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将于近期公布。除了备受关注的重污染天气和城市黑臭水体外,人们身边的噪声、餐饮油烟、恶臭异味等热点、难点环境问题,也被纳入了新规划。
在生态环境部今天举行的发布会上,该部综合司司长孙守亮介绍,“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部署了12个方面的重点任务,涵盖了各个要素、各个环节。
在孙守亮看来,从规划凸显的“两个关系”可以看出工作思路上的重大变化。一是稳和进的关系,强调稳中求进,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的保护;二是量和质的关系,不单纯追求量的改变,更注重质的提升,强调内涵和群众获得感,要“面子”,更要“里子”,要“颜值”,更要品质。
问题导向在规划中得到明显体现。孙守亮说,规划既要基本解决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比如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和城市黑臭水体,又要有效遏制住趋势性苗头性的问题,比如现在的臭氧污染、新污染物的污染,还要加快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如噪声、餐饮油烟、恶臭异味等问题。
“解决‘既要、又要、还要’这些复杂交织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寻求在多重的目标中把握动态平衡,来实现最佳的综合效益。”孙守亮说。因此,规划在策略方法上突出系统观念,更加注重对生产系统各要素的系统考虑、整体推进。
规划将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作为一项实实在在的重点任务,明确环保是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举措,聚焦国家重大战略,打造绿色发展高地,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和绿色科技,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推动形成一批批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增长点。
规划的一个创新点是突出经济示范。孙守亮说,一方面强调发挥好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创新经济政策和工具,推动提供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另一方面通过选典型、树样板、立标杆来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建成一批美丽海湾、美丽河湖和普惠城市等典型样板。
“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仍然处在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阶段,生态环境保护的结构压力仍然较大,产业结构能源转型调整发展的任务都非常重。”孙守亮表示,生态环境改善的基础还不稳固,重点区域行业污染问题仍然突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还没有到来。治理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尤其环境基础设施还存在突出的短板、基层治理和执法监管的能力还需加强,一些地方和企业依法治污的自觉性需要着力提高。
规划强调底线思维,注重统筹发展和安全,把人民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切实保障生态环境安全,严守生态环境底线,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张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