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随群今年67岁,和老伴赵粉如住在海拔800多米的桃园岭村。近年来,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原先居住在山上的200多人陆续搬下了山。李随群老两口不舍得走,仍住在山上。
备好工器具,穿上运动鞋,伴随着摩托车发动声,原小有一行3人向桃园岭村出发。
抄小道:不走“寻常路”
从供电所到李随群老人家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大路,需要骑摩托车走90分钟再步行30分钟;还有一条小道,骑摩托车30分钟再徒步1个小时走5千米山路。为了节省时间,3人决定还是抄小道。
穿过山间相对平坦的公路,行驶至崎岖颠簸的山路上,原小有他们的车速也降了下来。“这些都是土石路,在这样的盘山路上骑摩托车堪比坐轿子。”原小有早已习惯了这样的路况,只是心疼自己的摩托车。别人的摩托车能跑七八万公里,他的跑两三万公里就快报废了。
到达山脚下,原小有将摩托车停下,和同事将摩托车上的工具背到了身上,穿过一条隧道,向着一条羊肠小道走去。
这是一条不足半米宽、满是乱石和荆棘的小道,倾斜度差不多有45度,陡峭的地方要手脚并用才能爬上去。越往上走植被越茂盛,高大的林木遮住了视线,他们一边拨开枯树枝,一边艰难地向前行走。
“这个季节的山路最好走,路面干净,还没有毒蛇野猪,更没有烦人的旱马鳖(吸血的虫子)。”行进途中,原小有一边用随身携带的砍刀清理路上的枯树枝一边跟同行的同事说道。以前山里住户多,走的人多了便蹚出了一条山间小道。随着山里住的人越来越少,小路便渐渐被山上的野草枯枝“吞没”。原小有他们会在前往李随群家时走这里,沿路查看一下用电设备和线路,拿着砍刀再“修”出一条路来。
系红绳:沿线做记号避免迷路
每走200步左右,原小有就会停下来,从口袋里掏出一根红绳子,在旁边树枝上打个结。这是他的老习惯了。
走山路最怕的是迷路。2007年,刚参加工作的原小有第一次进山走访就吃了亏。那次他在老乡家修线路,眼瞅天快黑了,原小有拒绝了老乡的挽留,坚持要下山。“天黑前一定要下去,记着!山里晚上有野兽!”老乡叮嘱道。
怕啥来啥!下山时,原小有却怎么都找不到来时的路。大山里没有信号,电话也打不出去。在一个拐弯下坡处,他迎面撞见一头野猪,两根白色的獠牙在黑夜里格外显眼。原小有顿时吓得愣住了,还好他及时反应过来,拿着手电筒朝对面山坡照去,野猪顺着亮光走了。
后来每次上山,原小有都会带上红色绳子,沿线做下记号。
山路走得多了,山里的沟沟坎坎原小有都熟记在心。他还总结出了一些窍门:遇上阴雨天,可以通过观察树木辨别方向,树木南侧叶子多、北侧叶子少,南侧树干粗壮干燥、北侧树干潮湿略细;下雪天一不小心走错或踏空,陷进沟壑的荆棘丛里,越挣扎陷得越深,只有把身体放倒,增加受力面,减少腿部重量,才能慢慢将腿拔出来;遇上毒蛇野猪不要跑也不要动,静静等它们离开后再走……
啥都管:服务不论分内分外
经过50分钟的翻山越岭,3人终于到了李随群家。看到他们,站在屋前张望的李随群和赵粉如露出了笑容。
来不及休息,原小有和同事就去水井旁查看,用电表把水泵检测了一遍,没发现问题。3人又合伙把水泵提起来,还是没找出问题。折腾了一个多小时他们才发现,从李随群家通往山下的一处水管与石头冻在了一起。原小有和同事将冻住的水管包起来,又用热水捂了会,再一试,水管出水了!
“吃饭了么?”吃水的问题解决了,看到他们收拾工具包准备走,赵粉如将工具包抢到自己怀里,抱着工具包就往屋里走。
原小有一遍遍婉拒,却耐不住这对老夫妇的热情,最后答应坐下来喝口水。
“小有人真好啊,我们山里这些人,幸亏有他平时的照顾。”赵粉如恨不得把小有做过的每一件事都再数一遍。李随群在一旁仔细地听着,时不时补充几句。就在上周,李随群新买了几只小羊羔,取暖需要用电,原小有立马赶了过来,帮羊圈接了电。
很多事原不属于供电人员的服务范围,但在原小有他们看来,老人在山上独居生活不易,为他们多付出一点是应该的。老人要换灯泡,一个电话,他们翻山越岭就过去了;巡线到一个村子,听到谁家闸盒坏了、保险丝烧了、电器不能用了,他们也管、也帮。
除了李随群,原小有负责的供区内还有200余户居民散居在大山深处。每个月原小有都要往山上跑20多趟,徒步行程超过300千米。工作15年来,他已经数不清自己爬了多少山、走了多少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