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尚琼洁)4月22日是第52个世界地球日
主题是“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小微君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
正好是一个跨越地球两端
“人水和谐”的故事
海报设计:罗璐
北纬31度,东经111度
中国湖北 中华鲟研究所
“希望这些鱼儿能够快快跑!跑到大海里好好吃好好长,长大后早点回到长江里面来,不断繁衍生息。”——姜伟
毕业于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姜伟博士,师从曹文宣院士,致力于中华鲟保护研究工作。2010年,27岁的姜伟来到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开始挑起最为艰苦的中华鲟野外生态监测重任。
严寒酷暑,春去秋来。姜伟经常在狭小的监测船舱里一守就是十几天。他曾在短短5年时间里,相继完成11项科研项目。
为了科学准确地掌握中华鲟放流群体的洄游规律,自2021年起,姜伟和他所在的团队首次开展中华鲟海洋生活史的系统性研究。
16尾大个头“子二代”中华鲟“全副武装”:体内“身份证号码”PIT标记、体外“身份证号码”T型标记、声波发射装置声呐标记、数据采集器卫星标记。“我们还采集了这16尾中华鲟的DNA样品。这是伴随中华鲟终生的遗传身份证。”姜伟解释道。
放流之后,他就要再次忙碌起来,沿江收集这些声呐数据和卫星数据,一路追“鲟”,护送它们顺利入海。
姜伟说,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放流下去的中华鲟能够平安到达海洋,好好地生存下去。
截至2021年4月10日,三峡集团已连续实施64次中华鲟放流活动,累计向长江放流中华鲟超过504万尾,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来推动中华鲟保护和研究工作,在共抓长江大保护工作中打造人水和谐的生态样本。
当被问到“如果放流的这些中华鲟能够听懂人类语言,你最想对它们说什么”时,姜伟不假思索地答道:“希望这些鱼儿能够快快跑!跑到大海里好好吃好好长,长大后早点回到长江,不断繁衍生息。”
在遥远的地球另一端——巴西,另一位“鱼博士”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守护当地鱼类的故事,也在同步发生着。
南纬23度,西经46度
巴西圣保罗州大萨尔托水电站鱼类养殖中心
“我为我们取得的成绩感到骄傲。我相信,我们的力量可以让更多人参与进来,让保护环境的力量更强大。尊重自然,企业才可以长远发展。”——Norberto Castro Vianna
诺贝托(Norberto Castro Vianna)博士是三峡巴西公司大萨尔托水电站鱼类养殖中心的一名生物学家,多年来致力于当地鱼类增殖放流、水质监测与提升、水生植物监测等水生生物研究。
(版权所有:Henrique Manreza)
诺贝托所在的三峡巴西公司大萨尔托电站鱼类繁殖中心,自1976年进行第一批鱼类繁殖,每年都会在巴拉那帕内玛河流域放流约150万尾鱼苗。
巴拉那帕内玛河是巴西圣保罗州最清澈的河流,但因鱼类较少而被土著人称为“荒河”。为保证水电站库区内鱼类种群持续繁殖,让“荒河”不再“荒”,今年54岁的诺贝托,将34年的时间都花在了当地鱼类研究和保护上。“巴拉那帕内玛河中的鱼类增殖放流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并通过渔业和旅游促进当地发展。”诺贝托说。
三峡巴西公司收购杜克能源巴西资产后,将该项活动推广至伊利亚和朱比亚水电站库区的巴拉那河流域。
巴拉那河在当地土著语里意为“像海一样的河流”,是南美洲仅次于亚马孙河的第二大河流。
如今,三峡巴西公司每年在巴拉那帕内马河、巴拉那河放流鱼苗360万尾,包括鲳鱼、鲷鱼、钝齿兔脂鲤、宝莲灯鱼和墨西哥丽脂鲤等当地常见鱼类品种。
“这门学科是我的挚爱,我为我们取得的成绩感到骄傲,但这一切都源于三峡集团的支持。我相信,我们的共同努力能够产生更大的能量。尊重自然,企业也能长远发展。”诺贝托说。
护“鲟”入海
让“荒河”不再荒凉
三峡集团在全球贡献清洁能源、
开展生态环保业务的同时
也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持续努力,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愿这样的故事
也在全球更多地方发生
本文图片由三峡巴西、三峡传媒公司提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