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 > 专家观点

郝宇:新型能源体系,“新”在何处?

大众日报发布时间:2023-07-26 12:10:21  作者:郝宇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强调,要立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关键时期,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要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更好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无论是实现“双碳”目标,还是保障能源安全,都离不开新型能源体系的构建。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是新时代新征程上,有力支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统筹能源安全供应稳定和绿色低碳发展,对能源领域未来发展作出的重要战略安排。

  实现能源的高效、清洁和可持续发展

  新型能源体系是以清洁、低碳、可再生能源为基础,利用先进技术和系统来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体系。其在能源生产、转化、传输和利用方面采用了新的技术和方法,以实现能源的高效、清洁和可持续发展。

  首先,新型能源体系依赖于清洁能源。清洁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和核能等可再生能源。这些能源具有较低的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对环境影响较小。目前我国的能源消费体系中,煤炭仍然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2年全国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6.2%,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5.9%,这一能源体系难以满足实现“双碳”目标的要求。根据“十四五”发展规划,到2025年中国的新能源装机占比将提升到35%左右,到2050年将达到近70%。

  其次,新型能源体系涉及能源转换和储存技术的发展。可再生能源的特点是分散性和间歇性,因此需要开发高效的能源转换技术将其转化为可利用的形式,如电力。同时,储能技术的发展也至关重要,能够在能源需求高峰时进行能量储存,以实现能源的平衡供应。这方面的典型案例是多地正在建设或已经实现的“水光互补”模式。光伏发电虽好,却存在间歇性、波动性和随机性较大的问题。利用白天光伏发电“高峰”期的剩余电力给水库抽水蓄水,在晚上利用水电填平光伏发电的“低谷”。“水光互补”模式不仅提高了光伏发电的电能质量,实现了水力和光伏发电的快速补偿,还解决了光伏发电的安全并网问题,为我国发展清洁能源提供了一种新模式。

  第三,新型能源体系需要建设智能电网,也被称为能源互联网。智能电网能够实现能源的高效传输和分配,将分散的能源源头和需求进行有效整合。通过智能电网,可以将来自不同地区和不同能源类型的能源进行集成,实现优化的能源分配和供应。其建设涵盖智能感知和监控、通信和信息技术应用、能源存储技术、预测和优化算法、快速响应和灵活调整,以及系统规划和设计等关键方面。通过实时监测、联网通信、能源存储、数据预测和智能化控制,智能电网实现了能源的高效传输、分配和管理,提高电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智能电网的建设对于推动清洁能源的大规模应用、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推动新型能源体系的发展需要政策支持和国际合作。通过共享经验和资源,促进全球范围内的能源转型,共同应对全球能源和环境挑战。通过合作,各国可以共享最新科研成果、技术进展和最佳实践,加速清洁能源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此外,国际合作也有助于资源的共享和互补,通过合作实现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互惠互利。合作还可以加强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国际组织和机构可以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促进清洁能源项目的实施和可持续发展。

  既是为了安全,更是发展需要

  为了支撑庞大且正在飞速发展的经济体系,中国需要一个更加安全的新型能源体系。传统能源依赖于有限的化石燃料资源,存在供应不稳定和地缘政治风险,因此能源安全是新型能源体系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坚持“先立后破、以立为先”,这里的能源安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能源系统升级过程中,不应该对现有用能需求造成影响;二是新型能源体系在建成后应该具备更高独立性,力争实现能源本土化生产。

  新型能源体系主要依赖于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应当能够实现在保证能源安全的基础上逐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改善空气质量、保护生态环境的愿景。这一愿景是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核心动力。要实现这一愿景,根本挑战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硬件”能否实现自主生产,比如“锂”被誉为新能源时代的“工业味精”,但当前我国锂矿仍然具有较高的对外依存度;另一方面是新能源生产技术能否绕过欧美的专利限制获得重大突破,新型能源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需要大量投入,并且在初期阶段成本较高。我国的巨大优势在于拥有巨大的尚未开发的新能源开发市场,一旦新技术具备工业化、市场化条件,将会在短期内迅速得到发展和回报。

  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将会促成多个千亿、万亿级别的新兴产业,将会产生几千万个新的就业岗位,并将全面提升我国在清洁能源领域的产业竞争力。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能源发展也不例外,新型能源体系的构建势必将会带来显著的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新型能源体系的构建也将进一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但是传统管理运行模式已不能满足能源体系转型升级的需要。如何将5G、云计算、大模型等新兴技术引入能源体系的管理工作,如何突破传统能源体系的管理模式,是另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是实现“双碳”目标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柱。“双碳”目标的提出,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解决资源环境约束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举措。生态文明建设追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致力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新型能源体系的构建将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如何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能源供应、能源消费、能源技术和能源管理等多个方面。

  高度重视能源安全问题,以能源安全建设夯实国家总体安全的战略基础。在建设过程中,我们不能完全摒弃传统能源,恰恰相反,需要进一步认识到传统能源在灵活性、可靠性等方面的巨大优势,利用好传统能源的调节作用,让传统能源在新型能源体系中扮演兜底角色。新型能源体系并不是一夜之间建成的,其中需要有一个相当漫长的过渡阶段,这一阶段可能会持续长达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现阶段我们构建的是一个传统能源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的能源系统。从欧洲尤其是欧盟国家激进地推动新能源产业而过早放弃传统能源的经历来看,外部干扰会直接动摇整个经济体的稳定运行,甚至导致能源产业倒退发展。我国在发展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过程中必须警惕这一情况。

  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通过组合创新的模式加快能源体系的转型升级。全球能源转型已经进入气候变化挑战下以突破式创新为中心的新范式,能源行业发展向绿色化、低碳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趋势日趋明显。我国的能源转型需要通过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技术,实现能源的高效调度和管理。这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浪费,促进能源系统的智能化运营和优化配置。另外,我们应加强能源存储和能源互联网建设。能源存储技术的发展可以解决可再生能源波动性的问题,实现能源的平稳供应。能源互联网建设可以实现能源的多元化供应和跨区域的能源交换,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供应的可靠性。

  以能源高质量发展为抓手,加快提升能源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在国家层面,制定明确的能源战略和政策、加大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是提升能源行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在产业发展层面,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拓展是关键。国家应积极参与国际能源合作和交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能源合作。通过开展合作研究、技术转让、人员培训等方式,提升能源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积极参与国际能源组织和机构的活动,推动国际能源规则的制定和参与国际能源治理。通过各方面综合努力,能源行业有望快速提升国际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郝宇,系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教授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