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小横琴山山体步道缓缓爬至山顶,珠海市区、周边岛屿等风光尽收眼底;极目远眺,依稀可见港珠澳大桥、澳门旅游观光塔等地标性建筑。海岸线蜿蜒伸展,勾勒出琴架的轮廓,一座座景观桥跨过天沐河化为琴弦,整座横琴岛宛若一把古琴横卧于此,经过海风的轻拢慢捻,生态音符跟随节奏欢快跳动。
近年来,横琴新区海绵城市第一批示范工程建设者因地制宜、刻画入微、匠心独运,水电九局通过建设海绵设施、跨渠桥涵、湿地公园等方式,推动当地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将“海绵智慧”融入城市自然生长脉动中,用心铸就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新名片”,拉近“有文化”、“重细节”、“会呼吸”城市建设蓝图与现实之间的距离。
因地制宜,厚植“文化之根”
“横空出世,琴鸣天下。”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位于广东省珠海市南部,与澳门隔河相望,作为粤澳两地地理意义上的交汇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落脚点,其地域文化亦古亦今,独具特色。因此在横琴大开发的过程中,项目团队扮演着“传承者”与“创新者”的双重角色。
半个世纪前,横琴是一座遍布荒草鱼塘的小岛,三千名顺德儿女响应号召来到此地,在危险而艰巨的中心沟围垦过程中,五位青年不幸遇难。为了追忆那个刻骨铭心的时代,项目在已有的七十年代纪念碑基础上,重新修建了一个主题公园——忆园,蕴含着对往昔的“回忆、记忆、追忆”三层语义。同时,工程建设者积极践行“围垦精神”,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助力一座现代化大都市的高速发展。
自古以来,登高望远便是文人墨客的一大乐事,如今游客可以在攀登小横琴山的路途中,一边享受山风的轻抚,一边欣赏森林的姿色,一边仰观天地的旷达。“平坦宽阔的木质栈道,由南至北设置的生态长廊,每一次步行旅程都充满了‘泉落横琴山,依涧慢山行’的诗情画意。”项目负责人在介绍小横琴山山体绿道时说道。
水文化对于“海绵城市”的建设极具应用价值,是建设“生态魅力城市”、传承城市文脉的重要桥梁。项目以水为主线、统筹水陆规划,在国际居住区建设了生态跌水曝气增氧、生态湿地公园等工程,反映出水与城市、水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将镜头切换到生态泽园的琴韵旱喷,黑白相间的铺地纹理犹如琴键,美妙的音乐在水雾朦胧与光影交织中奏起,周边居民在漫步山水间便获得新体验与幸福感。
每当春天来临,天沐河两岸姹紫嫣红、花团锦簇,一座以赛艇文化为主题的公园引人注目,其巧妙的构图来源、曲线的设计语言与灵动的赛艇运动相呼应,为游客和运动员营造出热情的氛围。赛艇公园建有钟文耀纪念园——作为广东“香山”的留美幼童、耶鲁大学赛艇队的传奇舵手,钟文耀首次将中国人的名字载入世界名校赛艇运动史册。随着“天沐杯”等赛事拉开帷幕,各地赛艇队员们在天沐河上挥桨逐浪,一同切磋技艺、传播友谊、互鉴文明。
刻画入微,展现“细节之美”
“细微之处见风范,毫厘之优定乾坤。”项目涉及横琴近三分之二的区域,规模大、范围广、专业多,技术团队系统性梳理现场地形生态条件,以最简洁、自然、野趣的手法,用心对每一个细节精雕细琢,打造出景观公园、景观桥等高标准城市地标性建筑物。
从保留原生态的植物群落到结合周边竖向高差打造的生态旱溪,从原有施工便道改造而成的碎石小路到搬运周边倒下树木形成的枯木景观,从衔接延伸的小横琴山山体步道到植被、鸟类、海绵科普标识牌,从临建场地全部设置在红线内到施工过程中的动态拆除……这些在项目建设中别具一格的“小心思”既提升了生态环境,又降低了开发建设造成的影响,将生活休闲、生态科普、自然野趣三位集聚于一体。
贯通横琴南北的中心大道上,有一座取自谐音“6”的留留桥,是天沐河上的第六座景观桥。为了创造更好的景观体验空间,项目在桥两侧新建两个由绿坡、雨棚、木台阶及临水平台组成的观景平台,供游客登桥观景。绿坡上精心种植的“横琴欢迎您”立体绿化字,既起到隔绝车流的作用,又提升了主干道路形象。交错镂空设计的坡顶雨棚,则在遮风挡雨的同时为人们提供休憩的场所。
景观人行桥与留留桥观景平台相连,呈半圆形,由中间向天沐河南北两岸逐渐变窄,宛如一弯新月倒映在河面上。长短不一、高低起伏的照明灯逐个镶嵌在桥体扶手内部,夜幕下灯光照亮整个桥面,步行体验安全而舒适。“为了减少突兀感、提升景观效果,整座桥梁的附属设施曲线元素交相呼应,构建出‘人在桥上行,景在水中央’的舒适惬意画面。”项目质量负责人说道。
项目综合考虑市政道路区域内土地使用、建筑功能、交通特性等因素,将BIM技术运用到项目全生命周期,来处理复杂空间关系及精确计算,实现施工数据的可视化、智能化,辅助施工组织、技术交底、进度计划制定等工作。并通过结合BIM技术与室内装修施工工艺,每一块人行道透水砖都被当做“工艺品”来实施,建成了一条条设计先进、施工到位、管理精准的人性化示范道路。
匠心独运,发挥“呼吸之能”
“落雨大,水浸街,阿哥担柴上街卖,阿嫂出街着花鞋,花鞋花袜花腰带……” 广州方言童谣《落雨大》展现了孩童眼中的雨中街景。雨量充沛、山体众多、台风频发的横琴岛也不例外。因此,海绵城市建设成为了解题的关键。
为了告别雨天“看海”模式,项目充分利用山体、河湖、湿地等生态空间,发挥市政道路、湿地公园等对雨水的吸纳和缓释作用,创新性地提出雨水收集、海水隔离、水质提升的水动力循环系统,打造流域尺度上的立体海绵城市。同时,在深厚软土地区采用真空预压、真空联合堆载预压等方法取代传统地基处理方式,进一步控制软基处理质量、保护周边构筑物。
在市政道路两侧,分别设置了形式多样、功能不一的海绵设施。仔细观察可以发现,道路每隔几米就有一个数十厘米长的雨水收集口。雨水有组织地被收集口汇流、引流,经过海绵设施的处理后进行利用、储蓄和排放。这样既减少了路面积水,也减轻了暴雨峰值时的雨水管网压力,有利于道路排涝排洪。
溪涧水流,曲径通幽,项目建设的排洪渠大多为曲线自然水流,水流速度减缓使得水质得到进一步的净化。同时,渠底两侧的植生砌块护岸增加了观赏性及游玩乐趣。在紫檀博物馆正前方有一座石桥,桥下的紫檀排洪渠连通了横琴大道南侧的富盈酒店、仁和、三塘村、四塘村等区域,在防汛工作中发挥出非常重要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项目在海绵设施体系建设方面采用了“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理念,通过合理管理地表径流,充分利用水资源,维护区域水质安全,保证城市生态功能,达到“晴时融入景观、雨时削峰滞洪、雨后迅速排水”的良好效果。作为会“呼吸”、有“弹性”的海绵城市,兼具生态美与自然美的魅力,能够经受住连续暴雨的考验。
提升景观品质、优化人居环境、建设海绵城市前路虽远,行则将至。中国电建建设者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将继续保持创新性思维和开放性视角,从恢复自然生态、解决水体污染、加强非传统水资源利用等方面入手,让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全力奏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强音”。
横琴新区海绵城市第一批示范工程航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