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之要在于“度”

作者:谭元章 发布时间:2017-05-04   来源:中国电力网

  企业管理中经常出现过犹不及或浅尝辄止的问题,也经常出现虎头蛇尾或重视不够的问题,导致很多要求落不下去、很多任务完成不了、很多管理难以到位、很多战略难以推进。究其原因,方方面面,但“度”的问题没有把握好是通病。

  领导的维度。领导是一个单位的引领和导向,领导的维度决定了企业的业绩,甚至是优劣。领导的维度内容广泛,如政治修养、道德品质、专业技能、管理能力、经历见识、魅力才情等。因此,各大企业都非常注重复合型领导干部的培养,注重非权力影响力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所以,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学习,拓宽自己的视野,增长自己的见识,提高管理的水平,提升对复杂问题的研判能力和复杂局面的驾驭能力,也就是更加注意自己的非权力影响力在管理中发挥的作用。千万不可坐在台上总说错别话、总讲外行话而自己却浑然不觉,反而强势不已;千万不可拍着胸脯盲目决策、强行指挥,还自以为努力地竭尽全力、拼搏地感动自己。讲得不符实际,做得不够靠谱,自然讲的就没人信服,做的就没人佩服,麾下又如何“臣”服。不用久而久之,有那么一两次就威信全无了,还谈什么“引领”和“指导”了,还谈什么大雁高飞头雁领、众志成城向前行了。

  发展的准度。企业发展定位不对、发展方向错了,往往是南辕北辙,离目标越来越远,与先进差距越来越大。发展战略要准确,必须对国家大势、政策走势、行业趋势、企业形势有精准的研判和把握,进而找准发展方向,理清发展思路,该加速的时候加速,该提质的时候提质,该转型的时候转型,该静默的时候静默。切忌违反规律,不可逆流而上,别总另辟蹊径,更不能小富即安。千万注意跨行业经营的风险,千万小心跨界投资的陷阱。别有赌博心理,不能这山望那山高。唱美声的,别去摇滚组参赛;玩摇滚的,不要和通俗唱法比柔情。总之,要知道自己的职责是什么,上级要求你做什么,你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发挥一技之长,规避行业壁垒,在属于你自己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目标的高度。作为领导,为下属定工作目标必须谨慎。定太高了,他会自暴自弃;定太低了,不用开足马力,资源浪费;目标定得不准,影响的是工作大局。科学的目标应该是全力以赴、千方百计、时不我待才能实现,而平常状态、稍有懈怠、松松垮垮定难完成。我们经常发现一些单位的任务连续三五年都完不成,而有的单位呢,又似乎自我加压、勇攀高峰竟完成了目标的一两倍。这里面剔除考核不严的因素,是不是有目标定的不准、不科学的问题呢。目标任务的下达,不是领导拍脑门拍出来的,需要历年的综合、科学的测算,考虑政策的调整、形势的变化、不可抗力等因素,别高得离谱,也别低得不用扬鞭已到达。要综合多方因素,制定科学的、恰如其分的目标任务,让每一个单位都争先恐后、不敢懈怠,进而形成百舸争流、千帆并进的局面。

  决策的速度。在竞争日趋激烈、机遇稍纵即逝的今天,决策的速度事关成败。但越是大的企业,决策速度越慢、把握市场机会的能力越差。因为逐级的请示、多环节的审批、投资可行性的多方论证、各种风险的重重考证,以及个别不敢担当环节的偶尔耽搁,往往一个特别好的项目、特别好的决断、特别好的设想,因为漫长的等待,因为瞻前顾后,因为“成了与己无功、败了连带担责”顾虑等,最终无奈放弃,或者原本应独占鳌头的优势最终却无奈地屈居人后。搞发展、上项目、大踏步前进,切忌瞻前顾后,必须建立科学高效的决策机制,要确保稳妥,但必须高效,否则只能跟在别人屁股后“捡剩”,鲜有成为“最快、最大、最好”的。

  奖罚的力度。没有奖罚就没有动力,甚至会死气沉沉、毫无生机。因此,我们常常“胡萝卜”“大棒”并用。但“胡萝卜”给多少,“大棒”挥多重,值得研究。不能干好了就一口撑死、干砸了就一棒打死。奖罚的力度必须与“帽子”“票子”“面子”的大小、多少、薄厚等恰如其分地吻合。奖要奖得心潮澎湃,但要考虑干部的指数、奖励的频度、后续的空间;罚要罚得胆战心惊,但不能全盘否定、一下回到解放前、生活都难以为继。要通过奖罚,让所有的人都摩拳擦掌、唯旗誓夺、不甘落后;让干得好的还想干的更好,还有更大的收获;让干得差的脸红心痛、知耻而后勇。

  管理的深度。管理的最佳境界是“管而不死,放而不乱”,是把各级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最大,是任务逐级下达、权力逐级下放、压力逐级传递、管理逐级细化。春江水暖鸭先知,总经理不能把班组长的话说了、活干了。但常有一些管理者管的过多、管的过深、管的过细,管的下属不知所措或者根本难以所措。管的过多过细,一竿子插到底,其实是忽略了不同层级、不同岗位、不同空间、不同时段的工作实际。不听,是上级的要求;听了,真的难以执行。所以就出现了形式主义,就出现了牢骚和埋怨,结果可想而知。管理的深度,必须建立在对各级管理者充分信任的基础上,相信他们的党性和大局、能力和水平、现实和难处,指明方向但不画定路径,明确任务但不限定措施,教其思路但不限制方法,给他责任但必须权责一致。其实,凡是走上管理岗位的同志都有干事创业的能力和激情。多给他些空间,他才能施展拳脚;多给他些阳光,他或许更加灿烂。

  会议的频度。会议是工作的一个途径,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不是工作的全部,更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会议必须开,但频度须把握。很多管理干部整天穿梭于各种文山会海中,主持的、必须参加的、列席的、陪开的,经常是一天下来不知道都说了什么、议了什么、定了什么,甚至很多事情久议不决。特别是作为能源企业,整天拴在会议室,不如放到现场中;整天在会议室里研讨可行性,不如到项目现场实地踏勘;整天揣摩相关方的态度,不如前去拜访交流。控制好会议的频度,主要是要控制好召开的次数、参加的人员、会议的长度、议事的效率。可开可不开的、可讲可不讲的、可上会可不上会的,可参加可不参加,不开、不讲、不上、不参加为好。节约更多的时间和资源,腾出更多的人员和精力,用于现场,用于工地,用于一线,用于实践,反过来才能更好地反馈到会议室里,促进会议效率。

  人心的诚度。人心齐,泰山可移。人心散了,光靠几个管理者在吆喝,无济于事。凡是管理高效、业绩突出的单位,往往都是精神状态佳、士气特别旺、上下一条心的。尽管我们常用“80|20”法则凸显管理者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但这仅限于管理决策时,更多的时候是决策少、执行多,是年复一年的重复操作多。家里的饭菜比饭店的可口,是因为做饭菜的人满含爱心。员工是用心还是应付,事关工作效果。理想的状态是每一名员工都把企业当成家,用心做事,专心工作,细心琢磨。每颗螺丝钉都拧的很紧,整台机器才会运转牢固。但这需要企业尊重他、培育他、关爱他、留住他。这样,员工才会忠诚于企业、尽职于岗位、倾情于工作、奉献于社会。每名员工都心系企业了,才会形成发展壮大的蓬勃力量。

  总之,企业管理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题,很多时候需要我们灰度思维,需要我们做更多的考量,需要我们把控和拿捏好“度”的问题。高度、角度、尺度、力度是“度”,频次、快慢、多少、深浅是“度”,目标定多高、奖励是多少、惩罚应多重、措施该多细也是“度”……“度”其实无处不在,“度”需要精准把握。(作者: 中国大唐集团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谭元章)

      关键词: 电力新闻


稿件媒体合作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63413737

广告项目咨询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63415404

投诉监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58689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