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风雨兼程 大电网纵横神州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进步,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在此过程中,电力工业也取得了显著成就,我国电网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分散孤立到互联互通的蜕变。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持续推动下,一张以特高压为骨干网架,坚强智能的交直流互联大电网逐渐形成,在提供电力保障、资源优化配置、助力绿色发展等方面发挥出巨大作用。

从薄弱分散到全国联网

实现世界领先

20世纪被称为电气时代,电力是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发展需求的不断增强,促进了电力工业的发展。

我国的电力工业发展起步于1882年,是世界上较早有电的国家之一。但因历史原因,直到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电网整体还很薄弱、分散,主要以相对孤立的省级电网、城市电网为主,相互联系很少,并且很多地区没有电网覆盖,落后于世界电网发展进程。

1978年,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开启了中国奋进的新征程。40年来,神州大地变化天翻地覆,改革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一批大型水电站、坑口火电站陆续兴建。电网作为中间环节,需要同步升级。

1979年5月,中国电力工业会议明确了电力工业的发展思路——走联网道路。

联网的好处,从改革开放之初的浙江温州,可以窥见一斑。

温州在全国率先掀起创业潮,可谓“户户办工厂,家家无闲人”。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济迅速成长,温州的第一次电力建设高潮也随之到来。

1983年,温州第一个220千伏输变电工程——慈湖变电所及台—临—温输电线路建成,华东电网的电力得以送入温州。原温州电力局副局长任德豹曾任慈湖变电所所长,他说:“慈湖变是温州电网与华东电网连接的枢纽变电所,而220千伏台—临—温输变电工程投产,对缓解温州电力紧缺局面起了关键作用。”

之后,全国各地效仿“温州模式”,实现经济腾飞,电网发展也随之提速。

从1981年的第一条500千伏超高压输电线路——河南平顶山至湖北武昌输变电工程投产,到1989年第一条±500千伏超高压葛洲坝至上海直流输电工程拉开跨区联网帷幕,再到2009年我国第一条特高压线路1000千伏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建成,华北电网和华中电网联结成一个同步大电网……

回顾发展足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网一步一个脚印,实现了规模从小到大,输电能力从弱到强,电网结构从孤立到互联。

2011年11月,±400千伏青藏联网工程投运,标志着除台湾外全国联网格局基本形成。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曾感慨:“这是一个伟大的世纪工程。如果你现在到西藏,在夜晚,拉萨的巴廓街灯火通明,和内地的大城市没有什么两样。”

40年来,在一代又一代电力人的努力下,我国电网整体水平实现了由“追赶”到“引领”。如今,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全国互联互通的电网,拥有世界上最高电压等级的特高压交流直流输电线路,且迄今没有发生过像美洲、欧洲电网曾经发生过的大面积停电事故。

全国一张网

高效优化配置资源

21世纪是发展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互联共享是这一时代的核心特征,人们足不出户即知天下事。电力网络也需要像互联网一样,更高效快捷地调配资源,助力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提升大范围跨区输电能力,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2003年,全国大部分区域都遭遇了缺电,充分反映出“重发轻供”以及电网发展仍然满足不了经济发展需求的问题。

在经济发展始终走在全国前列的浙江,这种矛盾体现得非常明显。当时浙江的企业一周“停三开四”,有的企业选择外迁,有的企业干脆关门。用电紧张,根源在于电力需求旺盛,而本地一次能源极度匮乏,依靠省内电力建设远远不够。不单单是浙江,电力需求和能源资源逆向分布的自然禀赋,让全国大范围面临缺电困局。

一举扭转这种困局的正是特高压。

2004年,国家电网公司经过充分调研和论证,提出建设特高压,充分发挥其远距离、大容量送电的优势,将西北部各类大型能源基地与中东部主要负荷中心相互连接,大范围优化能源资源。

1000千伏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于2006年开工,2009年1月建成。从此,华北的火电可以送往华中,丰水期时华中地区的水电则可以送往华北,能源互济作用显著。

该工程的起点山西是煤炭大省,每年输出煤炭4亿吨以上。如何转变煤炭消费模式,实现煤炭资源效益最大化,是山西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课题。“发展特高压既符合国家能源战略需要,又符合山西转型跨越实际,利国利民,意义重大。”2011年,时任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申联彬表示。

2010年7月,±800千伏向家坝—上海特高压直流工程建成投产,标志着我国全面进入特高压交直流混合电网时代。那年夏季,华东地区经历持续高温,上海地区35摄氏度及以上高温天数累计达30天。这条特高压将华中地区清洁水电送入华东地区,为保障上海平稳度过用电高峰提供了有力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高压工程建设进一步加速,全国电力联网进一步加强,跨省跨区送电能力显著提升。随着哈郑直流、宾金直流、宁浙直流、锡泰直流、扎青直流等重点工程投产,全国形成了大规模西电东送、北电南送的能源配置格局。

目前,国家电网已建成“八交十三直”21项特高压输电工程,跨区跨省输电能力超过1.4亿千瓦。截至2017年年底,特高压输电通道累计送电超过9000亿千瓦时。

[1] [2] [下一页]

主办单位: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  网站运营:北京中电创智科技有限公司    国网信通亿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销售热线:400-007-1585
项目合作:400-007-1585 投稿:63413737 传真:010-58689040 投稿邮箱:yaoguisheng@chinapower.com.cn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京ICP证140522号 京ICP备14013100号 京公安备11010602010147号

四十年风雨兼程 大电网纵横神州

作者:孙珂  发布时间:2018-10-10   来源:电力网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进步,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在此过程中,电力工业也取得了显著成就,我国电网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分散孤立到互联互通的蜕变。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持续推动下,一张以特高压为骨干网架,坚强智能的交直流互联大电网逐渐形成,在提供电力保障、资源优化配置、助力绿色发展等方面发挥出巨大作用。

从薄弱分散到全国联网

实现世界领先

20世纪被称为电气时代,电力是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发展需求的不断增强,促进了电力工业的发展。

我国的电力工业发展起步于1882年,是世界上较早有电的国家之一。但因历史原因,直到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电网整体还很薄弱、分散,主要以相对孤立的省级电网、城市电网为主,相互联系很少,并且很多地区没有电网覆盖,落后于世界电网发展进程。

1978年,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开启了中国奋进的新征程。40年来,神州大地变化天翻地覆,改革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一批大型水电站、坑口火电站陆续兴建。电网作为中间环节,需要同步升级。

1979年5月,中国电力工业会议明确了电力工业的发展思路——走联网道路。

联网的好处,从改革开放之初的浙江温州,可以窥见一斑。

温州在全国率先掀起创业潮,可谓“户户办工厂,家家无闲人”。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济迅速成长,温州的第一次电力建设高潮也随之到来。

1983年,温州第一个220千伏输变电工程——慈湖变电所及台—临—温输电线路建成,华东电网的电力得以送入温州。原温州电力局副局长任德豹曾任慈湖变电所所长,他说:“慈湖变是温州电网与华东电网连接的枢纽变电所,而220千伏台—临—温输变电工程投产,对缓解温州电力紧缺局面起了关键作用。”

之后,全国各地效仿“温州模式”,实现经济腾飞,电网发展也随之提速。

从1981年的第一条500千伏超高压输电线路——河南平顶山至湖北武昌输变电工程投产,到1989年第一条±500千伏超高压葛洲坝至上海直流输电工程拉开跨区联网帷幕,再到2009年我国第一条特高压线路1000千伏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建成,华北电网和华中电网联结成一个同步大电网……

回顾发展足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网一步一个脚印,实现了规模从小到大,输电能力从弱到强,电网结构从孤立到互联。

2011年11月,±400千伏青藏联网工程投运,标志着除台湾外全国联网格局基本形成。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曾感慨:“这是一个伟大的世纪工程。如果你现在到西藏,在夜晚,拉萨的巴廓街灯火通明,和内地的大城市没有什么两样。”

40年来,在一代又一代电力人的努力下,我国电网整体水平实现了由“追赶”到“引领”。如今,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全国互联互通的电网,拥有世界上最高电压等级的特高压交流直流输电线路,且迄今没有发生过像美洲、欧洲电网曾经发生过的大面积停电事故。

全国一张网

高效优化配置资源

21世纪是发展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互联共享是这一时代的核心特征,人们足不出户即知天下事。电力网络也需要像互联网一样,更高效快捷地调配资源,助力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提升大范围跨区输电能力,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2003年,全国大部分区域都遭遇了缺电,充分反映出“重发轻供”以及电网发展仍然满足不了经济发展需求的问题。

在经济发展始终走在全国前列的浙江,这种矛盾体现得非常明显。当时浙江的企业一周“停三开四”,有的企业选择外迁,有的企业干脆关门。用电紧张,根源在于电力需求旺盛,而本地一次能源极度匮乏,依靠省内电力建设远远不够。不单单是浙江,电力需求和能源资源逆向分布的自然禀赋,让全国大范围面临缺电困局。

一举扭转这种困局的正是特高压。

2004年,国家电网公司经过充分调研和论证,提出建设特高压,充分发挥其远距离、大容量送电的优势,将西北部各类大型能源基地与中东部主要负荷中心相互连接,大范围优化能源资源。

1000千伏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于2006年开工,2009年1月建成。从此,华北的火电可以送往华中,丰水期时华中地区的水电则可以送往华北,能源互济作用显著。

该工程的起点山西是煤炭大省,每年输出煤炭4亿吨以上。如何转变煤炭消费模式,实现煤炭资源效益最大化,是山西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课题。“发展特高压既符合国家能源战略需要,又符合山西转型跨越实际,利国利民,意义重大。”2011年,时任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申联彬表示。

2010年7月,±800千伏向家坝—上海特高压直流工程建成投产,标志着我国全面进入特高压交直流混合电网时代。那年夏季,华东地区经历持续高温,上海地区35摄氏度及以上高温天数累计达30天。这条特高压将华中地区清洁水电送入华东地区,为保障上海平稳度过用电高峰提供了有力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高压工程建设进一步加速,全国电力联网进一步加强,跨省跨区送电能力显著提升。随着哈郑直流、宾金直流、宁浙直流、锡泰直流、扎青直流等重点工程投产,全国形成了大规模西电东送、北电南送的能源配置格局。

目前,国家电网已建成“八交十三直”21项特高压输电工程,跨区跨省输电能力超过1.4亿千瓦。截至2017年年底,特高压输电通道累计送电超过9000亿千瓦时。

      关键词:区块链, 国家电网,电力


稿件媒体合作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63413737

广告项目咨询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63415404

投诉监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58689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