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的屈海斌总是一副笑呵呵的模样。得益于光伏项目,他开了陕西延安洛川县第一家杂粮制作工厂,不但自己成功脱贫,还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61岁的李国财,眉间还有常年紧皱留下的“川”字。他指了指自己的腹部说,两次大手术,现在不能干重活,但是光伏扶贫电站马上就有收益了,对脱贫充满了希望。
改革开放以来,革命老区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如今,光伏发电又给贫困村村民打开了一条新的致富途径。
电足了 致富门路更多了
晨曦中,父亲驼着背砍柴;土窑里,母亲挽着袖子和面、发面;灶台前,姐姐一只手添柴、一只手拉风箱……说起小时候做馍,屈海斌脑海里清晰地记着这些画面。
“家里人多地少,母亲做馍补贴家用。每天天不亮,父亲就喊我下沟砍柴。母亲做的软馍、玉米馍、摊黄、油糕喷香扑鼻,品质好、颜色好的拿到集市卖掉,残渣碎片就留着自己吃……”屈海斌是洛川作善村人,一家五口,3亩苹果园是全家的收入来源。传统的种植业靠天吃饭,收成差的时候勉强够温饱。等到姐弟三人同时上学时,家里就有些捉襟见肘了。
40年前,县城边上的作善村已经通了电,但屈海斌家只有一件用电设备——电灯。而200千米外的延川县永坪镇贺家崖村,住在山沟沟里的李国财家里还点着煤油灯。赶牲口、拾柴火,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着。
《延安供电志》用一组数据记录了当时的情况:1978年,延安地区202个乡(镇)通电123个,通电率60.9%;3060个行政村通电2217个,通电率72.5%。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革命老区,电网建设的步伐也在加快。1978年年末,110千伏洛川—富县—延安送变电工程竣工,陕西主网进入延安;1984年,延安13个县(市)全部实现通电;2002年,延安农村电网建设改造完成。如今,国网陕西电力直供直管区域内,电力入户率100%。
有了电,生活渐渐丰富起来。屈海斌七八岁的时候,家里添了第一台电器——电视机。他说自己最喜欢看武打片。李国财家也在1997年通上了电。除了电冰箱、电视、手机,作为养殖户,李国财还买了台粉碎机铡草用,养殖的牲畜数量一年年增多。
“没电就没法发展。”贺家崖村村长李月清最清楚通电意味着什么。“前面路口的35千伏变电站专门为新泰煤矿提供双回路供电。这个煤矿是村里的经济支柱。村里有48人在这儿打工。如果没有电,就没法开煤矿。”李月清说,通了电,村里的产业发展起来,集体经济收入增多,大家快步走上了致富路。
推广分布式光伏发电 贫困户成了致富带头人
“这是用机器做的,味道一点不比人工做的差,效率还高。”屈海斌从蒸机里取出一屉软馍馍。刚蒸好的馍馍色泽金黄,香甜味扑鼻。
近年来,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的延安吸引了五湖四海的游客,屈海斌家的馍馍也火了。2016年,他购置了储藏冷库,还雇佣了两名工人,建起了自己的小作坊。电压稳、电力足,大家吃苦肯干,一天下来,小作坊可以生产150公斤成品。到了年根,他还得再雇佣三四个临时工制作年货。
看着自己生产的馍馍供不应求,屈海斌虽然跨过了贫困线,却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人工成本越来越高,加上工厂每月电费少则500元、多时近2000元,算下来,如果继续扩大生产,利润空间会很小。怎么办?
事情的转机,源于一次交电费。2017年的一天,屈海斌到供电所交电费时,看到有个“光伏客户受理”专用窗口。延安大部分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适合光伏发电。他上前一打听,营业员详细介绍了国家光伏政策、接入方式、结算方式等,还帮他计算了成本。
回家后,屈海斌的算盘又打了起来:两名工人每天生产成品150公斤,如果使用机器和面、切糕、包装,一个小时就能生产成品200公斤;一组8千瓦的光伏发电设备大约需要6万元,两名工人一年的工资就能补上;而且,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还可以把用不了的电卖给供电企业,每个月都有额外的收入……他怎么算都觉得划算,说干就干,马上就申请了分布式光伏项目。
从项目申请到并网发电只用了3天时间,除了购买光伏设备,屈海斌一分钱也没花。并网后,供电员工还时常到他家帮忙检查,出现问题一个电话,检修人员立马就来。现在,他不但不用交电费,每个月还有600元左右的卖电收入。“省的就是赚到的。”他笑着说。
屈海斌继续扩大生产规模,购置了油糕机、真空机等设备,所有的食品加工都改成机械流水线作业。在仓库里,一箱箱馍馍、杂粮整齐地码着,仔细一看,上面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作”的字样。他高兴地说,这位延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正是他的爱人。
如今,屈海斌家年净收入超过30万元。他还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村里的8户贫困户跟他一样申请了分布式光伏项目,一起做杂粮加工。作善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保障接网消纳 让老区人民早日奔小康
相比屈海斌,李国财的致富路走得有些曲折。2013年、2017年,李国财生了两场大病,拖垮了正朝小康路上前进的家庭。
“政府对我很好。”李国财不住地对记者说。因病致贫的他报销了大部分医药费,搬进了政府盖的新房里。村里还给他申请了公益性岗位,孙子的学费也免除了。更让他高兴的是,马上就能收到村级光伏扶贫电站的收益了。
今年4月,延川县投资建设了31个村级光伏扶贫电站,总容量2.3165万千瓦。贺家崖村是其中之一。光伏扶贫电站利用村里闲置的土地,平均每户贫困户每年可以分到3000多元收益。项目一提出,就受到全村人的欢迎。但是村里人不知道的是,光伏电站并网一度是个大问题。
陕西很多农村地区属于地方电力公司供区。以延安为例,全市13个县区,只有宝塔、洛川、黄陵3个县区属于延安供电公司直供范围。“我们消纳不了啊!”陕西地电延安分公司营销部主任王平说,“地电供区农村居民客户多,就地最大消纳能力只有0.9万千瓦,消纳不了的1.416万千瓦,只能‘弃光’。”
在延川县政府的牵线下,地电公司向国网陕西电力提出帮忙解决扶贫光伏消纳的请求。而对国网陕西电力来说,只有一个解决办法:发挥大电网作用,帮助延川县分布式扶贫光伏实现消纳,确保光伏电站余电上网补贴按时足额发放至贫困村民,帮助革命老区实现脱贫致富。
国网陕西电力相关负责人与党建部、营销部等相关部门人员多次现场调研。延安供电公司、地电延安分公司、延川县政府共同研究并网方案,建立三方联动机制,按照并网时限倒排工作进度。国家电网陕西电力张思德(延安枣园)共产党员服务队主动上门服务,在技术支持、人员配备、计量点智能电表安装等方面,以最快速度完成接网工程。
10月7日,包括贺家崖村在内的31座光伏扶贫电站正式并网发电。“窑洞顶可以发展光伏,我们希望光伏电站越多越好。”李月清将光伏扶贫电站称为村里的第二大经济支柱。并网后,村集体经济收入将迈上一个新台阶。他想着明年再多建一些光伏板。
在电力支持下,如今,延安老区人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主办单位: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 网站运营:北京中电创智科技有限公司 国网信通亿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销售热线:400-007-1585
项目合作:400-007-1585 投稿:63413737 传真:010-58689040 投稿邮箱:yaoguisheng@chinapower.com.cn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京ICP证140522号 京ICP备14013100号 京公安备11010602010147号
40岁的屈海斌总是一副笑呵呵的模样。得益于光伏项目,他开了陕西延安洛川县第一家杂粮制作工厂,不但自己成功脱贫,还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61岁的李国财,眉间还有常年紧皱留下的“川”字。他指了指自己的腹部说,两次大手术,现在不能干重活,但是光伏扶贫电站马上就有收益了,对脱贫充满了希望。
改革开放以来,革命老区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如今,光伏发电又给贫困村村民打开了一条新的致富途径。
电足了 致富门路更多了
晨曦中,父亲驼着背砍柴;土窑里,母亲挽着袖子和面、发面;灶台前,姐姐一只手添柴、一只手拉风箱……说起小时候做馍,屈海斌脑海里清晰地记着这些画面。
“家里人多地少,母亲做馍补贴家用。每天天不亮,父亲就喊我下沟砍柴。母亲做的软馍、玉米馍、摊黄、油糕喷香扑鼻,品质好、颜色好的拿到集市卖掉,残渣碎片就留着自己吃……”屈海斌是洛川作善村人,一家五口,3亩苹果园是全家的收入来源。传统的种植业靠天吃饭,收成差的时候勉强够温饱。等到姐弟三人同时上学时,家里就有些捉襟见肘了。
40年前,县城边上的作善村已经通了电,但屈海斌家只有一件用电设备——电灯。而200千米外的延川县永坪镇贺家崖村,住在山沟沟里的李国财家里还点着煤油灯。赶牲口、拾柴火,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着。
《延安供电志》用一组数据记录了当时的情况:1978年,延安地区202个乡(镇)通电123个,通电率60.9%;3060个行政村通电2217个,通电率72.5%。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革命老区,电网建设的步伐也在加快。1978年年末,110千伏洛川—富县—延安送变电工程竣工,陕西主网进入延安;1984年,延安13个县(市)全部实现通电;2002年,延安农村电网建设改造完成。如今,国网陕西电力直供直管区域内,电力入户率100%。
有了电,生活渐渐丰富起来。屈海斌七八岁的时候,家里添了第一台电器——电视机。他说自己最喜欢看武打片。李国财家也在1997年通上了电。除了电冰箱、电视、手机,作为养殖户,李国财还买了台粉碎机铡草用,养殖的牲畜数量一年年增多。
“没电就没法发展。”贺家崖村村长李月清最清楚通电意味着什么。“前面路口的35千伏变电站专门为新泰煤矿提供双回路供电。这个煤矿是村里的经济支柱。村里有48人在这儿打工。如果没有电,就没法开煤矿。”李月清说,通了电,村里的产业发展起来,集体经济收入增多,大家快步走上了致富路。
推广分布式光伏发电 贫困户成了致富带头人
“这是用机器做的,味道一点不比人工做的差,效率还高。”屈海斌从蒸机里取出一屉软馍馍。刚蒸好的馍馍色泽金黄,香甜味扑鼻。
近年来,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的延安吸引了五湖四海的游客,屈海斌家的馍馍也火了。2016年,他购置了储藏冷库,还雇佣了两名工人,建起了自己的小作坊。电压稳、电力足,大家吃苦肯干,一天下来,小作坊可以生产150公斤成品。到了年根,他还得再雇佣三四个临时工制作年货。
看着自己生产的馍馍供不应求,屈海斌虽然跨过了贫困线,却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人工成本越来越高,加上工厂每月电费少则500元、多时近2000元,算下来,如果继续扩大生产,利润空间会很小。怎么办?
事情的转机,源于一次交电费。2017年的一天,屈海斌到供电所交电费时,看到有个“光伏客户受理”专用窗口。延安大部分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适合光伏发电。他上前一打听,营业员详细介绍了国家光伏政策、接入方式、结算方式等,还帮他计算了成本。
回家后,屈海斌的算盘又打了起来:两名工人每天生产成品150公斤,如果使用机器和面、切糕、包装,一个小时就能生产成品200公斤;一组8千瓦的光伏发电设备大约需要6万元,两名工人一年的工资就能补上;而且,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还可以把用不了的电卖给供电企业,每个月都有额外的收入……他怎么算都觉得划算,说干就干,马上就申请了分布式光伏项目。
从项目申请到并网发电只用了3天时间,除了购买光伏设备,屈海斌一分钱也没花。并网后,供电员工还时常到他家帮忙检查,出现问题一个电话,检修人员立马就来。现在,他不但不用交电费,每个月还有600元左右的卖电收入。“省的就是赚到的。”他笑着说。
屈海斌继续扩大生产规模,购置了油糕机、真空机等设备,所有的食品加工都改成机械流水线作业。在仓库里,一箱箱馍馍、杂粮整齐地码着,仔细一看,上面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作”的字样。他高兴地说,这位延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正是他的爱人。
如今,屈海斌家年净收入超过30万元。他还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村里的8户贫困户跟他一样申请了分布式光伏项目,一起做杂粮加工。作善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保障接网消纳 让老区人民早日奔小康
相比屈海斌,李国财的致富路走得有些曲折。2013年、2017年,李国财生了两场大病,拖垮了正朝小康路上前进的家庭。
“政府对我很好。”李国财不住地对记者说。因病致贫的他报销了大部分医药费,搬进了政府盖的新房里。村里还给他申请了公益性岗位,孙子的学费也免除了。更让他高兴的是,马上就能收到村级光伏扶贫电站的收益了。
今年4月,延川县投资建设了31个村级光伏扶贫电站,总容量2.3165万千瓦。贺家崖村是其中之一。光伏扶贫电站利用村里闲置的土地,平均每户贫困户每年可以分到3000多元收益。项目一提出,就受到全村人的欢迎。但是村里人不知道的是,光伏电站并网一度是个大问题。
陕西很多农村地区属于地方电力公司供区。以延安为例,全市13个县区,只有宝塔、洛川、黄陵3个县区属于延安供电公司直供范围。“我们消纳不了啊!”陕西地电延安分公司营销部主任王平说,“地电供区农村居民客户多,就地最大消纳能力只有0.9万千瓦,消纳不了的1.416万千瓦,只能‘弃光’。”
在延川县政府的牵线下,地电公司向国网陕西电力提出帮忙解决扶贫光伏消纳的请求。而对国网陕西电力来说,只有一个解决办法:发挥大电网作用,帮助延川县分布式扶贫光伏实现消纳,确保光伏电站余电上网补贴按时足额发放至贫困村民,帮助革命老区实现脱贫致富。
国网陕西电力相关负责人与党建部、营销部等相关部门人员多次现场调研。延安供电公司、地电延安分公司、延川县政府共同研究并网方案,建立三方联动机制,按照并网时限倒排工作进度。国家电网陕西电力张思德(延安枣园)共产党员服务队主动上门服务,在技术支持、人员配备、计量点智能电表安装等方面,以最快速度完成接网工程。
10月7日,包括贺家崖村在内的31座光伏扶贫电站正式并网发电。“窑洞顶可以发展光伏,我们希望光伏电站越多越好。”李月清将光伏扶贫电站称为村里的第二大经济支柱。并网后,村集体经济收入将迈上一个新台阶。他想着明年再多建一些光伏板。
在电力支持下,如今,延安老区人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