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过了这一天,不仅标准着冬季的到来,更预示着气温的进一步走低和万物进入了真正的冬藏阶段。
我国是农业文明古国。立冬,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远非今日的情形可以想见和比较的。古时,在这一天,皇帝要率领文武百官举行隆重的祭天大典。皇帝作为“天子”,要提前几日沐浴、更衣、斋戒,向上天“述职”自己管理的国家中,这一年来的“工作情况”。与此同时,还要“赏死事、恤孤寡”,就是对一年中,为国家战争中死亡的将士遗属和孤寡老人进行赏赐和安抚,并祈祷上天,保佑来年的五谷丰登、风调雨顺。
时至今日,立冬祭天的传统虽然已经淡出了历史舞台。但在立冬这一天要吃饺子的习俗却完好地保留了下来。据说,这个传统与东汉时期的医圣张仲景有关。相传,张仲景辞官回乡路上,正好赶上立冬这一天。路上,他看到成群的百姓们因为连年战乱、天灾人祸、饥寒交迫,大批百姓沦为难民,纷纷扶老携幼到四处流窜,有人甚至因为缺衣少食而被冻掉了耳朵。面对所到之处的一片苍凉景象,张仲景动了恻隐之心,他凭借自己多年来的医术经验,组织人力搭起来一个大棚,支起一口大锅,里面煮上羊肉,辣椒、还有多味御寒暖身的食疗和药材,又命人用面皮做成人耳朵形状的饺子,一起下锅煮熟,让那些冻伤的逃难百姓食用。这些人喝过医圣的这味“药”后,顿感浑身温暖,不仅治好了冻坏的耳朵,而且有效抵御了风寒。后来,人们认为,立冬这一天吃了这种形似耳朵的食物,整个一个冬天都不会挨冻,所以至今还有“立冬吃饺子不冻耳朵”的说法。
立冬这天,除了吃饺子之外,有的地方还有喝羊汤的习俗。这个习俗就跟大名鼎鼎的汉高祖刘邦有关。相传,刘邦冬季畏寒,每到冬天都会因为寒冷而食欲不振,身体不适。他手下的将军兼“连襟”樊哙见状,操起自己的“老本行”-屠夫的专业技能,亲自为刘邦宰杀了一头羊、煮来了一碗热气腾腾、醇香浓郁的羊汤。说来也巧,刘邦喝下这碗羊汤后,身体立即转暖,甚至还冒出了久违的汗水,顿感周身轻松舒适。自此以后,刘邦每到立冬这天,就命人烹食羊汤,并把羊汤赏赐给自己手下的大臣和官兵。后来,这个习俗流传到了民间,也逐渐形成了立冬喝羊汤的习俗。
咱说完了吃,再聊点别的,比如运动。在我小时候,立冬是一个“让我欢喜、让我忧”的日子。怎么这么说呢?
我出生的城市在中国北方。立冬,就意味着正式进入了寒冷的冬季。虽然不像冬至那会儿的“数九寒冬”,但也是到了家里有了暖气,外面冷风嗖嗖的季节。记得小时候上小学、上中学时期,我们的学校硬件条件不太好,说白了就是上体育课没有场地。怎么办呢?一到了立冬节气,体育老师们都不约而同地出了个“馊主意”——让我们围着学校门口的公园进行长跑。而且是整个漫长冬季的体育课,就这么一个“固定段子”,搁谁谁受得了?
整个公园周长2.5公里,男生需要跑一圈,女生还算“有待”跑半圈,后半圈可以走着。但就这半圈,对于我们这些常年缺乏锻炼的女孩子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砍儿”。往往一节体育课下来,除了几个体能超好的“女汉子”以外,大多女生都是咳嗽不断,外加一张被冻得热辣辣的大红脸。记得我们外语老师常说一句话:“最不喜欢上你们冬天体育课后的一节课。”是啊,教室里此起彼伏的咳嗽声、30几张大红脸,谁看着不难受啊。
其实,立冬也有“让我欢喜”的事。那就是立冬了,说明距离下雪的时候不远了。堆雪人、打雪仗,这可是我小时候最激动、最欢喜的事。我小时候,生活水平还不是很高,没有现在什么动不动就高科技的智能玩具,所以一到冬天很多诸如跳房子、跳皮筋等户外运动就不能开展了。所以一到冬季,就天天盼望着下雪。
喜欢穿着雪地靴在厚厚的白雪上踩过的那种感觉;喜欢听那踩过雪地后一串串“吱吱”的声响;喜欢自怜自赏转身后自己在雪地上留下的“深深足记”;喜欢在大人们帮忙堆起的雪人上“添乱”地挂上父亲刚买来的新围巾;喜欢将团成的雪球打向小伙伴身上后才发现打到了“队友”身上时的尴尬赔礼;喜欢……
“落水荷塘满眼枯,西风渐作北风呼。黄杨倔强尤一色,白桦优柔以半疏。门尽冷霜能醒骨,窗临残照好读书。拟约三九吟梅雪,换借自家小火炉。”诗人眼中的立冬,即使是凛冽,也能凛冽得那么率真;即使是醒骨,也醒骨得那么傲立;即使是凋零,也能如此唯美。诗人眼中的立冬,不只有寒冷肃杀,还有温柔多情;不只有冷霜残照,还可有吟梅弄雪,不只有寒风呼啸的拍门,还可有临窗拥炉的读书。
虽然,今日的我们不能再像古人那般曲高和寡、发古幽思,但我们的血液中同样流淌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高傲与自信。立冬,有万物复苏、重头再来的希望之美;立夏,有郁郁勃发、孕育滋养之魅;立秋,有天高云淡、云卷云舒的恬淡之幸;同样,立冬,也有它冰肌傲骨、梅香沁脾的力量之美;也有西北望、射天狼般的雄壮豪迈。
立冬,冬季的开始,是四季之末,谁又能说不是希望之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