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初,山东最高电压等级只有220千伏,全省各地电网四分五裂;改革开放四十年后的今天,山东已初步形成1000千伏特高压交直流混联大电网,山东电网特别是农村电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对山东“三农”影响最为深远、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当推户户通电和机井通电两次“全国之最”。
户户通电全国最早——农民致富大道越来越宽阔
“千里银线送深情,万家灯火谢党恩”,这是1996年山东在全国率先实现“户户通电”后,费县方城镇西红峪8家农户贴在自家门口的大幅对联。
时间回朔到上世纪90年代的齐鲁大地,由于历史、地域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1994年底,全省仍有11个地(市)、64个县(市)的62万农村人口没有用上电,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
秉持“人民电业为人民”的服务宗旨,1995年,山东电力工业局把解决农民用电问题作为党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一项政治任务,发出“户户通电”总动员令。在电网建设资金极度紧张的情况下,省电力局拿出自有资金700万元补助“户户通电”工程,各级电力部门直接投入资金4880万元补助农户上电,全省电力职工踊跃捐款156万元支援工程建设。
山东最后通电的农户大都分布于偏远的山区、湖区、海岛和黄河滩区,自然条件差,施工条件复杂而艰苦。施工过程中,电力职工自带干粮、炊具,不给农民添麻烦,各地村民纷纷自发加入施工队伍,主动帮助挖坑架线,留下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光明故事。
1996年2月18日,农历大年三十,全省最后一批无电户——临沂市费县方城镇西红峪自然村8家农户合闸送电,使小山村彻底告别了祖祖辈辈点煤油灯的历史,山东也成为全国首个实现“户户通电”的省份。
如果说户户通电工程是让山东农民用上电的话,那么,“两改一同价”就是让农民用好电、用上安全电。1998年,国家批复了《山东省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农电管理体制改革和城乡用电同价方案》,山东电力抓住网改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了178.68亿元用于农网改造,通过一期、二期农网改造,极大改善了农村电网结构,供电质量和供电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线损率明显降低。
机井通电全国最多——“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越来越有范儿
近年来,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部分地区农业生产动力电不足、电压偏低的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突出问题。
作为我国新一轮农网升级改造工程的重要内容,2016年6月底,国家电网公司与山东省人民政府签署《关于共同推进山东省小城镇(中心村)电网改造升级和“井井通电”工程合作协议》,确认了全省范围内42万眼需要新通电及改造的农田灌溉机井,投资116亿元,利用两年时间完成机井通电任务,促进全省农村电网可持续发展。
山东实施的42万眼机井通电的工程量位居同期全国第一,约占国网公司总量的三分之一,分部在17市、101个县(市、区),覆盖农田面积达到4183万亩,2.5万个村受益。国网山东电力站在讲政治、惠民生的高度,从安全、进度、档案、客户四个维度同步推进,累计投入208万人次参与施工建设,完成新建及改造10千伏线路13643公里,配变43338台,低压线路79702公里。
山东是农业大省,机井抽水是农田灌溉的主要渠道。“机井通电前,农民多靠柴油机抽水,灌溉一次平均每亩耗油5升、费用为29元;机井通电后,每亩地耗电12.5度,只需6.75元。按照4183万亩农田计算,全省每年可替代燃油34万吨,为农民节约灌溉支出约25亿元,社会效益巨大。”国网山东电力运检部负责人算了这样一笔账。
“以前土地向外承包,一二百元一亩没人理。现在听说浇地通了电,承包价格涨到一千多元一亩,土地增值了十倍!”12月5日,谈起刚刚送电的跨越黄河10千伏润农线,山东菏泽市东明县辛甸集村党支书赵东方难掩内心激动。
菏泽东明县在黄河西岸有5.8万亩农田,受特殊的地理位置制约一直未接通灌溉电源,黄河滩区群众“守着黄河浇地难”。今年以来,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投入一千多万元,克服超河面宽、跨越大等不利因素为滩区架线送电,惠及贫困人口1.3万人,在加快电力扶贫攻坚,服务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又留下了光辉的足迹。
进入新时代,扶贫攻坚成为了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按照山东省提出的“2018年基本完成、2019年巩固提升、2020年全面完成”脱贫攻坚目标,国网山东电力计划三年完成农网建设投资370亿元,全力支撑美丽乡村建设。对“4个2”地区每年保持不低于3个亿的电网建设投资,确保到2020年贫困地区供电可靠性、电压合格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彻底消除贫困县县域电网与主网联系薄弱和贫困村动力电供应不足问题,为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提供坚强电力支撑。
主办单位: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 网站运营:北京中电创智科技有限公司 国网信通亿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销售热线:400-007-1585
项目合作:400-007-1585 投稿:63413737 传真:010-58689040 投稿邮箱:yaoguisheng@chinapower.com.cn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京ICP证140522号 京ICP备14013100号 京公安备11010602010147号
上世纪80年代初,山东最高电压等级只有220千伏,全省各地电网四分五裂;改革开放四十年后的今天,山东已初步形成1000千伏特高压交直流混联大电网,山东电网特别是农村电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对山东“三农”影响最为深远、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当推户户通电和机井通电两次“全国之最”。
户户通电全国最早——农民致富大道越来越宽阔
“千里银线送深情,万家灯火谢党恩”,这是1996年山东在全国率先实现“户户通电”后,费县方城镇西红峪8家农户贴在自家门口的大幅对联。
时间回朔到上世纪90年代的齐鲁大地,由于历史、地域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1994年底,全省仍有11个地(市)、64个县(市)的62万农村人口没有用上电,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
秉持“人民电业为人民”的服务宗旨,1995年,山东电力工业局把解决农民用电问题作为党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一项政治任务,发出“户户通电”总动员令。在电网建设资金极度紧张的情况下,省电力局拿出自有资金700万元补助“户户通电”工程,各级电力部门直接投入资金4880万元补助农户上电,全省电力职工踊跃捐款156万元支援工程建设。
山东最后通电的农户大都分布于偏远的山区、湖区、海岛和黄河滩区,自然条件差,施工条件复杂而艰苦。施工过程中,电力职工自带干粮、炊具,不给农民添麻烦,各地村民纷纷自发加入施工队伍,主动帮助挖坑架线,留下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光明故事。
1996年2月18日,农历大年三十,全省最后一批无电户——临沂市费县方城镇西红峪自然村8家农户合闸送电,使小山村彻底告别了祖祖辈辈点煤油灯的历史,山东也成为全国首个实现“户户通电”的省份。
如果说户户通电工程是让山东农民用上电的话,那么,“两改一同价”就是让农民用好电、用上安全电。1998年,国家批复了《山东省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农电管理体制改革和城乡用电同价方案》,山东电力抓住网改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了178.68亿元用于农网改造,通过一期、二期农网改造,极大改善了农村电网结构,供电质量和供电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线损率明显降低。
机井通电全国最多——“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越来越有范儿
近年来,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部分地区农业生产动力电不足、电压偏低的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突出问题。
作为我国新一轮农网升级改造工程的重要内容,2016年6月底,国家电网公司与山东省人民政府签署《关于共同推进山东省小城镇(中心村)电网改造升级和“井井通电”工程合作协议》,确认了全省范围内42万眼需要新通电及改造的农田灌溉机井,投资116亿元,利用两年时间完成机井通电任务,促进全省农村电网可持续发展。
山东实施的42万眼机井通电的工程量位居同期全国第一,约占国网公司总量的三分之一,分部在17市、101个县(市、区),覆盖农田面积达到4183万亩,2.5万个村受益。国网山东电力站在讲政治、惠民生的高度,从安全、进度、档案、客户四个维度同步推进,累计投入208万人次参与施工建设,完成新建及改造10千伏线路13643公里,配变43338台,低压线路79702公里。
山东是农业大省,机井抽水是农田灌溉的主要渠道。“机井通电前,农民多靠柴油机抽水,灌溉一次平均每亩耗油5升、费用为29元;机井通电后,每亩地耗电12.5度,只需6.75元。按照4183万亩农田计算,全省每年可替代燃油34万吨,为农民节约灌溉支出约25亿元,社会效益巨大。”国网山东电力运检部负责人算了这样一笔账。
“以前土地向外承包,一二百元一亩没人理。现在听说浇地通了电,承包价格涨到一千多元一亩,土地增值了十倍!”12月5日,谈起刚刚送电的跨越黄河10千伏润农线,山东菏泽市东明县辛甸集村党支书赵东方难掩内心激动。
菏泽东明县在黄河西岸有5.8万亩农田,受特殊的地理位置制约一直未接通灌溉电源,黄河滩区群众“守着黄河浇地难”。今年以来,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投入一千多万元,克服超河面宽、跨越大等不利因素为滩区架线送电,惠及贫困人口1.3万人,在加快电力扶贫攻坚,服务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又留下了光辉的足迹。
进入新时代,扶贫攻坚成为了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按照山东省提出的“2018年基本完成、2019年巩固提升、2020年全面完成”脱贫攻坚目标,国网山东电力计划三年完成农网建设投资370亿元,全力支撑美丽乡村建设。对“4个2”地区每年保持不低于3个亿的电网建设投资,确保到2020年贫困地区供电可靠性、电压合格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彻底消除贫困县县域电网与主网联系薄弱和贫困村动力电供应不足问题,为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提供坚强电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