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种种原因”,近期国际油价暴跌,为此中国出动了84艘巨轮集体直扑海湾进行“扫货”。而在中国市场,虽然国家有调控政策,但3月17日24时油价也跌入五元时代(92号汽油为5.5元/升;95号汽油5.86元/升)。
油价触底无疑能起到刺激燃油车市场的效果,但对目前政策大力扶持的电动汽车却不是什么好消息,特别是随着补贴逐年滑坡,十分会让新能源汽车“打回原形”,让人捏了一把汗。
新能源汽车有前途吗?
受限于化学电池的储能、安全、充放电能力,充电设施建设等等因素,显然在实用性上,电动汽车相比传统燃油车没有领先的优势。但几年前中国还是开始大力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
新能源汽车销量的“水分”
2019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约120万辆,而狭义乘用车总销量达到了2000万辆以上,新能源汽车只占到了约6%的市场份额。这当中还有网约车、出租车、共享出行等“水分”,实际落实到消费者头上的更少。
大功率充电设施建设
很显然,真正的消费市场对电动汽车并不太买账,毕竟在功能务实属性上,还是燃油车更契合日常家用需求。而想要新能源汽车真正能从燃油车手里接棒,大功率充电设施建设,突破电池技术瓶颈(例如石墨烯、超级电容),完善电池产业链(从制造到回收)等等因素都得达到新的高度,这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新能源汽车更需要政策的长期扶持,且不能因为变化的局势(例如油价)有太大波动。
政策为什么扶持新能源汽车?
石油过度依赖进口,危险!
石油过度依赖进口
中国有全世界最齐全的工业体系,是制造大国,自然也是能源消耗大国。从能源供应结构来看,2019年,中国从国际进口了约5亿吨石油(进口量全球最高),占总量高达72%,比2018年又高了2个百分点。世界局势风云变幻,石油对海外的过度依赖其实是非常危险的信号,也必然刺激国家从政策角度进行能源结构的调整。
煤炭资源相对更丰富
相比于石油,中国的煤炭资源无疑更丰富,储量比例越占全球储量13%,位居第四。虽然进口量也巨大,但国际上对于煤炭资源不像石油那么敏感,对国家能源安全的威胁等级低一些。而火力发电(耗煤)又是中国发电量的主要能量源,2019年,火电占发电总量依旧超过70%。
简单点说,降低燃油车市场份额,转而发展电动汽车,就等于将石油进口压力转移煤炭资源上,可以有效降低石油进口受困的威胁度。除此之外,相比石油这种不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所需的电能也并非非火电不可,随着核电、水电、太阳能等发电量逐渐提升,也可以缓解火电的压力,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排放集中在居民区,难受!
纯电动汽车确实能够实现节能减排,但这仅限于消费者的出行。先不说目前电池制造工业本身的高污染属性,就能量来源而言,作为二次能源,国家发电本身就带有损耗污染。
于是,很多人都说了,纯电动汽车只是将污染转移到了产业链上游的电厂,并没有改变其本身的污染属性。这么说只能算对了一半。
内燃机热效率太低
首先是节能,传统内燃机能量转化效率偏低,汽油完全燃烧产生的热量最高只有40%转化成了动能,且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没有多少潜力可挖。而如果用电驱动,驱动电机却能够将95%的电能转化为动能,大大提高节能潜力。
电动汽车能量转化效率高
至于发电过程的能量转化效率,通过对火电、核电、水电以及太阳能电站发电量占比的调整,发电的能量转换效率不仅可调。而且,随着核电、太阳能发电比例的升高,发电所需能量的价值也不再那么“金贵”。同样的,随着火电比例的降低,发电带来的污染也会随之降低。即便短期内不能完全消灭发电过程的污染问题,但通过将污染转移到产业链上游,也可以有效改善生活聚集区的环境。
总之,在可预见的未来,当国家已经通过能源结构调整完全实现无公害发电,再配合实现全面电气化的电动汽车,我们将迎来真正的“绿色出行”时代。
仅从事低端制造业,憋屈!
18世纪60年代,在英国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到21世纪前后,中国已然成为工业大国。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以内燃机为核心的工业产品已经逐渐没有多少油水可榨,“Made in China”一直处在走量不走质的低端产业,什么雨伞、拖鞋、衣服等等。低端制造业利润率太低,14亿人其实都在赚辛苦钱。
中国制造2025、工业4.0目的就是将低端产品转移出去(例如南亚、非洲),让劳动力着力于从事以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化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信息化革命)的成果为核心的高端产业链,例如电子信息产业,这才是从顶层架构上给中国人“减负”。
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可以促进国内车企摆脱“躺着挣钱”的状态,刺激企业进行高新技术开发,例如三电系统、插混系统、轻混系统,乃至5G应用、自动驾驶、人工智能等等。
从国际大环境来看,只有当比亚迪、吉利、上汽等车企的新能源汽车(不一定是整车,只要是关键技术或零部件)真正能走出国门了,我们才算初步奠定汽车产业制造强国的地位。渐渐地,我们也可以稍微放放艰苦奋斗的大旗,不那么拼命挣辛苦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