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对于讲课,我并不陌生,早些年,做过家教,去年也有幸地站上过讲台,可试讲的前一天,知道我将又是第一个上场的时候,心里依然没有摆脱忐忑与不安,一个人把自己关在房间,反复录音反复演练,那个时候,只知道舞台和讲台,还是有本质上的区别,并没有很理解培训师、讲师和教师之间有什么区别,听完老师对这三者身份和职责的解读,我开始认识到,作为一个教师,我想我可能勉强算合格,但离培训师,还有很大很大的差距。
课程开始的第一天,一进教室,眼前一亮,别致用心的分组方式、让人倍有存在感的名字卡片等等,新奇有趣的一切,让我对即将登台发声的老师更加充满了好奇。8点30分,老师从“守时”开始了他的讲课,通过故事引入、情理结合,跟我们达成了一个“准时上课、准时下课”的小约定,这让我从心底里开始有点接受并喜欢上他的课程。后来的积分排名奖励制,一开始,我是非常有抵触情绪的,因为在我看来,一个好的培训课程,应该是能吸引大家自觉地学习并热爱的,而不是靠这种竞争来作为推动力,但到第一次小组讨论环节的时候,我的想法有了一点点的转变,看到小组成员们的积极响应,不想“拖组织后腿”的我,也迅速融入了这种抢分的竞争模式,一轮活动下来,我好像也没有那么反感了。
课程的第二天,陆陆续续,越来越多的人,敢于走上舞台去锻炼、挑战自己了,坐在台下的我,默默地听着、看着。别人的紧张、不自信和失误里,其实都有自己的影子,小组成员里有60后、70后、80后,作为唯一一个90后的我,本该扮演的是那个最活跃、最有青春张力的角色,此刻,开始有点瞧不起自己的怯弱了,但还是没做到热情澎湃地跑上舞台去抢话筒,同桌在我们的鼓励怂恿下,倒是又上去历练了一番。“机会稍纵即逝”,老师不断用这句话鼓舞着大家,同学们也在“争先恐后”地表现着自己,看着小组停滞不前的分数,我开始陷入沉思,是不是也应该做点什么?
课程的第三天,为做好上台准备,前一天晚上,我依然郑重地把准备讲课的内容及前后衔接的流程全部写了下来,依然录音计算时间、纠正口误。可是当老师改变上台展示的要求时,我下意识地开始出现了一点点的慌乱,接受了同组伙伴们的建议,调整了要表达的内容,逻辑条理没有出现犯错,可站在台上的时候,依然深切地感受到“书到用时方恨少”,日常素材积累的匮乏,让我只想快点把所知道和掌握的讲完,快点逃离“灾祸”现场。
从选拔到课程结束共经历了四天,这四天里,看到了自己诸多方面的不足,也找到了要努力的方向,明白了一个优秀的内训师不仅要掌握丰富的授课形式,更要有深厚的知识功底,只有授课内容和授课形式完美结合,才能达到培训的最佳效果,也明白了成长与突破,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一步一步坚定踏实地勇敢向前,才能收获更多意外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