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完善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形成机制

发布时间: 2019-09-27   来源:中国电力网  作者:本站编辑

  中国电力网讯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完善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形成机制,促进电力市场化交易,降低企业用电成本;核定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深化电力体制改革部署,加快以改革的办法推进建立市场化电价形成机制,会议决定,抓住当前燃煤发电市场化交易电量已占约50%、电价明显低于标杆上网电价的时机,对尚未实现市场化交易的燃煤发电电量,从明年1月1日起,取消煤电价格联动机制,将现行标杆上网电价机制,改为“基准价+上下浮动”的市场化机制。基准价按各地现行燃煤发电标杆上网电价确定,浮动范围为上浮不超过10%、下浮原则上不超过15%,具体电价由发电企业、售电公司、电力用户等通过协商或竞价确定,但明年暂不上浮,特别要确保一般工商业平均电价只降不升。同时,居民、农业等民生范畴用电继续执行现行目录电价,确保稳定。

  煤电价格联动机制由来已久,2004年12月,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关于建立煤电价格联动机制的意见》,要求加强电煤价格监测工作,稳妥实施煤电价格联动,适当调控电煤价格,加强对电煤价格的监督检查。

  该机制出台的背景在于,我国煤电机组在总发电装机中占比超过五成、在总发电量中占比超过六成,而燃料成本在煤电机组的营业成本中占比七成左右,煤价的变化对机组边际利润空间存在巨大影响。

  煤电价格联动机制着眼于理顺煤电价格关系,促进煤炭与电力行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述意见也提出了上网电价与煤炭价格联动、销售电价与上网电价联动、确定电价联动周期等举措。

  统计显示,在煤电联动调节机制建立后,截至2015年,煤电联动共经历20次调整窗口期,其中,全国煤电机组标杆上网电价共进行了11次调整,其中,明确因煤电联动而调整共执行了8次;而在这8次中,包含6次上调及2次下调。

  针对截至2015年的煤电联动调节机制运营情况,平安证券认为,煤电联动执行与否与国民经济运行状况并无强关联性,主要取决因素除了煤价变化以外,只有部分视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的非政策因素。

  记者注意到,国家发改委于2015年12月发布了《关于完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有关事项的通知》,对已经执行了12年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进行了调整,其中明确了燃煤机组标杆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的测算公式严格按照煤电价格联动机制测算确定。

  从新机制的运行情况来看,2017年是新机制的首次窗口期,但实际上并未触发新机制的执行条件。当时的一个特殊情况是,煤炭价格自2016年中开始迅速上涨,半年内接近翻倍,火电企业基本上处于全面亏损状态,该状况后来由于政府部门出面调控而有所缓解。

  2018年是新机制的第二个窗口期,平安证券的数据显示,2018年1月1日起燃煤机组平均上网电价与2017年7月1日调整后的标杆电价相比,理论上应上调约3.67分/千瓦时。不过,由于2018年工商业电价下调10%的影响,煤电价格联动在此搁浅。

  由于2018年全年电煤价格相比2017年进一步上涨,2019年1月1日起燃煤机组平均上网电价与2017年7月1日调整后的标杆电价相比应上调约4.40分/千瓦时。但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因素是,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一般工商业平均电价再降低10%"。

  平安证券认为,连续两年降低下游销售环节中的一般工商业电价,上游发电侧的上网电价执行煤电联动上调仅是奢望,煤电价格联动机制或已名存实亡。

  从国务院常务会议透露出来的信息可以看到,煤电价格联动机制确实已经走到了命运的尽头。平安证券分析称,煤电联动机制取消的背后,是对煤电标杆电价制度的挑战、甚至是颠覆;随着标杆电价制度终将谢幕离场,属于竞价上网的时代即将到来。

  平安证券认为,竞价上网对于整个电力行业而言,将产生巨大的影响,行业格局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体系或被重塑。在不同种类电源同场博弈的情况下,成本端更具优势的水电、核电相比煤电将更有竞争力。

  有一位不愿具名的行业分析师对记者表示,由于总火力发电量不变,对煤炭整体需求没有影响。而规定了电价下浮不超过15%,本质上对电厂是种保护,担心价格战过于惨烈,冲击比之前预想的略小。另外,他还认为电厂盈利会分化加大,成本优势强的企业通过降价加大发电小时数,发电量增长弥补有限的电价下调,盈利未必下降还可能上升。成本高的电厂可能小时数和电价双降。长期看有利于火电企业产能集中。煤电价格联动机制取消,利好西部煤炭企业和长协销售量占比高的企业。

      关键词: 燃煤发电,上网电价

稿件媒体合作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58689070

广告项目咨询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63415404

投诉监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58689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