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电力朋友圈

90后企业家,为全球能源低碳转型贡献中国力量

澎湃新闻发布时间:2024-04-22 10:32:53  作者:徐祯曜

  在哈萨克斯坦的广袤平原上,一排排旋转的风力发电机擎天而立,为当地源源不断地带来清洁电力;在朔风飞雪的塞北瓜州,装备工厂里一台台钒电池电堆正在有序生产,为电力系统的转型升级扩充能量……

寰泰能源在哈萨克斯坦投资建设的风电项目 本文均为 受访者 供图

  这些绿色能源项目,全都由“90后”企业家、寰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南逸布局投资。在他的带领下,如今寰泰能源在全球的新能源电站并网、在建及储备项目规模达1.9GW,已成为中亚地区最大、最具竞争力的清洁能源供应商,是中国民营企业出海的典范。不仅如此,南逸还在储能技术创新领域发力,创立“寰泰储能”,为全球能源低碳转型积极贡献青春与力量。

南逸

  投身绿色能源,共建“一带一路”

  1990年出生的南逸,2015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工程科学专业。彼时,适逢国家大力提倡共建“一带一路”,全球能源结构也正从传统的石油、天然气向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转变,南逸意识到这是一个机遇。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投身海外清洁能源建设,做一个“走出去”的民营企业家。

  2015年11月,南逸在上海松江注册成立了寰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并随即开启“空中飞人”模式,奔往全球各地跑业务。同月底,他与哈萨克斯坦的合作伙伴成立了合资公司,在哈萨克斯坦共同开发、投资、建设新能源项目。随后,公司第一个海外项目落地。2017年6月,在阿斯塔纳举办的“未来能源”世博会开幕式上,南逸与合作伙伴签署了在哈投资意向书及100兆瓦光伏电站项目投资协议书。

  公司“走出去”的第一个项目落地“一带一路”首倡地——哈萨克斯坦,意义不言而喻。2018年5月,南逸带着3名工程师,踏上哈萨克斯坦大地开启建设之旅。

  去了以后,南逸发现,哈萨克斯坦在新能源领域几乎是全新的市场。由于当地没有大型新能源项目的先例、缺少新能源项目设计规范,整个建设周期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我们不知道根据哪条标准来执行,当地政府不知道怎么审批,整个建设就是互相沟通、试探、学习和成就的过程。”南逸说,遇到问题,自己只能带领团队一遍遍地去磨合,去沟通。

  为了全身心投注于项目建设,他在哈萨克斯坦一待就是半年,与项目部的同事日夜驻扎在施工现场,甚至连当时正怀孕的妻子也无暇顾及。“她到现在还怨我,说那时候产检都是她一个人去的,”南逸苦笑道,“好在她生孩子的时候我赶回来了。”

  回忆起在一片荒芜的戈壁滩建设光伏电站的日子,他仍然记忆犹新。“我们当时就住在工地边上,连手机信号也没有,网络还是我们后来自己拉的。因为建光伏和风电站往往是比较偏僻的地方,你也可以想象到戈壁滩上的沙尘是比较多的,每天回去车子都要洗;而且气温也很极端,冬天有零下30℃的极寒天气,夏天又很热,当时(回国后)我母亲都说‘怎么去了晒黑了不少’。”

寰泰能源在哈萨克斯坦投资建设的100兆瓦光伏项目

  就是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南逸和他的团队克服了重重困难,完成了100兆瓦光伏电站项目的建设,并于2019年9月成功并网。

  在并网仪式上,哈萨克斯坦副总理、阿拉木图州长等官员及商界人士120余人亲临现场。南逸在并网仪式上说:“我们将努力成为中哈产能合作的促进者、文化的传播者、友谊的增进者。”而他也一直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句话。

寰泰能源在哈萨克斯坦投资建设的100兆瓦光伏项目

  打响中国品牌,打造中国标准

  “我们的海外投资,对我们国家和投资所在国有什么好处?是‘一锤子’买卖,还是能促进两国的交流,让更多人参与并从中受益?”这是南逸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据统计,在哈投资期间,寰泰能源带动中国新能源产业链产品和服务贸易出口达42亿元;在原有中国技术标准的基础上,公司转化了《GB50797-2012光伏电站设计规范》等近10个技术标准,带动相关工程技术规程、中国技术标准“走出去”。

  此外,项目建设及运维期间,南逸大量雇佣当地劳动力,高峰时期共创造就业岗位近3000个,为当地培养了大量新能源电力工程师,极大提升了当地新能源电力技术水平。

  为了响应“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他还号召团队创新推出“100%中国制造、100%哈国施工”的建设方案:一方面,通过发挥公司旗下工程公司和设计院的技术力量,不断优化电站建设方案,在当地实现了较同行业更低的度电成本,为老百姓提供可负担、可持续的清洁电能;另一方面,通过中欧班列等跨境运输方式,将中国制造的设备组件运抵哈国项目现场,带领中国企业抱团发展。

寰泰能源在哈萨克斯坦投资建设的光伏项目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如今,寰泰能源在哈萨克斯坦共持有新能源项目规模共计800MW:其中8个项目入选“中哈产能合作重点项目清单”;已建成投运的新能源电站总规模380MW,可满足约60万户当地居民的用电需求,每年帮助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0万吨。

  2023年10月,“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寰泰能源与乌兹别克斯坦签署500MW风电项目购电协议(PPA),标志着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又开拓出一个巨大市场。根据协议,寰泰能源不仅将建设中亚地区首个山地风电站,双方还将以人民币进行计价,助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通过使用人民币计价,不仅可以避免汇率波动所带来的风险,降低成本,有利于向乌提供更具可负担的绿色电力;更重要的是,这将是中企出海对各细分行业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有益尝试。”南逸说。

  在他的带领下,寰泰能源不断在团队、融资、度电成本、风险管理等方面形成显著的核心竞争力,协同中外伙伴取得丰硕合作成果。目前,寰泰能源已成为中亚地区最大、最具竞争力的清洁能源供应商,助力“中国品牌”树立起了良好的口碑。

  瞄准储能创新,推动行业发展

  2020年中国提出“双碳”目标。随着“双碳”战略的深入推进,新能源发电量占比不断提高,电力系统对新型储能的需求越发强烈。

  乘势而上,南逸于2021年4月在上海松江注册成立寰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这是一家集自主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为一体的科技创新型企业,专注“全钒液流电池储能”业务。

  全钒液流电池储能,是一种新型储能技术,采用钒电池作为储能单元,通过液流电池的方式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从而实现电能的储存和释放。在实际应用中,钒电池储能就像一个巨型“充电宝”,可在新能源电力中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充分弥补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间歇性和波动性问题,是“双碳”进程中的有力支撑。

  为突破钒电池储能的科技创新,南逸主导团队攻坚克难、自主研发电堆部件,不断探索钒电池前沿领域的“无人区”。创立至今短短3年,企业已在电堆开发、系统自动化、低成本高效率膜研发、电解液制备等科技创新领域具备了竞争优势。

  截至目前,寰泰储能共获批专利(含在审)99件,其中发明专利40件,已成为世界钒液流电池领域技术领先、为数不多的全产业链头部企业。南逸透露,当前,该企业自主研发的第三代钒电池储能设备,相比前代产品在电流密度上提高了约50%,各项指标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寰泰储能酒泉工厂

  在南逸的带动、激励下,企业的创新能力、研发能力持续增强,推动行业不断发展。2023年,寰泰储能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产品获批松江区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项目;获评松江区G60科创走廊一类重点扶持企业;加入全国钒应用技术推广中心储能委员会,企业高管成为国家液流电池标准化委员会委员。

  “清洁能源是真正能够造福地球和人类的事业,我们将努力去开启清洁能源的美好未来。”南逸说,寰泰将把“新能源+高效储能”的高质量发展道路走稳走好,持续为“一带一路”倡议和“双碳”战略注入寰泰动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澎湃新闻记者 徐祯曜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