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作为“先行者”,中国电力在奋进的道路上,一路披荆斩棘,开山辟水,完成了从奋力追赶,到亦步亦趋,最终领跑世界的角色转换,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创业鸿篇。
中国共产党对东北电力工业的恢复可以上溯到1945年。日本投降后,中共中央立即派出大批干部进驻沈阳,从日本人手中接收千疮百孔的电力系统,很快恢复了沈阳市的供电。
1948年3月18日,阜新解放,阜新电厂回到了人民的怀抱。1949年7月1日,华北电业管理总局基建队开始安装从长春迁来的一台1.4万千瓦机组,同年12月28日发电。这是新中国最早建设的电力项目,也是三年经济恢复期间一个重要的项目。
“一五”期间,新中国投资建设 “156”个工业项目,其中,电力项目22个。1952年1月,阜新电厂正式扩建,扩建工程是“156”个重点工程的第一项。因而,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建设是以电力项目为发端。从这个意义上看,电力确实先行一步。
此时,距离1882年英国人在上海创办的全国第一个发电厂整整70周年。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回望新中国电力发展,这个项目自然就成了“电力先行”一个重要的逻辑起点。
“一五”期间,一批新的火电项目在阜新、抚顺、吉林、西安、郑州、太原、包头、重庆、武汉等地建成,增加火电装机163.9万千瓦,接近1949年时全国拥有的火电机组容量总和。电力迅速支撑起了共和国的经济大厦,新中国工业体系的雏形基本形成。
经过几个五年计划建设,新中国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1958年,中共中央召开南宁会议,毛泽东提出了“电力先行”的口号,要求加快电力发展。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电力工业有了长足发展,到1965年底,我国装机容量已达到1206万千瓦,年发电量在世界上的排名从1949年的第25位上升到第9位。电力工业基本满足了经济恢复和发展的需要。
1975年,中央以“国114号文”发出《关于加快发展电力工业的通知》,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总体效果并不明显。到1978年,全国发电装机缺口达1000万千瓦,发电量缺口达400亿千瓦时。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中央将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然而,我们已被落下太长距离,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
资金缺乏,人才缺乏,项目难建,限电的刀闸拉得发烫。“国民经济的晴雨表”不能读出准确的“天气预报”。
改革电力投资体制,改革电力管理体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光耀下,电力先行官摆脱了桎梏,先行先试,电力发展重新迎来了新的春天。
我国发电装机容量从建国初期185万千瓦发展到1亿千瓦,用了38年时间;从1亿千发展到2亿千瓦,用了8年时间;从2亿千瓦到3亿千瓦,缩短到5年;从3亿千瓦到4亿千瓦,又缩短为4年;从4亿千瓦到5亿千瓦,只用了19个月;从5亿千瓦到6亿千瓦,从6亿千瓦到7亿千瓦,我们都分别用了不到12个月的时间!2013年,中国发电装机容量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
到2018年底,中国发电装机容量190012万千瓦,年发电量达到69947亿千瓦时,全社会用电量69002亿千瓦时,分别是1949年的1027倍、1627倍、1396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电力先行,从调整电力结构起笔,电力高质量发展渐入佳境。目前,风电、光伏、水电、核电等清洁能源的比例已占到30%。先行的电力,已引领中国经济的巨轮,驶向蔚蓝的、广阔的大海。
作者系本刊社长/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