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碳中和 > 政策

推进碳达峰、碳中和顶层设计 发改委:重点要做8件事

经济日报发布时间:2021-04-20 09:45:12

  今年,碳达峰、碳中和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在今日发布上表示,将抓紧推进碳达峰、碳中和顶层设计,重点做好八方面工作。

  孟玮表示,“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此,国家发改委将全面把握和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抓紧推进碳达峰、碳中和顶层设计,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碳达峰行动方案和分行业分领域实施方案,加快构建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

  一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提高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二是大力调整能源结构,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三是坚持和完善能耗双控制度,狠抓重点领域节能。四是加大科技攻关力度,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实现重大突破。五是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完善绿色低碳政策体系和市场化机制。六是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七是推动全民节约,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风尚。八是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推进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和环境治理。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碳中和将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

从2020年9月的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到不久前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半年间,“碳中和”从一个陌生的专业词语成为高频热词。近日,由科技部组织召开的以“碳中和的科技创新路径选择”为主题的第S60次香山科学会议对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进行了深入探讨。
深度阅读2021-04-20

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助力打造绿色陇原

面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带来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国网甘肃电力围绕能源互联网、源网荷储协调发展、电力市场等关键领域,全力推动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在甘肃落地。
动态2021-04-19

习近平再次强调“双碳”目标,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

4月16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同法国总统马克龙、德国总理默克尔举行中法德领导人视频峰会。三国领导人就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中欧关系、抗疫合作以及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
政策2021-04-19

“碳中和”目标下,中国能源大三角逐渐完备

美国崛起以来,打造了一个非常具有时代性的“原油体系”,通过“高效炼化技术-全新输油管道-创新汽车生产线”,最终形成了 “生产-传输-利用”的循环体系,成功取代了由英国主导的“煤炭体系”,大大加速了美国工业的发展,这个体系也成为了二战后美国石油霸权的基石。
政策2021-04-19
人民银行行长易纲:预计2030年前,中国碳减排每年投入2.2万亿元

人民银行行长易纲:预计2030年前,中国碳减排每年投入2.2万亿元

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上正在形成广泛共识。中国已宣布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战略目标,也被称作“30/60”目标。这要求经济全面、系统性转型。在此过程中,绿色金融可发挥“加速器”的作用。
政策2021-04-19

北京燃气集团李雅兰:实现“双碳”目标,天然气担当关键角色

4月15日,北京燃气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国际燃气联盟(IGU)2022-2025年主席、中国城市燃气协会执行理事长李雅兰出席第三届中国液化天然气发展论坛并致辞表示,天然气既是替代煤炭、实现“清洁化、低碳化”最现实的选择,又是可再生能源的终身伴侣,是促进“碳中和”的关键能源。
人物2021-04-19

中法德领导人就气候变化问题交换意见

4月16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同法国总统马克龙、德国总理默克尔举行中法德领导人视频峰会。三国领导人就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中欧关系、抗疫合作以及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
政策2021-04-19

碳中和将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

近日,由科技部组织召开的以“碳中和的科技创新路径选择”为主题的第S60次香山科学会议对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进行了深入探讨。
专访2021-04-19

全国碳市场启航在即 能源国企探路“碳资产”管理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如何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成为重要方向。目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抓紧筹备。
政策2021-04-19

习近平再次强调“双碳”目标,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

习近平强调,我一直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愿就应对气候变化同法德加强合作。我宣布中国将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意味着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
重要新闻2021-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