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氢”音绕梁,聚焦氢能产业推广发展难点,有超过30位代表、委员为我国氢能产业的发展建言献策。内容涉及扩大燃料电池示范应用范围、氢能全产业链降本增效、强化政策支持、氢能产业技术突破和创新应用等。
“双碳”目标下,氢能产业高歌猛进,谁又将站在行业制高点?
这其中,技术突破和落地应用是两大关键点。技术突破起到“顶天”的引领作用,而落地应用则是“立地”的支撑。
跨越能源变革关口,“氢能热”引领绿色转型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富煤、贫油、少气”的国家,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
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抓住调整能源结构这个“牛鼻子”,切实以较低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支撑高质量发展,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氢能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统筹谋划、整体布局氢能全产业链发展,既是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抓手,也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提供了有力支撑。
为此,我国积极推动氢能产业的发展。
【加氢站逐步落地】
自2019年起,氢能被写入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氢能产业也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
2022年3月23日,《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发布。这是我国首个氢能产业中长期规划,明确了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组成部分。
与国家同步,地方政府也纷纷发布促进氢能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优秀氢能产业链企业,共促我国氢能产业发展。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氢国,国内氢能产业已初步掌握氢能制备、储运、加氢、燃料电池和系统集成等主要技术和生产工艺。
古语有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氢能产业的发展也要放眼全球,不能“孤芳自赏”。
尽管“氢能热”如火如荼,但我国氢能产业目前仍处于政策扶持及市场培育阶段,氢能应用场景有待丰富、技术装备自主化水平也有待提高。
尤其是某些关键零部件与国外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行业企业仍需继续努力。
100%技术自主,氢能产业提质降本让“空想”变成“可能”
氢能产业化发展一大难关在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上,我国与国际上还存在较大差距,过度依赖进口,成本居高不下,阻碍氢能的大面积应用。
2023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等代表提出,技术突破、增强产品国产化率、全面扩大氢燃料电池的示范应用,才能有效降低氢燃料电池整体成本。
作为长城控股旗下氢能赛道的唯一主体,未势能源深谙此道。
熟悉氢能产业的人都知道,长城集团是国内最早布局氢能领域整车企业之一。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未势能源传承了集团多年的技术与市场积淀,依托强大的研发资源优势和产业体系建设能力,积极推进氢能相关技术的研发应用。
2021年,未势能源强势推出一套国际领先的车规级“氢动力系统”全场景应用解决方案,包含1整套车规级研发体系,3大技术平台和5大性能优势,涵盖了氢能燃料电池系统、车载储氢系统及核心关键部件。
未势能源通过氢电平台(HE)、电堆平台(HS)、储氢平台(HP)三大核心技术平台,实现“燃料电池发动机、电堆及核心组件、Ⅳ型储氢瓶、阀门、氢安全、液氢工艺”六大核心技术和产品的知识产权完全自主化,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100%,多项技术均突破了“卡脖子”的行业痛点。
突破无止境,创新赢效益。在氢能技术的研发方面,未势能源还在持续不断地实现技术突破。
【未势能源自主研发的200kW大功率燃料电池发动机】
未势能源自主研发的200kW大功率燃料电池发动机,具备质量功率密度760W/kg、最高效率达60%、寿命超15000小时等高品质性能,是首款采用“混动”氢循环技术开发的创新性产品,冷启动、耐久性、大功率、高集成等关键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众所周知,燃料电池向大功率方向迈进是行业发展趋势,而未势能源能够开发出大功率产品也是技术实力最强有力的证明。
燃料电池发动机功率从100kW到200kW,也将会更适合长途重载运输长时间运行、高负载率和持续高速等工况需求。
仅仅如此还完全不够,在液氢领域,未势能源也很早就开始了布局。
未势能源以液氢系统及核心零部件开发为产品核心,把突破口首先选在车载液氢储供方面,并紧密结合重卡和内河船舶等重载交通工具对氢燃料的需求,开发了由液氢气瓶、管路系统、气化器、支架等部件组成的大容量车载液氢供气系统,实现了大容积液氢瓶领域的关键技术突破。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主办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年度评估成果发布会上,未势能源凭借“车载液氢超临界压力储供氢技术”成功上榜氢燃料电池汽车领域“2022年度标志性技术成果”。
要知道,类似“车载液氢超临界压力储供氢技术”这样的液氢技术一旦实现产业化,便可以大幅提升储运效率并降低储运成本,为中长距离的氢能运输提供技术支持。
更为重要的是,以未势能源为代表的企业布局液氢技术,也有助于液氢装备国产化,推动液氢民用商业化,进而推动整个氢能产业实现高质量高速度发展。
技术突破仅仅只是为了推动行业的发展吗?当然不是!
它还有一个更为关键的一点,就是可以为氢能产业的发展降本。这对当前因高成本而推广规模不大的氢能产业来讲可谓“正中下怀”。
【未势能源氢用阀门系列】
以储氢系统为例,氢燃料汽车真正进入产业化,需要70MPaIV型储氢瓶的推广应用。
未势能源自主研发的70MPaⅣ型储氢瓶全系产品均已实现关键核心技术100%自主可控。首创性的采用预浸带“干法”缠绕工艺、攻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应用验证、创新性结构设计,在科学的安全系数下做到极致轻量化,打开降本增效新空间。
不光是70MPa IV储氢瓶,相较于低压储氢系统,70MPa产品氢用阀门成本占比更高,市场上70Mpa减压阀仍以进口为主,存在较高的技术壁垒和高价压力。
未势能源自研70MPa减压阀,兼具国内、国际两大权威认证。通过创新“结构小型化、模块集成化、材料轻量化”设计,成本相较以往下降幅度达40%左右,在行业内率先向下突破万元关卡。
此外,未势能源还在氢用阀门领域持续创新“扩列”,高压储氢阀门、低温液氢阀门、加氢站专用阀门等系列产品创新成果突破30余款,实现氢用阀门全品类覆盖,推动氢用减压阀进入“千元时代”,产品性能表现也绝不逊色于国外同行。
产业实干“家”,未势能源撬动氢能商业化“杠杆”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需要落地,氢能产业自然也不例外。
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美锦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姚锦龙等表示,应该以加快市场应用推广为牵引,推动氢能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未势能源技术、应用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凭借自身技术、资源优势,聚焦燃料电池与储氢两大系统,未势能源打造了全产业链、全场景、全领域一体化的高效氢动力系统综合解决方案,围绕陆运交通、船舶、热电联供、储能四大应用领域开展示范应用,不断助推我国氢能产业规模化发展进程。
【搭载未势能源自主研发动力的氢能重卡】
2021年8月,100辆搭载未势能源自主研发的百千瓦级大功率燃料电池系统的49吨氢能重卡在保定技术中心规模亮相,并投入“容易线”用于雄安新区建材通道容易线砂石料运输工作。
这是全球第一个百辆级49吨燃料电池重卡项目。未势能源的贡献举足轻重。
可喜的是,整车已安全运营一年半,助力雄安新区“打造新区绿色交通体系”、“打造氢能产业研发创新高地”、“建设绿色低碳之城”。
“容易线”之后,未势能源便开启了推动氢能产业落地的“狂飙”。
2022年6月,搭载未势能源自主研发的110kW大功率燃料电池发动机和35MPa储氢系统作为核心动力源的新长征1号气氢燃料电池牵引车发布。
同月,未势能源又与荣程新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规划在华北地区推广“千辆级”钢铁物流运输重卡,联合开展钢铁行业深度减碳攻坚行动。
今年2月,未势能源与长征汽车、河钢工业技术规划200辆氢能重卡项目,首批20辆已经投运。
光是路上跑的车远远不够,海上飘的船、屋里的取暖用电也要乘上“氢”风。
2021年,未势能源携手蠡湖股份、大连海事大学、海大清能船舶,共同开发“中国第一艘氢燃料电池交通艇”,未来规划在大连沿海海域进行航线运营测试。
此外,以保定爱情地产项目为主展开研发,由未势能源参与的热电联供系统入驻“地源热泵+氢能建筑+光伏技术”综合性科学城,前期预计使用80kW燃电系统,额度综合效率(热+电)可达 80%以上。
上述一系列的“大动作”都显示出一个真相——未势能源在推动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运营方面动了真格。
动真格、爱较真,未势能源与氢能产业真的“杠起来”!
最为要紧的是,未势能源已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优秀合作伙伴,打造出了集“原材料开发+产品研发、生产+核心技术攻关+氢能装备检测+应用场景落地”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力争打造国内第一个氢能商业化应用场景。
氢能这条“大船”已然起航,未来还将面对更多的惊涛骇浪。
如未势能源这般,代表中国氢能产业自主创新力量的崛起,必将推动科技成果的落地生“金”
以强大的生机与活力,战胜惊涛骇浪,乘风破浪。
来源:南早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