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能源转型还是能源增量应用,中国制造正坚定地推动人类能源转型。”全国人大代表、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近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制造和应用第一大国,中国加快碳中和进程,将进一步推动疫下世界经济“绿色复苏”。
2020年9月22日,中国向世界宣布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获得世界各国广泛赞誉。随后,日韩相继承诺2050年达到碳中和。美国也于2021年2月19日重返《巴黎协定》。目前,全球190多个国家再次形成高度共识,共同推进人类能源转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作为中国光伏行业“大佬”,刘汉元在新能源领域深耕近二十年。在他看来,快速发展的制造业是中国宣布碳中和目标的底气。过去十多年来,中国风能、光伏发电成本下降了90%以上,其中光伏发电2020年平均上网电价已降至每千瓦时0.35元人民币,今年有望全部实现平价上网,实现零补贴的良性循环。新能源成本降低的背后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技术迭代升级不断加快以及智能制造迅速推广。
“曾经,谈到中国制造会想到低价、低质,而现在中国制造正实现到智能制造、领先制造、先进制造、清洁制造转变的过程。”刘汉元表示,正因为快速发展的制造业,中国在承担更多国际责任的同时,不会以付出太多经济发展损失为代价,还能推动国内生态发展。
刘汉元介绍,随着中国碳中和进程的加速,中国制造的光伏、风电产品和相应的资本走向世界,支撑并加快了发达国家的能源转型速度。“目前欧美日韩发达国家能源转型所需要的光伏发电系统的70%以上、风力发电系统50%是中国制造,中国制造这个环节的国际竞争力毫无疑问处于第一梯队,规模最大、产业链支持最完善,成本、技术领先。”
中国制造的光伏、风电产品还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了全新的发展路径。刘汉元介绍,中国制造的组件极大降低了能源成本,使得光伏、风力发电成本低于天然气发电、油煤发电成本,可以帮助广大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跨过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踏入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
近年来,中国光伏、风电行业发展迅速的同时,也饱受弃风弃光等问题困扰。据中国国家能源局统计,2020年中国弃风电量达到166.1亿千瓦时、弃光电量为52.6亿千瓦时。如该部分电量得以全额上网,可减少煤电机组二氧化碳排放量1800万吨以上。
全国两会即将启幕,针对弃风弃光问题,刘汉元此次带来了关于落实可再生能源保障性收购和优先上网政策方面的建议。他表示,应严格执行中国可再生能源法与可再生能源全额保障性政策;逐步将煤电机组转变为调峰电源;加快推动电力现货市场及其辅助服务市场建设。
在刘汉元看来,中国在加快碳中和进程的同时,应将国家能源供给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实现能源的安全保障和独立供应。“如果条件成熟,还可以将碳达峰和碳中和内控时间提前,进一步展示中国的意志和决心,推动气候治理和能源转型扎实落地,同时倒逼国内加速向绿色可持续发展转型。”(中国新闻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