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十四村于20世纪60年代由山东临沂地区428位移民所建。改革开放以来,村民大力发展农、林、牧、生物制药等产业,把当年房无一间、地无一垄、树无一棵的“三无”荒原变成了如今的“龙江第一村”。
利用资源致富
12月26日,在兴十四村卫诺恩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植酸酶车间,工人们正在将发酵好的植酸酶打包、装车,准备运往外地销售。
“两年前洽谈落户项目时我还心存顾虑,经过这两年合作,我们不仅加大了投资,还陆续把企业的核心业务转移过来,我们看重的就是这里的资源。”卫诺恩生物技术公司总经理申德训说。
不沿江、不靠海、没有铁路、没有区位优势,这是40多年前落户兴十四村人必须面对的问题。
1985年,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兴十四村确定了“跳出农业抓农业”的发展路子,充分利用当地养殖资源,建起了日处理10吨鲜奶的村办乳品厂。
“投产当年就盈利65万元。紧接着两三年间,我们又利用地域资源陆续建起了甜蜜素厂、柠檬酸厂和节粮饲料厂。”今年已70多岁的刘赫亭老人说。
发展经济离不开电。80年代初,兴十四村仅有一条10千伏供电线路。随着村里经济的不断发展及产业的日益壮大,出现了供电能力不足现象。1988年,甘南县电业局与兴十四村共同筹措资金200万元,新建了一条35千伏输电线路,满足了兴十四村经济发展的用电需求。
1998年,黑龙江省第一座村级变电所落户兴十四村,再次为村里农业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2000年,兴十四村又兴建了齐齐哈尔淀粉糖厂,并扩建改造了柠檬酸厂。2002年,兴十四村村办企业——富华集团成为黑龙江省第一家以农业板块上市的上市公司。随后,温州海螺集团、北京挑战集团等一些国内知名企业纷纷到兴十四村安家落户,相继兴办了植酸酶、有机水稻加工、20万吨粮食仓储物流和杂粮生产加工等一大批农产品项目。
如今,富华集团已经发展成下辖35家企业,集农、林、牧、生物制药、农产品深加工、生态旅游、房地产开发和国际贸易于一体的大型企业。
“1978年,全村692口人,年总收入48.1万元,人均年收入600元。2017年,村里人口11600人,总产值23亿元,人均收入7万元。”兴十四村党委书记付华廷说,“40年啦,我们这日子真是越过越红火。”
沙土地里刨金
深冬的黑龙江寒风凛冽,白雪皑皑。12月26日,在兴十四村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万米智能温室里,娇艳的蝴蝶兰竞相吐蕊、婀娜多姿,水培的生菜、油麦菜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大冬天的还能种菜,在以前可是想也不敢想啊。”农业示范园区负责人兴十四村村民张百亮说。
兴十四村的耕地原来全是沙土地,用村民的话说是“破皮黄,漏水跑肥不打粮”。虽然村民们经过整整7年愚公移山式的苦干,早已将5000亩贫瘠的耕地变成了良田,但要鼓起钱袋子,还需要改变传统种植方式。
2009年,兴十四村开始实施旱田改水田,并在一万多亩新改造的水田里种植了高附加值的有机水稻。“我们的目标是打有机牌,走特色路。”付华廷说。
种水田离不开灌溉。由于耕地面积大,距离电源点远,灌溉用电需要新架设输电线路。2010年,甘南县电业局积极争取798.75万元资金将农田用电线路通到了田间地头。同年,新建的兴十四变电站成功投运,兴十四村彻底实现了水田区动力设施电气化,农业生产开始了绿色之旅。
“现在,上百亩地,一个人就能管得过来。”对于电力带来的便捷,刘赫亭非常满意。
2011年,甘南县电业局继续优化线路布局,新装及增容配电变压器32台,新建、改造10千伏线路23千米,大幅缩短了供电半径。
有了强劲的电力支撑,兴十四村走上了农业绿色发展的快车道。
2018年,兴十四村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面积已达2.4万亩,示范带动周边300多户农民从事棚室产业。村里还种植了蝴蝶兰、杜鹃、海棠等80多个品种1万多盆花卉,年收入200多万元。
目前,兴十四村种植有机水稻1.5万亩,种植非转基因有机大豆6325亩,种植杂粮杂豆2000亩,种植有机鲜食玉米875亩,还试种旱稻、大豆、紫玉米、红小豆和绿豆等10余个品种作物。
说起未来的发展,付华廷说:“兴十四村将坚定走绿色发展之路,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到2020年末,力争人均年纯收入达到10万元。”
蓝天碧水,如诗如画,满园林果,满塘鱼虾。放眼望去,一幅更加美丽的乡村画卷正在兴十四村徐徐展开。
主办单位: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 网站运营:北京中电创智科技有限公司 国网信通亿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销售热线:400-007-1585
项目合作:400-007-1585 投稿:63413737 传真:010-58689040 投稿邮箱:yaoguisheng@chinapower.com.cn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京ICP证140522号 京ICP备14013100号 京公安备11010602010147号
兴十四村于20世纪60年代由山东临沂地区428位移民所建。改革开放以来,村民大力发展农、林、牧、生物制药等产业,把当年房无一间、地无一垄、树无一棵的“三无”荒原变成了如今的“龙江第一村”。
利用资源致富
12月26日,在兴十四村卫诺恩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植酸酶车间,工人们正在将发酵好的植酸酶打包、装车,准备运往外地销售。
“两年前洽谈落户项目时我还心存顾虑,经过这两年合作,我们不仅加大了投资,还陆续把企业的核心业务转移过来,我们看重的就是这里的资源。”卫诺恩生物技术公司总经理申德训说。
不沿江、不靠海、没有铁路、没有区位优势,这是40多年前落户兴十四村人必须面对的问题。
1985年,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兴十四村确定了“跳出农业抓农业”的发展路子,充分利用当地养殖资源,建起了日处理10吨鲜奶的村办乳品厂。
“投产当年就盈利65万元。紧接着两三年间,我们又利用地域资源陆续建起了甜蜜素厂、柠檬酸厂和节粮饲料厂。”今年已70多岁的刘赫亭老人说。
发展经济离不开电。80年代初,兴十四村仅有一条10千伏供电线路。随着村里经济的不断发展及产业的日益壮大,出现了供电能力不足现象。1988年,甘南县电业局与兴十四村共同筹措资金200万元,新建了一条35千伏输电线路,满足了兴十四村经济发展的用电需求。
1998年,黑龙江省第一座村级变电所落户兴十四村,再次为村里农业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2000年,兴十四村又兴建了齐齐哈尔淀粉糖厂,并扩建改造了柠檬酸厂。2002年,兴十四村村办企业——富华集团成为黑龙江省第一家以农业板块上市的上市公司。随后,温州海螺集团、北京挑战集团等一些国内知名企业纷纷到兴十四村安家落户,相继兴办了植酸酶、有机水稻加工、20万吨粮食仓储物流和杂粮生产加工等一大批农产品项目。
如今,富华集团已经发展成下辖35家企业,集农、林、牧、生物制药、农产品深加工、生态旅游、房地产开发和国际贸易于一体的大型企业。
“1978年,全村692口人,年总收入48.1万元,人均年收入600元。2017年,村里人口11600人,总产值23亿元,人均收入7万元。”兴十四村党委书记付华廷说,“40年啦,我们这日子真是越过越红火。”
沙土地里刨金
深冬的黑龙江寒风凛冽,白雪皑皑。12月26日,在兴十四村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万米智能温室里,娇艳的蝴蝶兰竞相吐蕊、婀娜多姿,水培的生菜、油麦菜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大冬天的还能种菜,在以前可是想也不敢想啊。”农业示范园区负责人兴十四村村民张百亮说。
兴十四村的耕地原来全是沙土地,用村民的话说是“破皮黄,漏水跑肥不打粮”。虽然村民们经过整整7年愚公移山式的苦干,早已将5000亩贫瘠的耕地变成了良田,但要鼓起钱袋子,还需要改变传统种植方式。
2009年,兴十四村开始实施旱田改水田,并在一万多亩新改造的水田里种植了高附加值的有机水稻。“我们的目标是打有机牌,走特色路。”付华廷说。
种水田离不开灌溉。由于耕地面积大,距离电源点远,灌溉用电需要新架设输电线路。2010年,甘南县电业局积极争取798.75万元资金将农田用电线路通到了田间地头。同年,新建的兴十四变电站成功投运,兴十四村彻底实现了水田区动力设施电气化,农业生产开始了绿色之旅。
“现在,上百亩地,一个人就能管得过来。”对于电力带来的便捷,刘赫亭非常满意。
2011年,甘南县电业局继续优化线路布局,新装及增容配电变压器32台,新建、改造10千伏线路23千米,大幅缩短了供电半径。
有了强劲的电力支撑,兴十四村走上了农业绿色发展的快车道。
2018年,兴十四村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面积已达2.4万亩,示范带动周边300多户农民从事棚室产业。村里还种植了蝴蝶兰、杜鹃、海棠等80多个品种1万多盆花卉,年收入200多万元。
目前,兴十四村种植有机水稻1.5万亩,种植非转基因有机大豆6325亩,种植杂粮杂豆2000亩,种植有机鲜食玉米875亩,还试种旱稻、大豆、紫玉米、红小豆和绿豆等10余个品种作物。
说起未来的发展,付华廷说:“兴十四村将坚定走绿色发展之路,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到2020年末,力争人均年纯收入达到10万元。”
蓝天碧水,如诗如画,满园林果,满塘鱼虾。放眼望去,一幅更加美丽的乡村画卷正在兴十四村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