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年新春之交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中华大地蒙上一层厚重的阴影,也给全体国民上了一堂非常生动的危机管理课。它暴发的地点位于华中重镇——九省通衢的湖北武汉,因恰逢春节放假之时,迅速向湖北全省城乡弥漫开来,乃至全国所有省市区无一幸免,甚至境外多个国家和地区也受到波及。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让每个国人都难以置身事外,为了阻止病毒扩散,封城闭路、停工罢市、闭户禁聚等前所未有的隔离措施大面积实施,必然对我国经济和部分行业造成非常大的打击和破坏。随着防疫阻击战的持续推进,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的电力行业受到的损害程度虽没有商贸旅游、餐饮住宿、交通运输、娱乐服务等服务性行业那样巨大和严重,但带来的直接或间接损失也是不容低估的,受到的冲击与影响也是特别深远的。电力企业如何化险为夷、变危为安、化危为机是值得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的课题。
新冠疫情对电力企业的影响难以估量
新冠疫情是继SARS之后我国又一起特别严重的公众健康安全事件,充分暴露了我国在史无前例的大规模、高速度城市化过程中现代城市管理存在较大的“短板”和不足,既是大自然对人类贪婪本性的恶意惩罚,也是对处于不同行业和不同生命周期企业的善意考验。它发生的时代背景、所处的经济环境及公众的防范意识虽然与2003年的SARS疫情有很大的不同和改变,但带来的综合影响和冲击程度是绝不会亚于SARS的,甚至“有过而无不及”。具体结合电力企业来说,其产生的负面影响和危害程度预计主要体现以下三个阶段和三大方面:
从短期来看,即从春节前采取措施到新冠疫情基本得到控制(预计国内在四五月间、国外在五六月间)的这段时间,这一阶段对电力企业的影响是突发性和直接性,主要表现在:一是防控措施力度的加大和企业捐款捐物的加码,导致消毒、灭菌、安防等相关费用和支出的大幅增加,货款不能及时收回,借贷还要按时偿还,资金需求压力明显加大,一些中小电力企业面临着现金流紧缺或断裂的风险;二是由于职工上班的延迟和隔离措施的实施,一些企业难以按计划复工,生产经营活动被迫中断,工作计划无法布置,管理措施无法落实,生产任务无法完成,而职工工资和社保、租金及物业管理等费用还需要照常支付,这些费用支付在短期内将是这些电力企业最大的资金负担;三是因交通封堵等因素影响,导致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燃料、辅助材料及相关配件进货出现困难,采购价格和人力成本也会随之相应上涨,不可避免地加大了电力产品的制造和生产成本;四是因一些在建电力项目难以按计划复工,处于停工停建状况,而原本计划新开工的电力项目可能被迫拖后开工,今年上半年尤其是一季度的电力投资增速可能会出现较大回落甚至转为负数。
从中期来看,既从新冠疫情得到基本控制至社会经济生活基本走上正轨这段时间(大约会持续半年至一年左右时间),这一阶段对电力企业的影响具有持续性和叠加性的,主要表现在:一是因新冠疫情带来餐饮、商贸等服务性行业的停摆和部分加工制造等耗电大户的停工停产,社会用电量需求大幅降低,发电平均利用小时预计将明显下降,一些发电企业和供配电企业经营效益不可避免出现较大波动,甚至陷于亏损局面;二是因新冠疫情带来的“用工荒”以及各地开工时间的延迟、生产配套不协调、交通运输紧张等问题出现,将会带来新能源项目建设工期的延迟和工程造价的增大,如果不能在年底之前投产并网,将直接影响到电价补贴能否顺利获取,对项目后期效益带来颠覆性打击;三是因新冠疫情带来的建筑材料、用工成本上涨以及承建项目不能按合同要求完工等情况发生,导致所承建工程被项目业主索赔、处罚等履约风险,使承建工程面临较大的亏损,让本来经营困难的电建企业更加雪上加霜;四是因新冠疫情导致海外订单不能按时交货,遭遇海外订单大量取消而丢掉海外市场,影响电力企业“走出去”业务的拓展。
从长期来看,即整个“十四五”规划这段时间,这一阶段对电力企业的影响具有长远性和两面性,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对我国电力产业政策来说,新冠疫情让政府更加坚定降低全社会尤其是中小企业用电成本的决心,电价下调将是大势所趋,这有利于促进能源行业加快改革转型步伐,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为社会提供高效优质低成本的电力产品;另一方面对电力生产经营企业来说,电价下降给发电和电网企业带来更大生产经营压力的同时,也迫使其进一步加快企业市场化改革步伐,加大精细管理和降本增效力度,加速向先进能源科技和高端能源服务企业转型。
新冠疫情将给电力行业发展带来新变化
新冠疫情给我国经济和相关行业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也孕育着难逢的发展机遇,特别是我国目前经济实力同17年之前相比有了显著提高,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特征的新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牢固,新冠疫情结束后,我国商业形态和企业格局将必然会迎来一场重构和升级,极有可能催生出电力行业发生以下“十大”方面的新变化,成为电力企业战略转型、高质量发展的“推进器”。
“远程办公”将成为新风尚。因新冠疫情持续蔓延,开启了全国人民“闭关”模式,尤其春节假期延长,远程办公服务迎来了“刚需”,甚至有人将2020年称之为远程办公的元年。阿里、腾讯、华为等电商巨头纷纷宣布免费开放或升级包括视频会议、文档管理、客户管理、合同管理、在线培训等远程办公全套解决方案,远程办公、居家办公将由此改变电力企业的管理模式。
“无人值守”将成为新动向。随着人工智能不断突破,智能机器人在电力运维行业得到较广泛应用,新冠疫情将让机器人代替人工完成电站设备的日常巡视、红外测温、状态核对的“无人值守”模式变得更加普遍和普及,并在光风等新能源和输变电等项目中得到更加广泛运用,这种模式不但有利于优化内部资源配置,大幅降低人力成本,而且使电厂运维检修更趋专业化、扁平化和精益化。
“智慧电(工)厂”将成为新潮流。新冠疫情让企业用工再现紧张和短缺,打造无人或少人工厂势在必行。综合运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系统、云计算技术对推进传统电(工)厂进行智慧“嫁接”,通过生产线重构与动态智能调度、生产装备智能物联和多维人机协同与互动操作系统,实现生产设备网络化、生产数据可视化、生产过程透明化、生产现场无人化,在大幅降低用工需求的同时,全方位提高企业的自动化水平和劳动生产效率。
“智能电网”将成为新方向。突发事件往往最考验电网的运行效率、供电可靠性等应急保障能力。借助5G技术的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实现电力系统各个环节万物互联、人机交互,打造状态全面感知、信息高效处理、应用便捷灵活的数字化、智能化电网,使电网将像互联网一样“即插即用”,将是智能电网发展的新方向,到时停电风险显著降低,电能质量和输电效率大幅度提升,多样化的用电需求都将被满足。
“综合能效服务”将成为新趋势。今年2月4日工信部发布《充分发挥人工智能赋能效用协力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倡议书》,倡议要求以最快的响应速度和实际行动做好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技术保障工作。这给未来电力网上综合能效服务提供了新借鉴,包括用能咨询服务、用电行为数据服务、能效分析预测、节能服务以及智能家居、故障排查、定向或随机回访等综合能效服务都将由AI替代并提供远程诊断和咨询,服务效率大幅提升,客户的体验感明显增强。
“柔性管理”将成为新要求。随着柔性生产系统在电力领域广泛应用,以前那种依靠权力和影响力的刚性管理将越来越不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要求,而代表着新技术革命时代企业管理发展趋势的柔性管理将获得更多电力企业的认可和瞩目,它以对人的管理为核心,强调人际关系,重视感情投资,塑造企业文化,致力于人力资源的开发、挖潜与配置效率,最大限度调动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网络教育”将成为新选择。新冠疫情暴发后,线上线下教育机构为避免聚集而纷纷暂停对外营业,在线教育、云课堂等网络教育再次被催热,尤其是随着AI在语音、图像、视频等领域成熟落地,网络教育越来越被接受和喜爱。而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到来,传统的员工培训模式已难以适应电力企业快速发展新要求,终身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理念深入人心,随机学习、掌上学习、即时打卡等网络教育将成为员工自我提升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的主渠道。
“共享经济”将成为新业态。新冠疫情让共享经济再次成为热点话题。在灾情阴影的笼罩下,“共享员工”这一全新的商业模式开始萌芽,继盒马牵手西贝之后,沃尔玛、京东、阿里、苏宁等巨头相继跟进。其实,“共享经济”前几年在我国曾经历一段时间的“野蛮生长”,总计数以百计提供各种共享服务的企业应运而生,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人日常生活方式的新选择。
“社会企业”将成为新形态。新冠疫情让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升到新高度。事实上,近年来不少电力企业越来越关心社会服务及公益事务,主动投身于社会福祉和扶贫的各个方面,有的还设立了专门的公益类相关机构,通过用商业手段提供产品或服务,解决社会关心问题,创新公共服务供给,达到在追求一定的商业价值的同时又追求相应的社会价值的目的,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着润滑剂和调节剂的功能。
“危机管理”将成为新课题。新冠疫情成为今年伊始飞出的一只超级“黑天鹅”,也让我国经济刚从中美贸易协议签约中松了一口气后再次崩紧神经。其实,任何企业都无时无刻地面临着各种不同的危险,无论何种危机发生都有可能给企业带来致命的伤害。因此,树立强烈的危机管理意识,建立严密的危机预警系统,健全灵活的危机管理机制,制订科学的危机处理方案,将是电力企业自始至终要勤于练习的必修题。
电力企业应对新冠疫情的“冷思考”
不可否认,新冠疫情对我国经济带来打击与影响是难以估量的,但是凡事皆有两面性,任何危机都是把“双刃剑”,同样的一件事,处理和对待的动机和方法不同,取得的效果将会有天壤之别。只有那些正确认识危机并做出彻底改变的企业,才能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化险为夷,把危机转化为契机,成为真正的强者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永远保持不败之地。面对这次新冠疫情,电力企业最迫在眉睫的任务便是既要具有理性冷静的决断能力,尽可能地将损失降到最小程度;又要保持乐观开朗的精神风貌,满怀理想和希望,努力做好该做好的事;更需要不断反省反思,从中吸取深刻的教训,在对危机处理的冷静理性思考中做出战略性、适应性的转型与变革。
一是用好政策支持。为更有效地应对新冠疫情对我国及地方经济造成的冲击,国务院及发改委、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人社部、人民银行、银保会等一些国家部委以及不少地方政府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税费减免、劳动用工、缓缴社会保险、金融及资金融通、减免租金、支持复工复产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及减负措施,这些政策的实施有利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缓解资金压力、树立市场信心。电力企业特别是疫区内受影响严重的电力企业要结合自己实际,加强相关政策的收集、整理与研究,把这些“好政策”用足、用实、有好、用活,充分利用好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和监管政策的“组合拳”,更大限度发挥出政策的协同效益,将“新冠疫情”给企业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另一方面,还要结合电力行业的特点,主动争取包括适当延长新能源项目竞价和平价申报时间节点、确保新能源补贴尽快到位等政策,为电力企业度过“疫情关”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是加强模式创新。新冠疫情让企业经营环境完全发生改变,之前熟悉的商业模式、业务模式、运营模式在疫情面前变得难以为继,需要结合新情况、新问题加以创新和发展,以满足市场变化的需要。譬如,为避免发生接触性传染,疫情倒逼出“非接触式”经营变革;不少企业还启动了“网络开工”模式,让员工在家处于工作状态并开展业务活动。这次疫情让大家更加关注和思考这样一个的话题,即传统企业如何迎接和适应移动互联经济时代的来临。其实,任何传统模式的改变都需要借助巨大的外力来推动,正如2003年的SARS带动了互联网行业的大发展,2020年“新冠疫情”也终将会过去,但因其带来的商业模式的创新将不会过时,甚至还会随着5G技术的大发展而带来大爆发。电力企业应当牢牢把握住机遇,加大产业经营、商业模式和管理方式的创新变革,优化自身组织形态、商业流程和资源系统,让自己插上更能适应市场发展要求的“隐形翅膀”,以创新抚平疫情带来的创伤,因为谁牵住了市场的“牛鼻子”,谁就拥有了未来。
三是加快企业改革。新冠疫情表明我国城市综合治理远赶不上城市扩张的要求,这给企业管理的启示是,如果出现类似的事件,企业该如何作出及时准确的决策并快速“止损”,如何有效避免出现“蝴蝶效应”?特别是随着数字经济时代到来,区域链和数化转型让企业组织形态和创新生态发生了重大变化,迫使电力企业必须尽快改变僵化的、封闭的组织状态,重塑管理架构和责任机制设计,加大核心业务信息化改造步伐,尽快实现管理和业务线上运行,加强组织扁平化和业务平台化,让一线和“吹哨人”能够发出更大“声音”,使企业管理更适合信息化、网络化发展要求,以信息化助推电力企业提质增效。与此同时,“新冠疫情”也是一次“用人机制”的大考,表现突出的得到了“火线提拔”,履职不力的进行了严肃问责,这有利于树立讲能力、重实绩的用人导向,完善选人用人机制,把“有思路、有担当、有作为”作为选拔干部的第一标准,让有卓越才干的人尽快脱颖而出,更加激励党员干部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成其事,因为在重大危机面前,决定企业高度的是领导干部的能力与格局。
四是重视数字嫁接。新冠疫情虽对众多企业带来了巨大损伤,但危害程度呈现出“分层现象”,即传统企业的受损程度要远大于数字化企业。推进电力行业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促进能源革命与数字革命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众望所归,这也将成为电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电力企业要加快推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虚拟制造、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业务与工艺流程的“嫁接”,通过“全要素、全业务、全流程”的数字化转型,全面推进电力生产、运维、采购、管理等各环节和流程的信息化建设,促进企业生产方式转变、产品升级改造、工艺手段优化、技术水平提升,加强精益化管理、集约化管控、标准化运行,实现柔性化生产、个性化定制、远程化监控,加大员工数字化、信息化技能培训,更好地应对高素质劳动力短缺的波动,更加灵活地满足未来产业发展的需求。
五是强化危机管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新冠疫情又一次给电力企业敲响“警钟”,企业发展成长总是充满不确定性和处于“十面埋伏”之中,“灰犀牛”是大概率事件,“黑天鹅”不时从头项飞过,“大风”则常起于青萍之末。企业唯一要做的就是打造好自己“金钟罩”和“铁布衫”,牢固树立危机管理意识,心存敬畏、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超前做好预警系统和防控预案,建立健全危机管理机制,更加重视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只有把自己努力锤炼成擅长危机管理的“高手”,才能经得起市场的暗潮汹涌和风吹雨打,成为搏击长空的“雄鹰”。实际上,企业最大的危机就是没有危机意识,正如华为总裁任正非所说,“在这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里,惟有惶者才能生存。”因为危险和机会从来都是一体两面的,如果不重视危机管理,不能从危机中吸取教训,心存侥幸,想蒙混过关,那必然会受到惩罚并悔之晚矣,就像古人所说的“前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是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本文刊载于《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20年02期,作者系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投资有限公司总经济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