,远高于中央企业平均水平(2.49%),也高于科创板上市公司平均水平(13%)。两年多来,“科改示范企业”累计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收入6327.5亿元。2021年“科改示范企业”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较2019年增长34.5%和45.9%,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工成本利润率分别较2019年提高30.5%和20.8%。

  2019年7月,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决定将上海、深圳作为首批综改试验区,同时选择沈阳开展国资国企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专项工作。

  2020年12月,浙江杭州、陕西西安、辽宁沈阳和山东青岛等地被列为第二批综改试验区。其中,为加大对东北地区国资国企改革支持力度,沈阳改革专项工作被提升为由辽宁省政府领导,涵盖沈阳市域范围和太平湾合作创新区的综改试验。

  杭州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王希表示,杭州国资委以区域综改为引擎,构建市域国资大统筹机制,积极助推全市共同富裕。具体举措包括:进一步加强市属国企与央企、省属国企战略合作,积极构建“上下游”合力;推动市、区(县市)两级国资,按照“一核九星、双网融合、三江绿楔”的新型特大城市空间格局进行布局调整,积极构建“全市域”合力;强化与湖州、绍兴、嘉兴、衢州发展联动,加强与沪、苏、皖产业链接,积极构建“都市圈”合力。

  无论是“双百行动”“科改示范行动”,还是“区域综改”,更加侧重基层企业和地方企业。世界一流示范企业创建,则更加偏重提升大型中央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2018年以来,国务院国资委遴选基础条件较好、主营业务突出、竞争优势明显的航天科技、中国石油、国家电网、中国三峡集团、国家能源集团、中国移动、中国宝武、中航集团、中国建筑、中国中车集团、中广核等11家中央企业,开展了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工作。

  几年来,11家示范企业全面对标世界一流企业,在深化改革、自主创新和开放合作方面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中国移动党组书记、董事长杨杰说,世界一流是公司持之以恒追求卓越业绩的战略选择,就是要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在较大规模基础上实现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跻身全球信息服务企业第一阵营。

  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是世界一流企业的重要表现。近年来,三峡集团走出一条“筑巢”和“引凤”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国有资本功能放大之路,成为全球资源“调配师”。圆满完成了三峡国际引进战略投资者工作,充分彰显中国三峡集团的国际信誉与品牌影响力;发行长江电力“沪伦通”全球存托凭证(GDR),实现核心子企业境外上市,创近年中资企业海外上市最好水平。2021年,中国三峡集团通过混改吸引全球资本351亿元,约占央企全年引资总额的1/4。如今,三峡集团全员劳动生产率为406万元/人,在央企中名列前茅。

  与世界一流企业相比,研发投入较低一直是我国国有企业的重要短板。国家能源集团组建以来,构建起科技委总揽全局,智库、前沿技术研究院、专业研究院为平台,基层研发机构为支点的“1+2+3+N”科技研发体系。建立科研投入长效机制,完善科技攻关体制,研发投入年均增幅接近10%,牵头承担的多个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通过验收。

  对标先进提升管理,是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中国远洋海运重组之初,就确立了以压减促改革的原则,通过削减法人户数和管理层级提高企业的组织效率和市场反应速度。目前,中国远洋海运法人户数较重组之初减少了39%,管理层级从7级缩短到4级。所属中国远洋海运集运的法人户数较压减工作开展之初减少了47%,集装箱船舶运力规模跃居行业第一梯队,企业效益大幅提升。

  持续的改革,提升了中央企业乃至国有企业整体的国际竞争力。2022年,已有99家国有企业入围《财富》世界500强,其中,国务院国资委监管企业47家,发电、航运、船舶等行业中央企业主要效率指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一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电网、通信等行业企业专利数量和质量位居全球同行业领先水平,航天、深海、能源、交通、国防军工等领域涌现一批世界级原创性科技创新成果。一批企业品牌影响力和国际化水平明显提升,21家中央企业进入全球品牌价值500强,打造了高铁、核电、特高压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名片,培育了一批具有行业话语权和美誉度的企业品牌。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