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华能以“领跑中国电力、争创世界一流”为战略愿景,致力于推进中国标准、技术、服务和装备一体化“走出去”,推动共建绿色“一带一路”走深走实。
自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能源合作成果丰硕,政策交流沟通不断深化,务实合作持续推进,转型步伐不断加快。中央企业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给各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温枢刚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能源合作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领域。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华能”)以“领跑中国电力、争创世界一流”为战略愿景,致力于推进中国标准、技术、服务和装备一体化“走出去”,推动共建绿色“一带一路”走深走实。
从最早“引进来”到更好“走出去”
能源合作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领域,可以将各国自身优势转化为共同发展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温枢刚介绍,中国华能成立之初即通过引进外资办电起步,树立了坚持与时俱进、学习创新、面向世界的“蓝色”文化。中国华能是最早“走出去”的电力央企,最早在纽约、香港、上海三地上市的电力央企,最早在发达国家建设运营电厂的电力央企。早在上世纪90年代,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在境外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开创了中国电力企业到国际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先河。2003年中国华能收购澳洲电力公司50%的股权,是中国电力企业首次在发达国家收购电力资产。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再到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放眼全球市场,深度参与全球能源产业分工与合作,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华能国际化步履愈发稳健。
截至目前,中国华能境外参与投资和管理项目容量超619万千瓦,境外资产分布在澳大利亚、新加坡、英国、缅甸、柬埔寨和巴基斯坦6个国家,电源类型包括煤电、天然气发电、生物质发电、水电和电池储能,还包含供热、海水淡化等,境外技术服务和技术出口超过20个国家和地区。
在柬埔寨,6500米的亚洲第一长坝横跨桑河干流,中国华能建设运营的桑河二级水电工程见证着中柬命运共同体的发展变化。据了解,该水电站是柬埔寨最大的水电站,每年可为当地提供近20亿千瓦时的清洁能源,可有效满足约260万人的用电需求,电站自2019年投产至今已累计发电超81.9亿千瓦时。在缅甸,中国华能建成了中国首个对外投资水电大型BOT项目——瑞丽江一级水电站。
近日,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谢里夫在首都伊斯兰堡为华能萨希瓦尔电站颁发“走廊共同繁荣突出贡献奖”奖牌,以表彰萨希瓦尔电站在电力保供、促进就业、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作出的贡献和努力。作为中巴经济走廊首个投产的高效清洁燃煤发电站,电站极大缓解了巴基斯坦电力短缺,自2017年投产至今已累计发电超434亿千瓦时,成为点亮“走廊”的第一灯。
此外,在英国,中国华能还建成欧洲最大的电池储能项目——门迪储能电站;在新加坡并购经营的大士能源公司占据当地超过1/5的市场份额。
“十四五”时期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窗口期和能源转型的关键时期,促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全人类共同事业。中国华能坚持以绿色低碳、战略新兴、技术创新为方向,不断深化“一带一路”能源合作,服务所在国能源发展和转型需求,提供安全、清洁、高效、智能的能源电力解决方案,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绿色发展,让绿色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鲜明底色。
从设施“硬联通”到标准“软联通”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既要有基础设施的“硬联通”,也要有规则标准的“软联通”。10年来,中央企业在拓展对外开放领域、推动制度型开放、探索促进共同发展的新路子上取得了实打实、沉甸甸的成就,中国正从世界规则和标准的追随者走向引领者。
温枢刚介绍,中国华能积极参加各种国际标准化活动,加强与国内外相关方的交流沟通,提高华能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在国际标准化方面不断发出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方案。
温枢刚表示,国际标准合作是“一带一路”合作的重要内容,也是能源电力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中国产能“走出去”、推动能源电力合作,具有基础性地位。中国华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深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国际标准,完善国际标准化工作机制,大力开展国际标准项目培育和制修订工作,不断取得国际标准工作成果。截至目前,已累计发布国际标准11项,编制并发布IEC白皮书3项,同时成功立项20项国际标准,涵盖火电、光伏、风电、储能、碳捕集等领域。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既要做到“硬联通”,也要实现“软联通”,不仅为世界带来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也为全球经济的良好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使“一带一路”成为促进世界人民公平获益的机遇与繁荣之路。
从“绿色发展”到“民心相通”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致力于实现全球共同繁荣。
温枢刚表示,中国华能秉持“建设一座电站,带动一方经济,保护一片环境,造福一方百姓,共建一方和谐”的理念,做到主动融入、兼容并蓄、合作共赢,逐渐形成了与当地融合共生、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在修建柬埔寨桑河水电站进程中,尽管项目BOT协议和政府均未提出要求,华能还是主动投入约150万美元,在电站右岸增设仿生鱼道,尽量避免工程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满足洄游鱼类通道需求,维持该区域鱼类多样性。巴基斯坦萨希瓦尔电站致力于建设高效清洁环保型花园式电站,充分发挥华能技术优势,采用超低排放技术,各项能耗指标和排放指标均达到国际最先进水平;同时积极响应巴政府百亿棵树造林计划,投产5年来,整个厂区已种植百余种8万余棵树木,铺设草皮15.2万平方米。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企业“走出去”更要“走进去”,实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本土化”是关键的一环。中国华能实施运营管理“本土化”和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策略,通过培养倚重当地人才的方式,既优化电站人力资源结构,又解决当地电力人才短缺的难题。截至2022年,中国华能海外职工235人,境外当地用工近1500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中国华能注重对当地员工的技能培养,通过开设技能培训班、邀请来华参观见学、与当地大学共建等形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熟悉电力管理的高技术人才。
中央企业“走出去”,不仅意味着资金、技术和产品“走出去”,也是企业品牌和国家形象“走出去”。中国华能在境外投资运营的项目以优质的技术和精细的管理赢得了当地的广泛赞誉,树立了良好的央企形象。同时积极做好海外文化宣传和品牌建设工作,讲好中国故事。首倡设立中柬文化交流联盟,与当地高校、智库、媒体和企业建立密切的联系,形成了以文化交流为载体、跨文化融合传播为目标的民间双边合作机制,通过举办论坛、研讨会、互访参观等系列活动,推动两国文明互鉴、民心相通,与当地人民建起无缝沟通、密切合作的“友谊之桥”。
行大道以致远,携起手共同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从理念化为行动,在广袤大陆上落地生根,千年丝路再次焕发勃勃生机,为当今世界开启发展新征程。奋斗之路,唯勇者先,唯实者进,唯先者成,中国华能将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始终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遵循互利共赢原则开展国际合作,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用清洁能源照亮绿色“一带一路”。
来源:中国能源报 记者 杨晓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