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战12个小时,一帮青年为7000亩农田“解渴”。
“1、2、3!用力拉!”8月15日正午时分,湖南省湘阴县资江边,一群身穿红马甲的青年电力职工正紧张架设电力线路,汗水滴到干旱的堤坝上,瞬间被蒸发。
带头的是30岁的潘泽峰,他是湘阴县洞庭供电所所长。该所负责当地12个行政村、两个社区的供电服务工作,其所在的湘阴县湘滨镇,紧邻资江,7000亩水稻种植和鱼虾养殖是当地的支柱产业。
7月以来,湖南进入持续高温“烧烤”模式,农田灌溉需求激增,而用水急需依靠机泵抽水。8月14日15时,潘泽峰接到了镇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的紧急指令,要求拉通资江到临资口机埠临时电力线路。
潘泽峰和同事顶着烈日架杆铺线。8月15日18时,经过12个小时连续工作,1200米电力线路全线贯通,4台抽水机泵全部启动,江水哗哗流入农田。
刚准备回供电所,他们又接到“求助热线”,赶往下一个服务点。
这是国网湖南电力公司基层服务团深入田间地头“沉浸式”帮扶解难题的一个侧影。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国网湖南公司精心组织、扎实推进。该公司党委通过中心组学习、“第一议题”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以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职责定位为主责,明确14项领导班子成员“领题调研”课题,15项本部部门“专项调研”课题,涵盖电网发展、乡村振兴、新兴产业等多个领域。公司领导班子成员围绕问题清单,带头深入作业现场、田间地头开展调查研究,并建立公司领导班子成员牵头、本部部门落实的“1+N”问题整改责任体系。
该公司党委调研后认为,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是服务基层的“最后一公里”,目前还存在短板。如果治理效果不实,会直接影响百姓生活,因此应深化实施“党建引领·村网共建”工程,建立本部党员直插基层的“沉浸式”“跟班式”帮扶机制,打通乡村供电服务“最后一百米”,用高质量的服务成效彰显主题教育成果。
潘泽峰在4月作为湖南电网“深根工程”青年人才,从岳阳市来到150多公里外的洞庭供电所任职。在他的带领下,7月以来,洞庭供电所架设线路3000余米、电杆20余基,装设抗旱表计2000余块,消除安全用电隐患20余处。
服务乡村,必须延展“手臂”。国网湖南电力营销部农电处负责人介绍,考虑到农村一个供电所往往要负责多个村落的用电保障,为强化基层便民服务,该公司在湖南省设置了近2000个“电力便民服务点”,实行村网共建,解决了群众及乡村产业用电问题3785项,治理农村安全用电隐患1.52万处。
株洲市渌口区龙潭镇太田村的齐国华就是一位受益者。他和家人经营着近500亩油茶山。今年开春,他决定投资新建一个榨油厂,可在选择传统榨油工艺还是电榨油工艺上,齐国华犹豫不定。反复考虑后,他找到村部的“电力便民服务点”向朱亭供电所网格服务员夏建高咨询。
夏建高给他推荐全电榨油,并耐心讲解了几点好处:生产效率是传统工艺的1.65倍,出油量也会提升10%;环境干净,还不用外出采购柴火或煤、油等燃料。这让齐国华坚定了全电榨油工艺的选择。
为了保障设备用电,几天后,国网株洲渌口区供电公司便将榨油厂所在台区新增1台100千瓦变压器、新架设3档380伏绝缘线路的供电方案送到齐国华手中。
据悉,渌口区是湖南油茶产业发展重点县和核心县,有茶油坊(厂)120余家,年产茶油2000吨以上。国网株洲渌口区供电公司充分利用散布在全区139个行政村(社)的“电力便民服务点”,大力推进“全电物流”“全电榨油”“全电养殖”“全电制茶”等项目进村入户,催生了每年近3000万千瓦时的电能替代市场。
实施“村网共建·便民服务”工程以来,渌口区62个主配网项目建设如期投运,近2.1万名居民告别低电压;供电服务半径由原来的25公里缩短至1.5公里。乡亲们享受到了城乡同质的用电服务。
受益的不仅有居民、企业,还有学校。在益阳市谢林港镇清溪村村小,平时有200多个孩子就读。7月中旬,清溪村村委副主任邓立平领着该校校长邓强找到村里的电力网格员何勇,反映学校线路老化的问题,并提议趁着孩子放假,对供电线路做个“体检”,还表示如果合适,想把学校食堂从煤气厨房改造成电厨房。
谢林港供电所负责人田雁景接报后,第一时间组织东方红(周顺)共产党员服务队,顶着烈日、沿着高压输电线路向校区方向一路巡视,后来发现有70余米低压线路、400余米学校内部线路老化需要更换。
7月20日,骄阳似火,党员服务队队员经过一天苦干,更换了500多米供电线路,将原来的计量表更换成倍率为30倍的互感器三相表,以满足学校电厨房新增的用电负荷。
据悉,国网益阳供电公司已加快对清溪村的农网升级改造,共新建改造10千伏线路1800米。村民们也因此有了更多追求幸福生活的底气。在该村西南的立波小街上,村民经营的民宿很热闹。“民宿离景点近,加上空调、电视、热水器等家用电器齐全,许多游客都愿意来我们这里住。供电有保障,我们的生意才能红火。”一名村民说。
来源:中国青年报 记者 洪克非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