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碧波千顷的大河,承载着波涛汹涌的壮阔;那是光耀千年的长波,流淌着气吞山河的磅礴。当绿色的电波,渲染了两岸的光泽,黄河,从此熠熠闪烁。
探索篇:梦起三门耀大河
1973年,一个“春天的故事”开篇的年份,三门峡水电站第一台发电机组成功并网发电。此后的四十多年里,三门峡水电站先后攻克了汛期浑水发电试验、扩装机组、设备检修与技术改造、机组增容改造等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并通过优化调度和节水发电,使电力生产效益不断提高,累计输出电能530多亿千瓦时,照亮了大河之上最璀璨的明珠。
梦想的火把一经点燃,就势必星火燎原,生生不息。作为黄河上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与管理是具有探索性的。受容量设计和水库运用方式等方面的限制,曾一度出现了非汛期大量弃水,原有机组检修时缺少替代容量等被动局面,并未使电站的发电效益得到充分发挥。同时,20世纪80年代后,在河南电力系统以火电为主,调峰容量缺乏,系统运行不稳定的情况下,三门峡水电站作为豫西地区的主要供电来源,本应发挥其调峰优势,却因电站装机容量偏小而未使系统调峰容量紧张的局面得到有效缓解。
为充分发挥水资源综合效益,增强电力系统运行稳定性,1990年三门峡枢纽局启动实施扩装两台7.5万千瓦混流式机组计划,1997年项目试运成功。三门峡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达到40万千瓦,非汛期水资源综合利用率大幅提高。
自古就有“一碗河水半碗沙”之称的黄河,因善淤、善决而成为历史之忧思,人民之忧患。由于黄河泥沙85%都集中在汛期,造成了水轮机过流部件气蚀、磨损严重,直接导致机组震动加剧、稳定性差,经济运行效率不断下降,无法保证安全运行。
为解决汛期发电难题,三门峡枢纽局在长年深入分析研究三门峡水库泥沙冲淤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同水调、电调的沟通与协调,适时提出水、沙、电一体优化调度运用方案,进行汛期浑水发电试验研究,并成功实现汛期水资源综合利用。
自1989年开始进行汛期浑水发电试验后,三门峡水电站汛期发电量逐年提高,从试验初期的3753万千瓦时,到2013年创纪录的4.37亿千瓦时,不仅使电站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得到了大幅提升,还为优化汛期水库调度、选择水轮机过流部件防护方案和水轮机改型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从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中期,三门峡水电站的清洁能源有效缓解了豫西地区电力供应紧张的局面,为该地区工农业生产做出了突出贡献。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发挥水电机组开机程序简单、增减负荷快的优势,担负着河南电网的调峰、调频任务。自1990年至今,电站机组开停机超过30000次,作为新中国治理大江大河梦想开启的地方,三门峡水利枢纽贡献黄河水电发展的力量已不可阻挡。
发展篇:矢志前行勇登攀
历史的深刻内涵,总是在不断地回眸与展望中彰显。作为发挥水资源综合效益的探路先锋,明珠集团在追寻绿色梦、高质量发展梦的征途中,从来步履不停,奋勇前行。
2000年12月30日,为解决1-5号机组自身设计缺陷,尤其是汛期水轮机过流部件遭受高含沙水流气蚀及磨损严重的情况,历时一年时间的1号机组改造顺利完成,单机负荷由原来的5万千瓦提高到6万千瓦。
2012年,投入运行了11年的1号机组完成了改造后的首次大修。从运行工况看,原有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在不同水头、不同工况下运行稳定,达到设计要求,机组效率大幅提高,水轮机抗磨蚀的能力显著增强,运行情况良好,为三门峡水电厂2-5号机组改造在技术、运行管理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同年,承载着绿色发展和科技兴企的美好期望,明珠集团启动2-5号机组增容改造工程,并将其列入明珠集团“十二五”发展规划重点项目。
2013年-2017年,按照“一年一台机”的速度,完成了2至5号机组增容及其附属设备改造。增容改造后单机容量由5万千瓦增至6万千瓦,全厂总装机容量达45万千瓦,经济效益明显提升。
2018年底,为进一步提高系统稳定计算精度,科学建立河南省电力仿真系统,对1-7号水轮发电机组进行励磁系统和调速系统参数实测建模的涉网试验,有效提升了设备可靠性与稳定性。
2019年,三门峡水电厂220千伏开关站送出回路间隔导线增容改造工作圆满完成,打破了制约电力外送的“瓶颈”,拓宽了电力对外输送“通道”,在阔步迈向绿色梦、高质量发展梦的征程上,又向前跨越了一大步。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那些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的身影却始终醒目。
机组改造期间,作为运管单位的水电厂本着“从项目中锻炼人”的原则,成立了相应的大修和改造项目组,一方面要求项目组成员结合实际、立足自身,全面了解掌握项目管理流程和细节,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另一方面扩大人员参与面,在项目审查过程中,组织基层人员参与讨论分析,审阅图纸资料,从原理到细节,掌握来龙去脉,参与设备调研和验收,使其对本职工作有更清晰的认识和更准确的把握。在机组改造电气二次部分进入上电调试过程中,该厂大胆启用青年技术骨干直接参与工程施工,通过实践高压“充电”,锻炼和培养了一大批项目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年轻人已经挑起了大梁,为明珠集团健康可持续发展夯实了基础。
作为安全发电生产一线的重要岗位,水电厂运行分场是每位新入职职工接触到的第一个岗位,也是为其今后工作打下坚实业务基础的地方,更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该厂结合运行人员现状和未来运行值班“机电合一”的发展需要,创新成立了运行操作班,规模化地培养机电一体化人才,探索实践“少人值守”的运行管理模式。
风劲帆满图新志,砥砺奋进正当时。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青年职工成长为岗位技术能手,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践行着新时期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在劳动中擦亮工人阶级的政治底色,在奋斗中把建功立业的步伐走得更加铿锵。而三门峡水电厂的运维管理经验,也在对外技术服务工作中被先后应用于北京南水北调、乌干达尹辛巴、湖北龙背湾、新疆等地水电站,树立了良好的明珠品牌形象,赢得了市场内外的广泛赞誉,照亮了大河内外更多的璀璨明珠。
奋进篇:敢为砥柱立中流
善思者智,善为者成。经过几代水电人的接续奋斗,水电厂通过了黄河水情不确定性增强、河南省电网对该厂参与负荷调整依赖增加、电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出力受限等重重考验,一路披荆斩棘,将滔滔河水转化为源源不尽的绿色电能输送至千家万户。
为有效利用洪水资源,水电厂一方面以提高机组负荷率为重点,密切关注黄河水情和电网负荷变化,提高水情预测精度,结合电网运行方式,深入分析电网负荷周期的规律,科学制定发电计划,不断优化机组运用方式。另一方面,紧抓国家水电政策优势,深化与省调“经济调度、经济运行”的理念共识,巩固双方共赢合作关系,为发电上网争取空间,创造环境。
每逢汛期,黄龙翻滚,浊浪滔天。水电人却时刻坚守在24小时无休的监控设备前,分析、汇总滚动刷新的几百条数据;奋战在水车室、机旁盘、变压器场地等设备现场,紧盯机组运行数据,严格执行操作流程;致力于优化机组运行工况的探索与实践,为恶劣环境下设备安全运行积累了宝贵经验和丰富的数据支持。他们三伏天头戴安全帽、脚穿绝缘靴,数九天带着冰凉的绝缘手套、手提工具箱,奔波在设备间,穿梭于厂房的各个角落。时间就是效益,汛情就是命令。不论深夜或凌晨,不论暴雨或烈日,他们精心维护,尽心消缺,只为那份温暖的守候。
尤其在2018年这场历史罕见的防汛持久战中,三门峡水利枢纽勇立潮头、勠力同心,科学谋划、统筹协调,一手积极响应黄河防总各项调度指令,全力配合完成枢纽防汛要务,护航大河安澜;一手主动作为,有效利用洪水资源,深挖潜能,实现电力生产最优效益。通过编制上报《关于三门峡水电厂220KV线路载流能力的说明》,成功将单条线路出力上限从24万千瓦提升至30万千瓦,为水能资源利用争取到关键的6万千瓦容量,实现水轮机组满发,为当年创造电力生产新记录提供了强力保障。
铁肩担当勇为先,敢为砥柱立中流。明珠人秉承一以贯之的黄河精神、砥柱精神,在大河两岸、三门峡谷,勇于拼搏、持续奋战,书写了一幕幕荡气回肠的华彩乐章。2014年至2017年,虽受黄河来水总体呈现先降后升的变化和机组改造影响,长期少一台机组运行,但水电厂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黄河水情和竞争激烈的电力市场,将发电量维持在了历史较高水平。
2013年以来,水电厂平均自动开停机成功率达95%以上,2016年以来均达到96%,2018年达到97.7%,为明珠集团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保障。
当今,水电作为清洁、可再生能源,其发展具有有利形势。但由于电力市场形势瞬息万变,黄河来水不均、水情复杂等原因,明珠集团电力生产又面临着诸多不利因素。面对新课题和新挑战,水电厂在努力完成发电生产任务的同时,紧紧抓住节水发电这条主线,坚持向科学调度要电量,向精细管理要效益,着重提高水能利用率,降低发电耗水率,让绿色能源遍染大河两岸。
大河流日夜,慷慨歌未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三门峡水电站将如同千里之外奔腾而来的大河浪涛,承载着恢宏气势,蓄积着磅礴力量,在高峡平湖间,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