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电动汽车 > 新闻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接”全球

新华社发布时间:2022-12-23 11:48:25  作者:邢建桥

  编者按: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优势正在向全球辐射。无论是在配套基础设施领域,还是在垂直细分市场,无论是在更先进的智能技术还是在更丰富的产品线,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多个环节都以高性价比、高技术、高稳定性在国际市场闯出一片蓝海。中国汽车产业一路奔向低碳智能的未来,其厚积多年的产业竞争力也开始在全球竞争中显现出来。

  中国充电桩企业海外布局依托成本优势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披露的数据显示,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延续高增长态势,2022年前10个月出口49.9万辆,同比增长96.7%。伴随着国产新能源汽车加速走向世界,充电桩企业也开始海外市场布局,市场分析认为,海外充电桩在政策补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高的刺激下或于2023年进入需求拐点,我国产品有望以高性价比优势迅速打开海外市场。

  2021年以来,欧美多国密集发布充电桩政策及补贴计划,推动新能源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展开。

  2021年11月,美国宣布将投入75亿美元用于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该项投资目标为2030年前在全美建设约50万个公共充电桩。

  2022年10月27日,欧盟就“2035年起欧盟市场所有在售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二氧化碳排放量为零”的计划达成一致,相当于从2035年起禁售汽油车和柴油车。

  瑞典2022年8月出台了电动车充电站激励措施,对公共和私人充电站投资提供最高50%的拨款,对私人充电桩的最高补贴额为每个1万克朗,对完全用于公共用途的快速充电站提供100%的拨款。

  冰岛计划在2020年至2024年间为公共充电桩等基础设施提供约5327.2万美元补贴;英国宣布2022年6月30日起,英格兰区域所有新建房屋,都必须配备至少一个电动汽车充电桩。

  国信证券计算机行业首席分析师熊莉表示,当前欧美各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普遍低于30%,后续销量仍将保持快速增长。然而新增充电桩的速度与新增电动车销量增速严重不匹配,促成其建设需求迫切,发力空间较大。

  据国际能源署预测,2030年欧洲和美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将分别达到730万辆和310万辆。快速增长的电动车销量将刺激欧美充电桩建设需求的爆发。

  与我国相比,目前欧美充电桩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蕴含巨大的市场空间。光大证券研报指出,截至2022年4月份,美国车桩比为21.2:1,欧盟整体车桩比为8.5:1,其中德国为20:1、英国为16:1、法国为10:1、荷兰为5:1,均与我国有较大差距。

  国信证券测算,2025年欧美整体充电桩市场空间合计约731.2亿元,到2030年增长至2515.1亿元。

  2022年下半年以来,已经有不少涉及充电桩业务的上市公司披露海外业务布局。

  道通科技表示,公司交流桩产品自2021年底开始销售以来,陆续拿到英国、新加坡、法国、荷兰、德国等多国订单并逐步进行交付。

  易事特表示,公司看好海外充电桩市场的发展契机,为充分掌握海外市场的政策法规和准入门槛,之前就开始积极进行相关认证和测试工作,已经通过欧洲权威测试机构TüV等多个测试或认证。

  香山股份在接受机构调研时表示,公司已在进行欧标和美标充配电产品的开发,目前公司的欧标充电桩产品已经完成开发,正通过海外团队和渠道逐步投向海外市场。

  盛弘股份在半年报中透露,公司Interstellar交流桩通过欧标认证,成为首批进入英国石油集团的中国桩企供应商。

  “中国制造电动车出口快速增长直接带动国内充电桩企业加速布局海外市场。”广东万城万充电动车运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邓军说。据他透露,万城万充也在布局海外市场,并将充电桩主机出口作为新的盈利点。目前公司充电桩设备主要出口东南亚、南美,同时正在研发欧标美标产品。

  其中,欧洲市场是中国电动汽车主要出口目的地。据海关总署统计,2022年上半年,西欧市场占我国新能源乘用车出口的34%。

  除了看好海外蓝海市场,国内充电桩企业“转舵出海”还在于国内市场竞争饱和,充电桩企业面临盈利难困境,亟需寻找新的市场空间创造盈利点。

  2016年以来我国充电桩行业爆发式发展,吸引各路资本竞相布局,其中不乏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大型能源企业,上汽集团、宝马等传统车企,小鹏汽车、蔚来、特斯拉等新能源车企以及华为、蚂蚁金服、宁德时代等各界巨头。

  企查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共有充电桩相关企业超27万家,并仍在高速增长中。2022年上半年新增3.72万家,同比增长55.61%。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海外充电桩市场较好的盈利能力对国内充电桩企业来说充满吸引力。华创证券分析师黄麟指出,国内充电桩市场竞争强度大,毛利率低,直流桩单W价格仅在0.3至0.5元,而海外充电桩单W价格目前是国内的2至3倍,仍是价格蓝海。

  广发证券指出,不同于国内同质化竞争激烈,海外认证进入门槛较高,国内充电桩企业依托成本优势,在海外市场具备较大的盈利空间,产品有望以高性价比优势,迅速打开海外市场。(记者 吕光一 广州报道)

  中国重载自动引导运输车跑出“隐形冠军”

  “举重若轻”,听到别人这么评价公司的产品,天津朗誉机器人有限公司总经理任志勇开心一笑。刚与瑞典的客户完成线上会议的他,又要审核一份来自俄罗斯的订单,瞄准重载AGV(自动引导运输车)这一细分市场,成为“隐形冠军”,任志勇觉得企业找对了路子。

  负载2吨以上的AGV一般称作重载AGV,广泛应用于工程现场、码头运输、大宗物流等工业应用场景中。这家来自中国天津的民营企业一口气将这个标准提高到300吨以上,成为当下中国重载AGV最高纪录保持者。

  作为行业的“隐形冠军”,全球十大风电企业中有八家企业应用了朗誉的产品。

  过去一段时期,风电整机厂在生产和物流过程中用柴油汽车等工具进行搬运,既不环保,效率也不高。朗誉交付的重载AGV被广泛应用在风电企业的铸件、轴承、叶片、轮毂、整机等大型配件的运输,凭借超大承载力、操作简单、利用清洁能源以及多样的运输解决方案等优点,受到客户青睐。

  “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我们扮演的是一个托载者的角色。”任志勇与团队的想法很简单,帮助供应链的物流环节,更智能一点,更绿色一点,装载更多一点。

  在全球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的近几年,朗誉的经营业绩连年上扬,然而公司成立之初,在AGV领域做了多年加法,并未找到真正合适企业的路径,激烈的技术与价格竞争,令企业数次走到抉择的关键路口。

  一次客户的“嘀咕”改变了任志勇的思路。彼时市场上的轻载AGV竞争日趋激烈,国内国际品牌林立。“要是有能撑得住100吨货物的大家伙就好了”,客户的一句话触动了任志勇,他当即决定开始给企业业务做减法,全力攻关重载AGV。

  加大载重量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字增加,材料、数控系统、整体可靠性等众多难点摆在了任志勇和团队面前。上百次的实验失败,并没有让团队退缩,反而更坚定了他们攻克技术难点的决心。

  实验室与测试场的夜以继日,换来的是定位误差仅有正负5毫米,这是企业今年交付的室外无人驾驶产品的一项技术标准。

  任志勇回忆,在投放初期,彼时只有数十人的一家小企业难以得到市场信赖,为了令客户放心,许多项目都是以近乎成本价成交。上百吨的载重量也引来一些质疑——做那么高载重,拿来干什么用?但很快,在工程材料运输和码头集装箱转运等场景的实用性,就令大吨位的重载AGV大放光彩。

  在砂石充斥的测试场地上,有坡道、转弯与陷坑,搭载着自动驾驶功能的最新产品正在测试。这个约十米长的蓝色“铁疙瘩”在多个电机的驱动下,平稳地移动着。据介绍,这款新产品能够搭载一个40英尺规格集装箱,在码头运输中将发挥作用。像这样的大家伙,都是依照客户不同需求进行定制。

  “重载AGV不是标准化产品,每一个项目的应用场景都可能完全不同。”任志勇说。

  近些年来,中国涌现出一批“隐形冠军”企业,在深耕国内市场的同时,许多企业都把长远的目光投向海外,中国企业与国际产业链不断交融,类似重载AGV的国产大型机械设备,过去鲜有国外客户问津,如今跨洋订单纷至沓来。

  如今,朗誉在多个国家设立代理商的同时,已经向德国西门子等国际知名企业交付了产品。“重载AGV可以在许多工业场景得到利用,我们预估目前重载AGV的全球市场规模大概在10亿美元左右,每年的增长率也会在10%以上。”任志勇希望,在世界任何一家工厂,都能看到中国制造的身影。(记者 郭方达 天津报道)

  中企造自动驾驶大巴驶上法国街头

  中国中车旗下中车时代电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车电动”)制造的自动驾驶大巴客车近日在法国巴黎市郊完成各项调试,准备正式开始载客运营。

  这款自动驾驶大巴客车是中车电动“新巴客”城市系列C12AI,于2020年完成设计。车身长约12米,以智能驾驶、智能动力、智能互联为依托,可全方位实施人、车、路动态信息实时交互。该客车计划近期在巴黎大众运输公司其中一条线路的部分路段上开展载客运营。

  中车电动自动驾驶技术部部长彭之川说,中车电动在近几个月对自动驾驶客车进行了进一步的技术升级,其中包括车辆运行速度的提升和运行轨迹的精度,进而确保车辆可以在线路上更加安全地运行。

  他表示,中车电动还与多家法国企业合作,优化了“路口优先通行”技术,让自动驾驶客车在临近路口时触发有限通过信号,缩短其在路口等待和通行的时间,将车辆在整个路段运行时间从40分钟缩短至23分钟。中车电动和法方在合作过程中,通过对比中国和法国道路交通情况的不同,为此次在法国运营的自动驾驶客车进行了专项技术升级,积累了宝贵经验。

  中车电动在法国的合作方克莱芒·巴亚尔公司总裁邓嘉丽说,克莱芒·巴亚尔、中车电动和巴黎大众运输公司的三方合作进展非常顺利。选择中车电动作为合作伙伴开发自动驾驶客车,是因为该公司在这一领域拥有先进技术,并能在项目落实过程中提供最全面的技术支持。(记者 邢建桥 巴黎报道)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