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365天,陈德风有250多天都钻在阴冷潮湿的地下。
高压电缆带电检修,并非万无一失。“外地曾发生过一起电缆巡检爆炸事故,检修员耳膜当场被击穿、流血,最终失聪。”全国劳动模范、江苏南京供电公司苏逸公司电缆部主任陈德风经常用这个事例提醒同事和自己,不断提升电缆安装和运维水平,确保供电安全。
扎根高压电缆运维一线33年
与其他在一线工作的员工不一样,今年55岁的陈德风并不黑,微胖的脸上还泛着一层“白光”。这“白光”是每天刮电缆涂层时的白色粉末和电缆油脂的混合体。长期接触这些材料,导致陈德风的手上斑痕累累,大拇指关节严重变形。“看一个人是不是装电缆的,瞧一下他大拇指就知道了。”陈德风说。
1986年,陈德风退伍来到南京供电公司从事高压电缆安装运维工作,从普通安装工人到电缆安装部主任,累计敷设高压电缆2967.36千米,安装电缆附件7584只,负责重点大型电缆安装工程26项,为城市节省土地资源1600亩,折合土地价值约11亿元。
做“外科手术”守护电缆安全
“高压电缆安装,和家里装修接电线可不是一回事!”说起业务上的事,陈德风立刻健谈起来,“110千伏的电缆线,有摩托车轮胎那么粗;220千伏的电缆线,和小汽车轮胎差不多粗。”
一根高压电缆,从内到外,分别由线芯、填充胶、密封管、半导电应力管、绝缘管、外护套管等组成,敷设安装电缆,需要对接头的每一层进行无缝连接,才能确保安全通电,整个过程就像进行“外科手术”。
“而且这种手术,不是在实验室或无尘车间做,而是在地下有限的施工空间内‘带菌作业’。为了确保安装质量,我们只能搭防护篷、穿防尘服操作,工作现场更像是‘野战医院的手术帐篷’。”陈德风说。
1999年,南京220千伏大行宫变电站开始建设,这是南京首个用220千伏电缆进站联络的变电站,电缆和附件都是日本生产的,日方提出接头和终端安装需要一年时间。这怎么来得及?陈德风和团队主动要求参与电缆附件安装。他们对照图纸编制安装流程,反复培训,经过6个月的努力,最终顺利完成安装,并一次性通过试验,顺利投运。
220千伏大行宫变电站至今保持着安全运行零事故的纪录,为南京电缆今后独立自主施工奠定了基础。据统计,30年来,陈德风带领团队施工安装的电缆从未发生故障,仅此一项就节约抢修成本约2500万元。
成立劳模工作室培养创新人才
2007年10月,陈德风劳模创新暨专家工作室成立。他将30年电缆施工、研发创造经验,毫无保留地授给团队年轻员工,带出一批又一批徒弟。现在工作室已经是“四代同堂”,成功向省市公司输送了数十名电缆专业技术骨干。
陈德风带领劳模工作室成员发明了电缆弯道敷设滑轮组、电缆蛇形敷设打弯器、电缆专用固定夹具、电缆金属护套切割工具等,填补了江苏省220千伏大截面电缆施工工具的空白,提升了3倍劳动效率,节省了大笔机械、人工费用,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
如何做最好的电缆安装工匠?陈德风又给劳模工作室开出新书单——《电力物联网安全技术研究》《智能电网与能源网融合技术》等。
将电力物联网技术运用于电缆,让电缆“有知觉”“会说话”,正在陈德风手里逐渐变成现实。
5月22日,全国首个基于泛在电力物联网理念的人工智能高压电缆隧道——220千伏宁莫线高压电缆隧道投运。该项目是陈德风5年的心血。
电缆隧道内的温度、湿度、水位数据和实时影像,数千米外的指挥中心全都能看到;巡检机器人“飞架”隧道内壁上方随时进行定位巡查;电力电缆井口运用了兼具防盗、防水、防震功能的智能井盖……
“电力物联网,还有很多东西要学;电力隧道升级,电缆进入城市综合管廊,我们还有好多事情要做。”陈德风说,他这一辈子是离不开深爱的电缆行业了。
主办单位: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 网站运营:北京中电创智科技有限公司 国网信通亿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销售热线:400-007-1585
项目合作:400-007-1585 投稿:63413737 传真:010-58689040 投稿邮箱:yaoguisheng@chinapower.com.cn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京ICP证140522号 京ICP备14013100号 京公安备11010602010147号
一年365天,陈德风有250多天都钻在阴冷潮湿的地下。
高压电缆带电检修,并非万无一失。“外地曾发生过一起电缆巡检爆炸事故,检修员耳膜当场被击穿、流血,最终失聪。”全国劳动模范、江苏南京供电公司苏逸公司电缆部主任陈德风经常用这个事例提醒同事和自己,不断提升电缆安装和运维水平,确保供电安全。
扎根高压电缆运维一线33年
与其他在一线工作的员工不一样,今年55岁的陈德风并不黑,微胖的脸上还泛着一层“白光”。这“白光”是每天刮电缆涂层时的白色粉末和电缆油脂的混合体。长期接触这些材料,导致陈德风的手上斑痕累累,大拇指关节严重变形。“看一个人是不是装电缆的,瞧一下他大拇指就知道了。”陈德风说。
1986年,陈德风退伍来到南京供电公司从事高压电缆安装运维工作,从普通安装工人到电缆安装部主任,累计敷设高压电缆2967.36千米,安装电缆附件7584只,负责重点大型电缆安装工程26项,为城市节省土地资源1600亩,折合土地价值约11亿元。
做“外科手术”守护电缆安全
“高压电缆安装,和家里装修接电线可不是一回事!”说起业务上的事,陈德风立刻健谈起来,“110千伏的电缆线,有摩托车轮胎那么粗;220千伏的电缆线,和小汽车轮胎差不多粗。”
一根高压电缆,从内到外,分别由线芯、填充胶、密封管、半导电应力管、绝缘管、外护套管等组成,敷设安装电缆,需要对接头的每一层进行无缝连接,才能确保安全通电,整个过程就像进行“外科手术”。
“而且这种手术,不是在实验室或无尘车间做,而是在地下有限的施工空间内‘带菌作业’。为了确保安装质量,我们只能搭防护篷、穿防尘服操作,工作现场更像是‘野战医院的手术帐篷’。”陈德风说。
1999年,南京220千伏大行宫变电站开始建设,这是南京首个用220千伏电缆进站联络的变电站,电缆和附件都是日本生产的,日方提出接头和终端安装需要一年时间。这怎么来得及?陈德风和团队主动要求参与电缆附件安装。他们对照图纸编制安装流程,反复培训,经过6个月的努力,最终顺利完成安装,并一次性通过试验,顺利投运。
220千伏大行宫变电站至今保持着安全运行零事故的纪录,为南京电缆今后独立自主施工奠定了基础。据统计,30年来,陈德风带领团队施工安装的电缆从未发生故障,仅此一项就节约抢修成本约2500万元。
成立劳模工作室培养创新人才
2007年10月,陈德风劳模创新暨专家工作室成立。他将30年电缆施工、研发创造经验,毫无保留地授给团队年轻员工,带出一批又一批徒弟。现在工作室已经是“四代同堂”,成功向省市公司输送了数十名电缆专业技术骨干。
陈德风带领劳模工作室成员发明了电缆弯道敷设滑轮组、电缆蛇形敷设打弯器、电缆专用固定夹具、电缆金属护套切割工具等,填补了江苏省220千伏大截面电缆施工工具的空白,提升了3倍劳动效率,节省了大笔机械、人工费用,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
如何做最好的电缆安装工匠?陈德风又给劳模工作室开出新书单——《电力物联网安全技术研究》《智能电网与能源网融合技术》等。
将电力物联网技术运用于电缆,让电缆“有知觉”“会说话”,正在陈德风手里逐渐变成现实。
5月22日,全国首个基于泛在电力物联网理念的人工智能高压电缆隧道——220千伏宁莫线高压电缆隧道投运。该项目是陈德风5年的心血。
电缆隧道内的温度、湿度、水位数据和实时影像,数千米外的指挥中心全都能看到;巡检机器人“飞架”隧道内壁上方随时进行定位巡查;电力电缆井口运用了兼具防盗、防水、防震功能的智能井盖……
“电力物联网,还有很多东西要学;电力隧道升级,电缆进入城市综合管廊,我们还有好多事情要做。”陈德风说,他这一辈子是离不开深爱的电缆行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