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重要新闻

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中国能源报发布时间:2021-01-12 10:44:33

能源改变世界,能源重塑世界,能源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能源行业影响千家万户。在十四五规划的起点之年,能源行业向何处去成为很多人共同关注的热点。1月10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交通大学行业研究院主办的第二届中国能源行业前沿论坛成功举办,本次论坛主题为“中国能源转型战略”,来自中国能源研究会、国家电网、中国石油、中国海洋石油、上海交通大学等能源行业领军单位的专家学者企业家齐聚上海,就碳中和、碳达峰、能源行业数字化、清洁低碳转型、能源互联网建设等热点问题发表了高屋建瓴的见解。中国石化、中国核电、国家投资集团、招商局集团、东方航空、上海申能集团、北京燃气集团等著名公司的代表参加了大会。论坛由上海交通大学行业研究院副院长、能源行业研究团队负责人颜世富主持。

论坛开始,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杨颉代表主办单位对能够在疫情之中来到现场参加能源行业前沿论坛的嘉宾表示衷心的感谢。上海交通大学在2018年12月8日成立行业研究院,旨在以传统学科为导向的“横向”研究基础上,建立以行业研究为导向的“纵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体系,以“纵横交错、知行合一”的战略,努力将安泰经管学院建设成为一所扎根中国的世界级商学院。杨书记同时指出能源行业关系人类生存和发展,影响生活方方面面,能源行业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期待各位来宾发表关于能源行业发展前沿趋势的真知灼见。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民进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黄震教授就全球气候变暖与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我国碳达峰、碳中和面临的挑战,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的能源大趋势方面做了深入浅出的演讲。黄院士认为全社会对气候变化、对温室气体控制方面、百姓的意愿、企业认同、技术储备、市场机制、法律法规等方面还是严重滞后的,在未来10年碳达峰,40年碳中和,这是巨大的挑战。当然,从高碳的时代走向低碳能源的时代,最后走向零碳能源的时代,这是总的发展方向。从技术路线来说,首先要煤炭的达峰,第二个是二氧化碳的达峰,第三个是整个能源消费的达峰,最后要建绿色低碳的安全可持续的能源体系,然后实现碳中和。黄院士把能源大趋势总结为“五化”,供给侧是电力零碳化、燃料零碳化两化,需求侧是高效化、再电气化、智慧化三化。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黄震院士

人类需要一场自我革命,要加快形成绿色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地球,能源革命是根本性的变化。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秘书长王凡首先介绍了中国能源行业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接着从四个方面具体介绍了能源革命。一是始终要把节能放在突出位置,认真实施节能优先战略。二是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数字产业和高新科技产业。三是建立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包括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天然气生产能力,推动太阳能多元化利用,推进水电绿色发展。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能源生产方式要革命,自身效率要提高、能源要多级利用,要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分布式能源,大力发展储能,提供其他社会服务功能等。四是要坚持不断创新,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甚至颠覆传统的观念,与那些规范、传统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发生冲撞。最后对能源转型提出了一些政策与建议,主要包括增加政府和行业的责任、 全面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 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立能源低碳转型基金、建立合格的价格体系等。

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秘书长王凡

任何革命都是需要代价和成本的,能源革命也不例外。国家电网公司研究室主任张玮从“快马又加鞭:推进能源转型需要蹄疾步稳”、“挑战与机遇:电网企业在能源转型中面临巨大考验”、“压力即责任:国家电网助力能源转型的实践”三个方面进行了分享。张玮指出,适应“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进能源清洁低碳转型,要强化“六大支柱”:非化石能源特别是风能、太阳能的大规模开发利用;煤炭清洁化利用和碳捕捉、封存与利用(CCUS);电能深度替代终端化石能源消费(再电气化);储能和氢能的发展;电网升级;节能。电网在能源转型中处于关键环节,电网企业在能源转型中面临三大挑战、三大机遇。三大挑战包括平衡电力供需挑战、保持系统安全的挑战、满足服务需求升级的挑战。三大机遇包括加快发展、技术升级、新价值创造。能源清洁低碳转型任重道远,能源互联网建设方兴未艾。能否乘势而上,化危为机,实现自身转型升级,是今后一个时期电网企业面临的巨大考验。破局之道,就是推动电网向能源互联网升级。国家电网要建设的能源互联网,是以坚强智能电网为基础,将先进信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与能源技术深度融合应用,具有清洁低碳、安全可靠、泛在互联、高效互动、智能开放特征的智慧能源系统。

我们要关心国家大事,把能源革命进行到底。上海交通大学产业技术经济学教授杨忠直分析了目前煤炭、石油、天然气三大石化能源现状、消费与排放情况,通过各项数据生动展示了中国目前能源消耗以及排放情况同国外的相比还存在消耗大、排放多的情况,因此发展绿色低碳十分重要,通过单位GDP的能耗消耗以及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分析了各国近12年的能源发展变化情况。他详细介绍了醇醚燃料即以醇类(如甲醇、乙醇、丁醇等)物质为主体配置的燃料,以液体或者固体形式存在,是目前大力推广的环保洁净能源之一,醇醚燃料对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上海交通大学产业技术经济学教授杨忠直

数字化转型是为企业增效,为员工谋福。能源领军企业之一的中国海油集团科技信息部总经理王同良从原油储量、油价变化以及能源结构等几个方面展示了目前油气行业的发展趋势,他认为数字化转型将成为石油公司未来新的增长点。国外领先石油公司已经加快数字化转型布局,包括海上无人平台、智能油田等。目前中国海油也在积极开展数字化转型探索和实践,不断推进新一代信息数字技术和业务深度融合,从IT基础设施、生产信息化、经营管理信息化、综合管理信息化以及海外信息化五个方面发力,致力于实现“一个平台、两套体系、三朵云、四项能力、五大提升”。一个平台指集成统一的数据湖,两套系统指IT治理体系和网络安全体系,三朵云指管理云、生产云和销售云,四项能力指感知洞察、智能控制、协同共享、互联创新,五大提升指现场作业提效、生产运营优化、贸销市场拓展、产业链一体化,管理能力升级。

中国海油集团科技信息部总经理王同良

国家电网浙江电力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陈飞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关于碳中和的路径选择、目前能源电力面临的问题以及来自供给侧、消费侧和电网侧的三重目标,提出在碳中和背景下电网的转型发展之路,建设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即能源互联网的核心载体,是海量资源被唤醒、源网荷储全交互、安全效率双提升的电网,具有高承载、高互动、高自愈、高效能四大核心能力。接下来从“道”“法”“术”三个方面说明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的探索,“道”指三大理念,即节约的能源是最清洁的能源、节省的投资是最高效的投资、唤醒的资源是最优质的资源。“法”指三大指数即弹性指数、效能指数、互联指数;四个能力即高互动、高承载、高自愈、高效能;五个赋能即技术赋能、政策赋能、市场赋能、数字赋能、组织赋能。“术”指“四梁八柱”,四梁即四个电力系统核心环节源、网、荷、储;八方面业务功能即网架、融合、安全、效率、资源、互动、市场、数智。

国家电网浙江电力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陈飞

氢能源是目前国内外能源界关注热点,有人把氢能源称为终极能源。上海博氢能源公司董事长沈建跃从国内外氢能发展热潮入手,他指出国家十四五规划以及2035年远景目标中关于能源革命、绿色低碳发展等要求,氢燃料电池技术是解决方案。沈建跃认为氢能是实现能源行业低碳转型,最终达到碳减排的重要手段。他解说了甲醇制氢的优势——甲醇本身是安全、可行的能源载体,是符合中国特色的能源,因此甲醇重整制氢燃料电池系统也具有一定的优势:例如能源转换效率最高;CO2排放量与各种燃料比最低;与高压储氢燃料电池比较,甲醇重整制氢燃料电池更加经济、可行等。

上海博氢能源公司董事长沈建跃

关于化石能源的前景,不同专家发表不同见解。中国石油集团海外专家刘贵洲通过分析当前世界油气发展趋势指出,各国、各大国际油企以不同方式承诺低(净零)碳目标,油气在能源结构中占比降速加快但是仍居主体地位,未来深海、深层、极地以及非常规是进军方向。在世界油气发展背景下,他认为中国油企应该加快调整,适应低(净零)碳要求,国内三桶油已经率先行动,通过发展新能源、CCUS等进行减碳。油企保供使命片刻不可疏忽,积极开发国内油气资源,有效获取海外油气资源,降低油气对外依存度,通过与新能源企业、电力企业携手合作,形成有序竞争局面。刘贵洲对于天然气的发展前景给与积极肯定。引入新技术,通过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应用实现产业分工有序发展。

中国石油集团海外专家刘贵洲

在新冠疫情影响下,部分企业发展艰难,如何存活下来成为巨大挑战,即使天下太平时期,也有许多公司寿命不长,那么为什么能源领军企业能够屹立不倒,例如埃克森美孚和壳牌等公司甚至成为百年老店?上海交通大学行业研究院副院长、上海慧圣咨询公司董事长颜世富指出,在2020年《财富》世界500强中,能源行业上榜企业无论是体量还是数量都占据重要地位,从体量来看,榜单前5位中有4家是能源企业,从数量来看,能源行业上榜企业数量加总后行业排名第一,能源企业呈现体量大寿命长的特点。他通过对国外大型能源企业的分析以及对国家电网、中国石油、中国海油等多家公司的调研发现:能源企业具有的行业优势、坚守主业、管理变革、科技创新以及市场敏感五方面特点是其保持先进领先地位并且屹立不倒的关键。

上海交通大学行业研究院副院长颜世富

我国确定了: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通过中国能源领军企业专家和领导对中国能源转型战略的热烈探讨,大家纷纷表示,通过能源革命、能源转型、科技创新等努力我国自主贡献新举措能够实现。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