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深度阅读

生物质能如何打破藩篱助力清洁供暖?

能源发展网发布时间:2021-11-23 00:00:00

近日,由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联合印发的《2021-2022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方案》明确提出,鼓励各地积极采用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供暖方式。这让生物质能业内人士备受鼓舞。

  记者调查了解到,生物质能作为清洁能源,相对于风光发电更具稳定性,在一些县域供电、供暖方面可以发挥大作用。但由于各界对生物质能长期认识不足,产业亟待打破发展藩篱。

  生物质清洁供热仍处起步阶段

  “生物质能以秸秆、农林废弃物等为原料,这些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吸收二氧化碳、固化碳元素,经过专业加工后,在清洁炉具内燃烧的过程中,虽释放部分二氧化碳,但从全产业链来看,是零碳排放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石元春说,这在国际能源界已有定论。

  记者多方调查了解到,我国生物质清洁供热产业于2006年左右起步,目前技术条件已成熟,但产业发展缓慢,仍处起步阶段。截至2019年底,我国生物质清洁供暖面积约3亿平方米,仅相当于同期北方地区供暖面积的1.4%、北方地区清洁供暖面积的2.6%。

  “当前生物质清洁供热在我国还没有形成规模化应用。”中国城镇供热协会农村清洁供热技术委员会主任杨旭东说。

  生物质清洁供热方式一般有热电联产集中式供热、锅炉分布式供热和成型燃料户用炉具供热等。其中,第一种是当前生物质供热的主要方式,用于城镇清洁供暖;后两者适用于住宅建设分散、供热管网等基础设施薄弱的农村。

  据杨旭东介绍,我国城镇清洁供暖已进入扫尾阶段,农村则刚开始起步,未来北方地区清洁供暖增量主要在农村地区。农村供热管网等基础设施薄弱,是下一步清洁供暖工作难啃的“硬骨头”。

  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生物质能产业分会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城镇生物质清洁供暖面积为1.9亿平方米;农村生物质清洁供暖面积为1.1亿平方米,仅占农村供暖面积的1.6%。

  记者在山东、吉林等多个生物质资源丰富的省份抽样调查发现,目前很多农户尚未听说“生物质清洁供热”,更难说了解和使用。

  多重“藩篱”掣肘生物质清洁供热推广

  记者调查了解到,导致我国生物质清洁供热产业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各界对生物质能长期认识不足

  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生物质能产业分会秘书长张大勇说,受传统生物质能“脏乱差”影响,一些地方对生物质供热存在偏见。个别地方甚至认为生物质燃料是仅次于散煤的高污染燃料,采取限制政策。

  “特别是针对户用生物质供热项目,地方政策存在‘忽左忽右’问题,影响产业推动和技术创新。”中国农村能源协会炉具专委会秘书长任彦波表示。

  ——生物质行业标准体系尚待完善

  “不只是户用小炉具排放标准缺位,目前整个生物质能行业的直接燃烧排放标准都没有出台,生物质行业标准缺失问题突出。这不利于市场环境的规范。”张大勇说。

  ——监管难度大,部分地方存在畏难情绪

  据记者了解,生物质清洁供热产业链长,要建立燃料收储运机制、生物质燃料加工厂等,污染防治收效相对于“煤改气”“煤改电”更慢,此前多年,地方政府减碳压力不大,生物质能产业的优势难以发挥。

  同时,农村户用生物质清洁炉具使用分散,难于监管,也是部分地方政府放弃这一更长效做法的原因之一。“目前20吨以下的锅炉没有在线监测。”张大勇说,地方监管难度很大。

  此外,据张大勇介绍,相较风光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能产业的管理职能过于分散,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业的发展。

  ——生物质供暖价格相对偏高

  记者调查了解到,农户对生物质供热的接受程度,取决于燃料价格。只要总体燃料价格比煤炭低,农户就愿意用。目前国内生物质清洁供热项目多数仍然离不开补贴。生物质燃料比煤炭的热值低,但在大部分年份,价格比煤炭贵。

  据专家介绍,生物质供热降成本并非没有空间,即便是目前的价格水平,也比“煤改气”“煤改电”成本要低得多。据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测算,采用山东阳信县生物质供热模式,户均取暖费用可比“煤改气”“煤改电”节省支出40%、58%。

  “生物质燃料行业是微利行业,有一定公益性,但是我们还是要积极降成本,做好服务,希望能靠市场机制去运行,这样才能可持续发展。”启迪未来能源集团副总经理杨光宇说。

  多措并举激发生物质供热产业活力

  专家建议,尽快破除阻碍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藩篱,在确保能源安全的前提下,激发农村市场的巨大减碳潜力,助力我国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一是重估生物质能产业战略价值。

  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首席专家李景明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把发电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而短时间内我国大部分农村主要的用能方式还是燃气炊事和冬季取暖等,如果发完电再转化成农村的用能方式,不仅整体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会降低,农村居民的用能成本也大幅度提高。所以从国家能源安全、资源和环境保护、农业农村发展以及农民可承受的角度看,能否把生物质能提到更高的战略定位,值得探讨。

  张大勇认为,应正确认识生物质供热对我国能源安全、碳达峰和碳中和、乡村振兴的战略意义,明确行业长期目标,稳定发展预期,让生物质供热可享受与“煤改气”“煤改电”平等的支持。

  二是完善行业监管模式。

  任彦波等专家建议,在行业标准和政策制定过程中,尤其应注意多部门协调问题,出台的行业标准和政策规范要能做到各部门互认。

  杨旭东说,户用生物质供热高度分散,在监管中可以引入高科技手段,比如在炉具的设计上,可以增设污染物实时监测功能,这在技术上已经可实现,相关的产品也有了,下一步要做好推广,并通过持续技术创新实现降本增效。

  三是尽快完善市场机制。

  中国农村能源行业生物质能转换技术专委会主任洪浩认为,我国应尽快完善碳市场建设,还原化石能源消费的真实成本。为包括生物质能在内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提供市场空间。生物质供热的碳减排已有国际公认的方法学,尽快完善碳市场建设将有力增强生物质供热的市场竞争力。

  杨旭东认为,应结合行业标准、规范,对生物质供热企业、产品设立市场准入门槛,避免低价竞争给行业带来负面影响。

  四是示范先行,以点带面促进产业规模化发展。

  张大勇说,生物质清洁供热有些地方一直在尝试,相关探索经验需要进一步总结和优化。建议在“十四五”时期,强化国家层面的试点示范机制,在产业大规模推广前,依托试点项目进一步发现问题、积累经验,探索可推广的模式,为生物质供热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经济参考报)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