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网管公司成立在即,中石油面临“得与失”:13.31万公里油气管网如何“大一统”?

发布时间:2019-03-22   来源:华夏时报

  随着政策层大力推动,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公司(下称国家管网公司)正渐行渐进。

  据新华社报道,3月19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8份文件,其中包括《石油天然气管网运营机制改革实施意见》。会议指出,要推动石油天然气管网运营机制改革,要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组建国有资本控股、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石油天然气管网公司。

  而今年3月以来,国家层面释放了诸多国家管网公司成立箭在弦上的信号。在国家管网公司组建的推进过程中,对三桶油尤其是中石油的影响备受关注,2018年,中石油油气长输管道占国内干线总量的70%,将自身管网剥离对于中石油而言影响重大。

  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中石油短期有影响,长期反而有益于中石油发展。“中石油出售天然气方面,今后就可以利用中海油或者中石化的管道,大量社会资本投入,建设更多的管道,市场也在增大,中石油进口的天然气、LNG在大量的管网建设后能有效的分销。”韩晓平认为。

  国家管网公司成立在即

  自2016年提出组建国家管网公司已经过去2年多时间,自今年3月开始,来自国家层面的声音都在预示着国家管网公司成立的另一只靴子即将落地。

  3月5日,国家能源局在官网发布了关于印发《石油天然气规划管理办法》(2019年修订)的通知,其中就管道方面指出,跨境、跨省干线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管道纳入国家石油天然气规划,并提出按照“全国一张网”的理念优化布局,统筹协调沿线经济发展,突出近期、兼顾长远、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提升管网输送能力,扩大管网覆盖范围,加强管网互联互通,及时消除管输瓶颈。

  3月9日,国务院国资委主任肖亚庆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表示,2019年,国资委要以管道公司的组建为契机,深化油气领域的改革。

  早在2016年《关于深化石油天然气改革的若干意见》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就曾提出,“抓紧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分步推进国有大型油气企业的干线管道独立,组建国有资本控股、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石油天然气管道公司,实现管输和销售分开以保障公平接入。”

  对于此前组建国家管网公司缓慢,而在2019年快速推进,韩晓平告诉记者,油气改革特别难,比电力改革整整慢了两轮。“20世纪90年代,就曾推动油气改革,没有推动下去,当时石油能够自给自足,1993年中国才开始进口石油,进口量也很小,能够保证国家能源安全,改革缺乏动力;而上世纪90年代初,电力供应不足,所以改革压力大,而目前随着对市场化的认识提升,油气行业员工对于改革的认识也逐渐形成,内外形成改革合力时快速推进就有了动力。”韩晓平说。

  韩晓平还表示,油气管网改革并非孤立的,首先要厘清资产,哪些资产需要剥离、如何剥离;另一方面,“三桶油”都是上市公司,还要考虑投资人对资产剥离的态度,需要制定合理的方案,也需要缓冲期。

  卓创资讯分析师刘广彬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快速推进国家管网公司可以用“适宜”这两个字来总结。“目前中国的天然气定价机制、运营体制改革到了一定成熟的阶段,给国家管网公司的成立做了一定的铺垫;另一方面是中国国内天然气市场发展到了迫切需要国家管网公司的时间点。”刘广彬说。

  “之所以说到了这个迫切需要的节点,国家管网公司的成立,首先是建立在三桶油要把各自的相关管道资产交出共同组建,在此之前进行了三桶油的管道公司的财务独立,都是为国家管道公司成立做铺垫,”刘广彬继续表示,如果中国国内的天然气市场仍像发展初期,消费体量不是特别大,每年增速较为稳定,完全可以延续三桶油按部就班的发展天然气市场的策略,只要将上游管控好,进口都由三桶油负责,也有其优势所在,如避免重复建设,统购统销规模采购时有一定话语权等;但目前,中国国内天然气消费需求增长过快,单凭三桶油来操作上游或整个天然气市场已经无法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

  中石油的选择

  从近年来的大动作来看,在政府筹划管网独立的消息爆出后,中石油曾大幅度收缩管道投资,并开始出售管道资产。

  《华夏时报》记者曾报道,2015年11月25日,中石油在上交所发布公告称,拟以150亿至155亿元人民币的等额美元向国新国际投资有限公司控制的曼松控股有限公司出售完成内部重组后中亚管道公司50%股权。

  有声音曾指出,对于管网独立改革,三桶油内部曾有不同意见。但就目前看,国家管网公司在快速推进。

  韩晓平表示,“‘三桶油‘开始肯定是不愿意,此前老石油人的思想还停留在过去,但实际上,近些年,中国油气外依存度不断增加,中国对油气有需求,但又只能依赖于进口,反映出适应市场能力差,自身创新能力不足,外部资金难以进入等问题。”

  随着中国油气消费稳步攀升,但受到中国资源禀赋不足的限制,中国对外依存度逐年攀升。据《2018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的石油进口量为4.4亿吨,同比增长11%,石油对外依存度升至69.8%;天然气进口量1254亿立方米,同比增长31.7%,对外依存度升至45.3%,继2017年成为世界最大原油进口国之后,又超过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天然气进口国,预计2019年,中国油气对外依存度还将继续上升。

  韩晓平认为,不进行油气改革,天然气难以发展。日前,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永生在两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组建国家管网公司有利于能源领域国有资本做大做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油气体制机制改革,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比较成熟的是油气管道管网改革,管住中间,盘活两头也是体制机制改革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举措;我们认为这也是提高发展质量,提高运行效率,保证国家能源安全非常好的一个举措。”马永生说。

  同时,对于国家管网公司的成立时间,中国石油集团董事长王宜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国家管网)公司的成立将按照石化改革的统一部署进行,目前我们正在论证符合实际的成立时间。”

  据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去年底发布的《2019中国能源化工产业发展报告》预测,国家管网公司有望在2019年成立,新成立的国家管网公司将顺应我国现行国企改革思路,由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变。新管网公司将三大石油公司剥离的管道资产转入后,将谋求资本化、证券化,通过上市广泛引入社会资本,加大管网投资建设力度。

  中国石油老大“得与失”

  “官网剥离出来后,中石油上市公司还会控制部分股权,产生的收入还会进入上市公司,此外,没有中游限制,中石油可以将更多的资金用于上游勘探开发,中国对外依存度高,也有投入不足的原因,如今就可以专心致志进行上游勘探开发。”就剥离管网对于中石油的影响,韩晓平如是说。

  中石油在中国油气长输管道方面的不可撼动的绝对地位。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末,国内油气长输管道总里程累计约为13.31万公里,其中,中石油国内运营的约占总里程65%,中石化占比在15%,中海油的管道里程最短,且主要集中在天然气领域。

  刘广彬表示,对中石油的影响短期内肯定是存在的,中石油的天然气业务,整体不是特别乐观,处于亏损的状态,但管道运营板块是其天然气业务中最为盈利的板块,每年的盈利水平在100-200亿元左右。“将管道从中石油剥离出来,对于中石油而言,相当于割肉,如果将这部分拿走,中石油天然气板块亏损可能更为严重。”刘广彬认为。

  刘广彬进一步言及,“中石油也可以更好的去利用国家管网公司平台,此前中石油虽然已经占据了国内60%以上的市场份额,但有一些地方仍是鞭长莫及,如东南沿海地区,中海油的液化天然气所占市场份额更大,更具有话语权的,西南地区中石化的话语权也很强,成立国家管网公司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不仅仅意味着中石油失去60%的管道市场份额,同时也拥有对另外剩余市场份额进一步挖掘的可能性。”

  对于国家管网公司今后是否会在成立之后迅速开始运营工作,韩晓平认为,三桶油方面的管网管理、运行也会一同剥离,相关管网的人员调入国家管网公司。“国家管网公司的成立铺垫时间很长,人员的调动也在实现考虑范围内,到新单位如何开展工作都会事先有所考虑。”韩晓平还表示。

  刘广彬则表示,现阶段,直接就由国家管网公司这套全新的班子接手全部的管道运营业务有一定的困难,管道运输、运营调度尤其是调度环节,在中国整个市场一直是急需提升的环节。

  刘广彬分析,“中国天然气市场每年出现供需缺口时,并非中国的供应量跟不上,而是由于局部地区、局部时间经常会出现极大的峰谷差距,暂时没有找到恰当的解决方案,最考验的就是调度能力,能够果断将一些相对富裕地区的天然气提前储备好或准备好运输到存在缺口的地区,做好预警工作,需要一批有相当丰富工作经验的工作人员、有宏观或大局意识的领导来操作才能够实现。“

  “国家管网公司成立初期,可能还是先以调研学习为主,接手业务应该是一部分、一部分推进,先把目前纳入到国家管网公司内的管道运营情况、所面临的市场环境、未来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摸清楚,然后全面接手业务可能会更具可行性。”刘广彬认为。

  对于下游用户更关心的问题,国家管网公司是否能够抓紧将管道租赁业务打开。刘广彬认为,打开管道租赁业务应该需要更长时间。“国家管网公司的优先业务应该是保供,此前发改委的文件中也提及,在管道运输能力富余的情况下再考虑开放租赁等,所以先把保供工作解决,甚至经历一个冬季保供考验,再说租赁问题也不迟。”刘广彬说。

      关键词: 国家网管,中石油


稿件媒体合作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63413737

广告项目咨询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63415404

投诉监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58689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