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是美丽的记忆,乡村,是精妙的符号,乡村,是珍藏在每个人心中的一片净土,乡村,是寄生在每个人脑记的精神家园,乡村,是我们的根,乡村,是我们的魂。 我们与乡村血脉相通,情感相连。
白水沟从村东头流过
我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末,可以说亲历着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全过程。打记事起,我所生活的漆圆古城乡下当时属赵?公社路东大队多数人住的是常见的偏厦瓦房、个别人还住着茅草屋。普遍是土墙,不少家里所谓的大门就是在土墙上掏一个倒"U"字型大洞。那时,物质生活非常贫乏,连生活常用的火柴、煤油都保证不了。除了生产队的耕地,家家还有自留地。当时,是公社、大队、生产队时期,因都是公社社员,农民有一个统一的名字——"社员"。集体劳动时统一出工,由队长当天打铃集合后给男社员和女社员分别派活,不到劳动年龄的孩子们,只能随妇女干些相对轻省的活。如:锄草、收菜、拾棉花、凉晒粮食等。人们一年忙到头,生产队每户分红只有四五十元,粮票、布证、油票也很紧张。就这点钱,照样过一个好年。
那时还有民兵,也常开批斗会。村里若有成份高的人做了坏事,就由基干民兵五花大绑着持抢押到会场批斗。被批斗的多为"四类分子",由于戴着"帽子",好像低人一等、矮人半截。他们的子女一般都比较自卑,从来不敢和贫下中农的后代争高斗低、高声说话、自由交往。村里还有饲养室。村里的牛、马、骡等高脚牲口有专人24小时饲养。虽人和牲口住在一个屋檐下气味难闻、跳蚤乱蹦,但要当饲养员却非贫农、勤快、负责的人干不可。由于那是相对大的室内公共场所,生产队的社员大会一般都会在这儿召开。
饲养室的外边一般是生产队的库房,里边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储备粮。遇到村上平整土地、打井修堤、植树造林等劳动强度大的重活时,队上就会用储备粮,在隔壁的磨坊磨成面粉,让对面的铁匠师傅多打些新农具,支起大锅,一边蒸一屉一屉四两一个的大白杠子馍,一边再用铁匠铺旁豆腐坊的豆腐和压面机新压的宽面条,下点白菜、粉条等,做出一大锅豆腐片片咕咚面。大人舍不得吃的,就用大老碗端回家,一是让上了岁数的老人吃,一是给正长身体的孩子吃。我小时候吃的最香且在脑际留下最好的吃食,就是那时父亲在公社上班时,带回家的那白面馍。
那时我刚上小学,因村庄地处白水沟,白水沟滩地很多,家里养鸡、养羊、养猪。一放学,不是放羊,就是给猪割草,总没有闲的时候。整天在沟滩奔跑撒欢,常常下沟耍水游泳。有一度,我从比我大的孩子那里还学会了用树枝编筐、编担笼、编草帘、编篱笆等,确实有不小的收获。
突然有一天,上边一声令下,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了。我从大人口中才知道,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国家从此要进行改革开放了。那是1978年,我只有12岁。
路东村(现称卢老荒村)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在此前一是坚持多年修沟堤、植树造林,二是改沟道,三是开菜园、种花生、种红薯等,村上集体经济有所积累,1973年,村里就在全公社第一个盖起了十间砖混结构的教学房并使用至今,群众发展经济积极性也普通很高。因此,在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后,村民在承包地里种粮食,在自留地里便种蔬菜等经济作物。加之我们村与濉溪县杨围庄相邻,村民种的蔬菜大都卖往赵集、板桥、三和集等农贸市场。
那时路不好,人们大多用架子车卖菜,先一天下午全家人从地里把菜收好、择净、墩齐、捆实、装筐、冲净、绑紧,再用盖布盖好,大约在凌晨一两点从家出发,在天亮前赶到赵集、板桥市场。一遇下雨、下雪,家里人要送卖菜的人,一般得给卖菜者准备两双鞋——一双高腰长筒胶鞋,以应付高一脚低一脚的泥泞道路,一双等车子上了路,让拉车子的人换上军用球鞋,以便适合快速轻便行进。卖菜人借着灯光和过往汽车的车灯向城里渐渐靠近,送车人再摸着黑从坑坑洼洼的土路上返回。
随着种菜业的发展,先是架子车改成了自行车带架子车,再是人力三轮车。村子便在这一时期慢慢变富。我们村的第一座小洋楼出现在1984年。主人是我村有名的能人无线电爱好者王玉强。早在70年代中期,他就会修马达、水泵,会装手摇电话、黑白电视。一到晚上,全村人都去他家看《大西洋海底来的人》《排球女将》《流浪者》《敌营十八年》等。我们村较大,共有10个村民小组(自然庄),记得在1976年毛主席逝世时,我们每个组都有一台王玉强组装的电视机。电视机锁在专用的柜子,一到晚上就有专人打开,看完再由专人锁住。毛主席追悼大会实况,我就是在村里的电视上看的。成为改革开放后我们村的首位企业家和先富起来的人。故,他家盖洋楼,大家除了羡慕,更多的是佩服。
让我们村发生深刻变化的,应该是改革开放后的第四十年,即2018年。
是2016年,蒙城县自来水落户我村,给村里补偿了数百万巨款,村里全部修了水泥路,家家户户通了自来水。因为我村白水沟深度高达6米宽12米,大约在1986年后,瓦房渐渐消失,楼板平房、二层小楼迅速崛起。到了2017年自来水项目运行,形成了企业集群,被授予先进村和文明村。
1992年,以邓小平南巡谈话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第二阶段。我们村的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村办企业由于起步低、管理差、经营乱而纷纷亏损倒闭,群众对种粮食作物已失去积极性。在政府"一村一品"的战略指引下,我们村家家户户开始种青菜。人力三轮车又改成了三轮摩托车。青菜生长周期短、需要勤浇水,村人正好利用当地优势、交通优势、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青菜业。种菜人多了,没人出去卖菜了,村上便在中心地带路口开设了简易市场。每到傍晚,二道贩子便来村里批发。村人白天摘菜,晚上送菜,客商过磅、付款。既让农民天天有现钱在家门口赚,又带动了大批客商。因人流密集,一些卖小吃的也趁机介入,还为流动人口解决了临时吃饭问题,进而带动了第三产业链。村人腰包鼓了,几乎60%的户买了档次不一的小汽车。
留得住青山绿水,守得住乡愁
从1978~2018,不觉改革开放已经四十年了。四十年来,卢老荒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迁,我也从12岁的懵懂孩童变成了即将迈入人生的另一个关键接点"知天命"之年。
自改革开放初期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农村人把作个城里人,吃上商品粮,住上楼房作为一种理想;近二十年来,城里人却反过来羡慕农村人有土地、空气好、有景色,并以在靠近有田野有清水沟的地方有个属于自己的住所为奢望;在乡村振兴战略鼓舞下,"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指日可待,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正以农民变市民的节奏向我们款款走来。
现如今改革开放使中国农民的生活得到显著改善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农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大大地提高了。
40年前人们做的衣裳是用手工制作的棉布,摸上去特别得粗糙。现在富裕了都用机器制布,如:毛料、尼龙、混纺……摸上去手感一级得好。改革开放前人们吃在地里挖出来的野菜,很少能吃上白面馒头,多数时候只能吃窝窝头。现在的我们不仅能吃饱还能吃好,能吃到自己想吃的东西。爷爷说他那时住的是用稻草和泥建造起来的房屋,现在各种材质优良、设计美观的建筑拔地而起;听姑妈说她那时连自行车都没有,只有牛车和马车,现在有了汽车、动车、高铁。改革开放40年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个村庄就是一段历史,一个村庄都有自己的故事。
每个村庄的变迁虽然不同,但每个村庄沐浴改革开放春风、感受改革开放成果、分享改革开放红利的机遇都是相同、相等、相互的。卢老荒村的变迁就是安徽省乃至全国村庄变迁的缩影。我们坚信,以党的十九大为标志,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以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实现两个"双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未来的改革开放新时代一定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