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华山脚下的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陕西发电公司秦岭电厂是一个始建于1969年的老企业。无数的秦电人见证了电厂改革开放40年的变化和发展,这座老电厂也见证了一代代电力人的芳华岁月以及他们的选择、奋斗和追求。
发芽:美丽的嬗变
秦岭电厂建厂初期。(中国华能供图)
张敏,秦岭电厂纪委副书记、纪检审计部主任。40年来,他亲眼看着秦岭电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完成了美丽的嬗变。
1969年张敏只有6岁,随父亲工作调动,来到秦岭电厂建设指挥部。当时,参加电厂建设的人员不到50人,来自五湖四海,全国各地。秦岭电厂建设厂址选在了秦岭山深处一个不足5公顷的小坡地上。张敏说,他们家住在一个叫“六户村”的村子里,他每天跟着哥哥到建设指挥部集中供热站去抬热水。大家都拿着外壳是竹子编成的电壶,密密麻麻地排列在走廊上,成为他记忆里永远都抹不去的一道风景线。据张敏回忆,秦岭电厂开工的那一天,他和哥哥正抬着水壶在回家的路上,清楚地听见一阵开山炸石的炮响,伴随着这一阵阵“轰轰”炮鸣声,当时国家最先进的火力发电厂,在秦岭山峡谷里破土动工,开始建设了。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抉择,开启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新时期。1978年3月,秦岭电厂开始准备扩建,秦电二期工程选址选在了秦岭山外的关中平原。张敏一家也随着电厂的扩建离开了“六户村”,从秦岭山里搬到了山外。“我们再也不用大冬天去集中供热站排队打热水了。”张敏说,那时电厂职工都住在河东花园小区,虽然生活在电厂,但职工烧水做饭是用蜂窝煤炉子,不能用电,在大家的意识里,电是公家的,不能随便私用。
秦岭电厂三期。(中国华能供图)
1986年10月9日这天,陕西发生了一件可贺可喜的大事,秦岭电厂三期工程第6台机组投产。当时正是改革开放初期,陕西经济快速发展,用电量与日俱增,电力短缺成为制约陕西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瓶颈”。当时测算,到1990年陕西省需电量将突破170亿千瓦时,把“七五”期间国家安排陕西省投产的水电、火电量计算在内,全省尚缺百分之二十。电厂6号机组建成投产以后,秦岭电厂成为西北地区第一个百万千瓦火电厂,有力缓解了电力紧张局面,促进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当时电厂发电量一下子占到了整个陕西省发电总量的“半壁江山”,被业内称为“秦老大”。
改革开放开启了电力建设的大发展,到1987年,我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第一个1亿千瓦。这一年,正是张敏上班的第一年,由于受父辈的影响,从小骨子里有一种“秦电情结”,“只有在电厂上班,心里才会踏实”。他从一名普通工人,通过不断学习,很快就掌握了电厂知识,由最初的学徒工到技术员、班长,后来担任了车间主任。能在电厂上班是被人羡慕的,因为社会上经常会出现停电、限电的现象,好多地方连电都没有通,更别说用家电了。可是生活在电厂的职工,可以享受用电优惠,所以家家都有电器。张敏回忆当时的情景自豪地说:我当时结婚买的洗衣机都是双缸半自动的,周边沙厂、炼钢厂的姑娘找对象都爱找我们电厂的小伙子哩!
此后又经历了9年时间,到1996年,我国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这时,秦电也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具备了建厂初期提出的“先生产、后生活”的条件,幼儿园、子校、医院、职工娱乐中心、职工福利区相继建成。每到傍晚,电厂所在的罗敷镇灯火通明,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这里被当地人称为“小香港”。
2011年是张敏工作的第25个年头,这一年,我国发电装机容量与发电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电力大国;这一年,电厂四期工程第7台机组投产发电,实现了从高耗低效小机组到高参数大容量发电机组的大跨越;这一年,张敏也随着秦岭电厂小机组的相继关停,来到了60万千瓦机组上班。用张敏自己的话说,2011年,新机组更加高效、环保,技术更加先进,机组实现了逐步更新换代,秦岭电厂在“颜值”提升中实现了美丽嬗变。
分枝:走出去,又是一片天
铜川照金电厂。(中国华能供图)
2007年,为了节能减排,国家开始实施“上大发电机组,关停小发电机组”建设。在那时,一个个曾经为陕西工业作出巨大贡献的老电厂相继关停。人员富余,是当时秦岭电厂在发展中面临的头号难题,只有“走出去”,发挥富余人力的作用,才能促进电厂转型发展,实现新生。
陕西人恋家,不舍得离开故土。离开陕西,对于秦电人来讲非常艰难。无论从思想观念转变,还是家庭问题等方面,秦电人面临着艰难抉择。但是,在困难和挑战面前,秦电人没有畏缩不前,也没有犹豫傍徨,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和悉心准备,2010年,在梁力等一批人员的带领下,勇敢地走出秦电,走出陕西,先后到青海、内蒙古的电厂承担运行和检修任务。老企业闯出了一条“走出去”创业、创收、创效的新路。
位于青海海拔3000多米高的这家电厂,自然环境恶劣,人员严重流失,无法保证正常生产,秦岭电厂组织18名技术骨干前往支援。现任铜川照金电厂设备部主任梁力回忆道:“在零下30多度的青藏高原上,地面结冰十几公分,不要说是行走,就连挪动都很困难。为了清除设备上的冰块,我们强忍着高原反应引发的心慌气短,钻到管道下用撬棍一点一点的抠,用手一块一块的往出拽,当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尽快让电厂恢复生产,保证当地的电力供应!”
2014年,梁力因工作调动来到铜川照金电厂,从检修小机组到大机组,对他来说算是一次职场的跨越。对于没有大机组检修经验的他,一下子从一个技术能手变为“门外汉”,他回忆当时的情景说:“第一次接触高参数、大容量机组,两眼抹黑的感觉,只能慢慢摸索着干。”经过多次紧急关头的抢修,他对设备从陌生到熟悉,最后成为铜川照金电厂设备部负责人。
2017年,梁力所带领的设备部80余名员工,不仅承担着发电机组的安全,还担负起了维护设备供热的责任。铜川电厂供热改造既是惠及民生的一项民生工程,也是身为国有企业必须承担的责任与担当,更是保护一片生态的蓝天工程。聊到供热时,他满脸的喜悦,“这次供热改造,切实帮助地方政府解决了供热困境,当地老百姓再也不会因为供暖问题而发愁,家里的老人在冬天可以安心享福了。”
40年改革开放的大潮为电力行业带来了勃勃生机,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满怀信心的“走出去”,工作在电厂的职工,也从开始的闭门奋斗到走出电厂,这对他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人生的一次蜕变。梁力,只是这些“走出去”众多人群中的一个缩影,近几年,秦岭电厂为电力行业输送了大量的技术管理人才,2018年随着华能延安电厂和渭南热电厂陆续开工,秦岭电厂近300名员工也走上了新的岗位,在新单位开始了新的征程。
出叶:建设绿色家园
靖边风电。(中国华能供图)
陕北高原的九月正是风景最美的时候,这一天,华能陕西新能源公司总经理助理陈京陆坐在一个小山头上,看着那满山遍野的风机,内心无比畅快。十年来,所经历的一切伴随着旋转的风叶,在眼前一幕幕浮现。
2008年,四个秦电人离开了秦岭电厂,来到这个遥远的地方——陕北黄土高原。靖边风电是华能陕西公司第一个新能源项目,对他们来说,没有前车之鉴,只能是摸着石头往前走。他们通过上网查询资料、购买风电书籍、到就近风场学习,很快进入了角色,并立下誓言:一定要把事做好!
陕北的冬天是最难熬的,他们住在老乡家,室内温度零下20多度,晚上睡觉不敢脱衣服,经常半夜被冻醒,起来就在屋子里走走。他们在这里工作十年,最大的感受就是:风大、风多、寒冷。别处的春天是草长莺飞,这里的春天却是风吹飞沙跑,每年春天,这里七八级的风很常见,人站在顶风处往下倒都倒不下去。面对这些,他们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把事做好!
2009年9月20日,靖边风电一期工程获得路条,他们形容当时的心情,就像是自己养了小鸡马上要下蛋的感觉。那一刻,彻底点燃了他们的自信与激情,从此,探索新能源之路的信心更足了。
华能陕西新能源公司光伏现场。(中国华能供图)
从“追风”到“追日”,光伏发展步伐也在不断向前迈进,2015年陕西省首个“风光互补”光伏电站在这里并网发电。截至2018年8月,华能在陕发电装机容量为298.5万千瓦,其中新能源装机达到52.3万千瓦,成为陕西新能源领域的“领头羊”。他们自豪地说:“以前当地人把刮风当灾害,如今,我们将曾经的风害变成了宝贵的资源。未来的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要以此为新的起点,继续打造绿水青山的新天堂。”
在电力人的共同持续努力下,陕西电力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到2017年底,陕西的电力装机由改革开放之初的113.5万千瓦,增加到4500万千瓦,其中清洁能源装机从13.5万千瓦增加到1226万千瓦。千千万万的电力人用自己的青春、汗水和芳华,共同铸就了我国电力事业的巨大发展,为推进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了力量。
主办单位: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 网站运营:北京中电创智科技有限公司 国网信通亿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销售热线:400-007-1585
项目合作:400-007-1585 投稿:63413737 传真:010-58689040 投稿邮箱:yaoguisheng@chinapower.com.cn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京ICP证140522号 京ICP备14013100号 京公安备11010602010147号
位于华山脚下的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陕西发电公司秦岭电厂是一个始建于1969年的老企业。无数的秦电人见证了电厂改革开放40年的变化和发展,这座老电厂也见证了一代代电力人的芳华岁月以及他们的选择、奋斗和追求。
发芽:美丽的嬗变
秦岭电厂建厂初期。(中国华能供图)
张敏,秦岭电厂纪委副书记、纪检审计部主任。40年来,他亲眼看着秦岭电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完成了美丽的嬗变。
1969年张敏只有6岁,随父亲工作调动,来到秦岭电厂建设指挥部。当时,参加电厂建设的人员不到50人,来自五湖四海,全国各地。秦岭电厂建设厂址选在了秦岭山深处一个不足5公顷的小坡地上。张敏说,他们家住在一个叫“六户村”的村子里,他每天跟着哥哥到建设指挥部集中供热站去抬热水。大家都拿着外壳是竹子编成的电壶,密密麻麻地排列在走廊上,成为他记忆里永远都抹不去的一道风景线。据张敏回忆,秦岭电厂开工的那一天,他和哥哥正抬着水壶在回家的路上,清楚地听见一阵开山炸石的炮响,伴随着这一阵阵“轰轰”炮鸣声,当时国家最先进的火力发电厂,在秦岭山峡谷里破土动工,开始建设了。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抉择,开启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新时期。1978年3月,秦岭电厂开始准备扩建,秦电二期工程选址选在了秦岭山外的关中平原。张敏一家也随着电厂的扩建离开了“六户村”,从秦岭山里搬到了山外。“我们再也不用大冬天去集中供热站排队打热水了。”张敏说,那时电厂职工都住在河东花园小区,虽然生活在电厂,但职工烧水做饭是用蜂窝煤炉子,不能用电,在大家的意识里,电是公家的,不能随便私用。
秦岭电厂三期。(中国华能供图)
1986年10月9日这天,陕西发生了一件可贺可喜的大事,秦岭电厂三期工程第6台机组投产。当时正是改革开放初期,陕西经济快速发展,用电量与日俱增,电力短缺成为制约陕西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瓶颈”。当时测算,到1990年陕西省需电量将突破170亿千瓦时,把“七五”期间国家安排陕西省投产的水电、火电量计算在内,全省尚缺百分之二十。电厂6号机组建成投产以后,秦岭电厂成为西北地区第一个百万千瓦火电厂,有力缓解了电力紧张局面,促进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当时电厂发电量一下子占到了整个陕西省发电总量的“半壁江山”,被业内称为“秦老大”。
改革开放开启了电力建设的大发展,到1987年,我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第一个1亿千瓦。这一年,正是张敏上班的第一年,由于受父辈的影响,从小骨子里有一种“秦电情结”,“只有在电厂上班,心里才会踏实”。他从一名普通工人,通过不断学习,很快就掌握了电厂知识,由最初的学徒工到技术员、班长,后来担任了车间主任。能在电厂上班是被人羡慕的,因为社会上经常会出现停电、限电的现象,好多地方连电都没有通,更别说用家电了。可是生活在电厂的职工,可以享受用电优惠,所以家家都有电器。张敏回忆当时的情景自豪地说:我当时结婚买的洗衣机都是双缸半自动的,周边沙厂、炼钢厂的姑娘找对象都爱找我们电厂的小伙子哩!
此后又经历了9年时间,到1996年,我国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这时,秦电也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具备了建厂初期提出的“先生产、后生活”的条件,幼儿园、子校、医院、职工娱乐中心、职工福利区相继建成。每到傍晚,电厂所在的罗敷镇灯火通明,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这里被当地人称为“小香港”。
2011年是张敏工作的第25个年头,这一年,我国发电装机容量与发电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电力大国;这一年,电厂四期工程第7台机组投产发电,实现了从高耗低效小机组到高参数大容量发电机组的大跨越;这一年,张敏也随着秦岭电厂小机组的相继关停,来到了60万千瓦机组上班。用张敏自己的话说,2011年,新机组更加高效、环保,技术更加先进,机组实现了逐步更新换代,秦岭电厂在“颜值”提升中实现了美丽嬗变。
分枝:走出去,又是一片天
铜川照金电厂。(中国华能供图)
2007年,为了节能减排,国家开始实施“上大发电机组,关停小发电机组”建设。在那时,一个个曾经为陕西工业作出巨大贡献的老电厂相继关停。人员富余,是当时秦岭电厂在发展中面临的头号难题,只有“走出去”,发挥富余人力的作用,才能促进电厂转型发展,实现新生。
陕西人恋家,不舍得离开故土。离开陕西,对于秦电人来讲非常艰难。无论从思想观念转变,还是家庭问题等方面,秦电人面临着艰难抉择。但是,在困难和挑战面前,秦电人没有畏缩不前,也没有犹豫傍徨,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和悉心准备,2010年,在梁力等一批人员的带领下,勇敢地走出秦电,走出陕西,先后到青海、内蒙古的电厂承担运行和检修任务。老企业闯出了一条“走出去”创业、创收、创效的新路。
位于青海海拔3000多米高的这家电厂,自然环境恶劣,人员严重流失,无法保证正常生产,秦岭电厂组织18名技术骨干前往支援。现任铜川照金电厂设备部主任梁力回忆道:“在零下30多度的青藏高原上,地面结冰十几公分,不要说是行走,就连挪动都很困难。为了清除设备上的冰块,我们强忍着高原反应引发的心慌气短,钻到管道下用撬棍一点一点的抠,用手一块一块的往出拽,当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尽快让电厂恢复生产,保证当地的电力供应!”
2014年,梁力因工作调动来到铜川照金电厂,从检修小机组到大机组,对他来说算是一次职场的跨越。对于没有大机组检修经验的他,一下子从一个技术能手变为“门外汉”,他回忆当时的情景说:“第一次接触高参数、大容量机组,两眼抹黑的感觉,只能慢慢摸索着干。”经过多次紧急关头的抢修,他对设备从陌生到熟悉,最后成为铜川照金电厂设备部负责人。
2017年,梁力所带领的设备部80余名员工,不仅承担着发电机组的安全,还担负起了维护设备供热的责任。铜川电厂供热改造既是惠及民生的一项民生工程,也是身为国有企业必须承担的责任与担当,更是保护一片生态的蓝天工程。聊到供热时,他满脸的喜悦,“这次供热改造,切实帮助地方政府解决了供热困境,当地老百姓再也不会因为供暖问题而发愁,家里的老人在冬天可以安心享福了。”
40年改革开放的大潮为电力行业带来了勃勃生机,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满怀信心的“走出去”,工作在电厂的职工,也从开始的闭门奋斗到走出电厂,这对他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人生的一次蜕变。梁力,只是这些“走出去”众多人群中的一个缩影,近几年,秦岭电厂为电力行业输送了大量的技术管理人才,2018年随着华能延安电厂和渭南热电厂陆续开工,秦岭电厂近300名员工也走上了新的岗位,在新单位开始了新的征程。
出叶:建设绿色家园
靖边风电。(中国华能供图)
陕北高原的九月正是风景最美的时候,这一天,华能陕西新能源公司总经理助理陈京陆坐在一个小山头上,看着那满山遍野的风机,内心无比畅快。十年来,所经历的一切伴随着旋转的风叶,在眼前一幕幕浮现。
2008年,四个秦电人离开了秦岭电厂,来到这个遥远的地方——陕北黄土高原。靖边风电是华能陕西公司第一个新能源项目,对他们来说,没有前车之鉴,只能是摸着石头往前走。他们通过上网查询资料、购买风电书籍、到就近风场学习,很快进入了角色,并立下誓言:一定要把事做好!
陕北的冬天是最难熬的,他们住在老乡家,室内温度零下20多度,晚上睡觉不敢脱衣服,经常半夜被冻醒,起来就在屋子里走走。他们在这里工作十年,最大的感受就是:风大、风多、寒冷。别处的春天是草长莺飞,这里的春天却是风吹飞沙跑,每年春天,这里七八级的风很常见,人站在顶风处往下倒都倒不下去。面对这些,他们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把事做好!
2009年9月20日,靖边风电一期工程获得路条,他们形容当时的心情,就像是自己养了小鸡马上要下蛋的感觉。那一刻,彻底点燃了他们的自信与激情,从此,探索新能源之路的信心更足了。
华能陕西新能源公司光伏现场。(中国华能供图)
从“追风”到“追日”,光伏发展步伐也在不断向前迈进,2015年陕西省首个“风光互补”光伏电站在这里并网发电。截至2018年8月,华能在陕发电装机容量为298.5万千瓦,其中新能源装机达到52.3万千瓦,成为陕西新能源领域的“领头羊”。他们自豪地说:“以前当地人把刮风当灾害,如今,我们将曾经的风害变成了宝贵的资源。未来的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要以此为新的起点,继续打造绿水青山的新天堂。”
在电力人的共同持续努力下,陕西电力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到2017年底,陕西的电力装机由改革开放之初的113.5万千瓦,增加到4500万千瓦,其中清洁能源装机从13.5万千瓦增加到1226万千瓦。千千万万的电力人用自己的青春、汗水和芳华,共同铸就了我国电力事业的巨大发展,为推进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