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水利部印发的《2022年水资源管理工作要点》(以下简称《要点》)提出,推进河湖生态环境复苏,提高水资源集约节约安全利用能力和水平,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资源管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统筹发展与安全、维系环境质量、保障生态安全的重要因素。笔者认为,进一步规范和严格水资源管理,是构建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三水统筹”治理体系的“基石”,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有利于推进河湖生态环境复苏。
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要坚持把水资源作为重要生态要素放到整个流域生态系统中统筹考虑。落实严格的水资源管理举措,首先要保障河湖生态流量。2020年以来,我国加速推进重点河湖生态流量保障目标制定工作,各级水利部门已制定了425条重点河湖生态流量目标,其中流域管理机构制定118条、省级水利部门制定307条。河湖生态流量目标将会被纳入江河流域水资源调度方案及年度调度计划,作为流域水量分配、水资源统一调度、取用水总量控制的重要依据。应探索将生态流量目标纳入“三线一单”管控方案,严把规划环评和生态环境准入关,禁止在生态敏感脆弱区新建对生态系统有严重影响的高耗水和高污染项目。
对于河湖干涸断流形势严峻的区域来说,做好生态补水是补充生态流量、保护水生态环境的关键之一。以海河流域永定河为例,自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总体方案》以来,已累计实施生态补水超10亿立方米,阶段性实现全线通水。《要点》重点提出“推进京津冀地区河湖复苏,推动永定河、潮白河、大清河、滹沱河等实现水流贯通,进一步恢复白洋淀生态环境”,对于改善以京津冀地区为代表的缺水地区水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相关地区应推动非常规水源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统筹当地水、外调水、再生水多水源,统筹防洪、兴利、生态多目标,建立水资源统一调度体系。跨省河流应按照流域统筹的原则探索建立生态补水协作机制。
开源的同时,更要做好节流工作,落实好取用水管理制度同样重要。近年来,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问题仍时有发生。比如,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发现山西晋中部分地区不顾水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盲目上马高耗水焦化项目;河南郑州、开封等地借引黄调蓄、生态治理、民生供水之机行人工造湖、旅游开发之实。这些典型案例给水资源开发利用监管敲响了警钟。一方面,压实地方政府落实“四水四定”主体责任,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大力发展节水产业和技术,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另一方面,严格取用水事中事后监管,加大执法和监督检查力度,依法查处无证取水、超许可取水、超计划取水、超采地下水、擅自改变取水用途等违法违规行为。
复苏河湖生态并非一蹴而就,要在科学的顶层设计下,因地制宜、逐步实施。在此过程中,要加强部门联动、公众参与、监测预警、监督考核。充分利用天、空、地遥感技术,整合水文、水权、取用水以及经济社会等数据,提高监测精准度和在线率,实现部门间信息共享。加强生态流量日常监管,严格跨省江河流域省界断面、重要控制断面和生态流量控制断面下泄流量水量考核和监督检查。加强对河湖生态流量保障的监督管理和实施效果评估。推进生态流量监测预警相关的算据、算法研究,提升生态流量监督管理智慧化水平。
补齐水资源短板有助于巩固水环境治理成效、建立水生态屏障。要切实落实严格的水资源管理举措,尽早努力实现“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目标。(张浩 郭勇 郭丽峰 宋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