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全国碳市场启航在即 能源国企探路“碳资产”管理

能源发展网发布时间:2021-04-21 00:00:00

全国碳市场启航在即 能源国企探路“碳资产”管理

2021-04-21 14:37  来源:经济参考报  浏览:1005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如何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成为重要方向。目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抓紧筹备。作为我国最主要的碳排放部门,电力行业是国家实现碳减排目标的重要领域,全国碳市场也将率先从发电企业起步。碳市场在给能源电力企业带来减排压力的同时,也提供了低碳转型发展的机遇。如何做好碳资产管理,成为能源企业的必修课。

优化能源结构提升风光发电比例

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这是2020年第75届联合国大会期间,我国提出的目标任务。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只有30年的时间,时间紧、任务重,对市场主体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一般而言,实现碳中和主要有两个思路:一是减少排放,二是把排放出来的碳再吸收回去。从减排的角度看,最大的潜力一定藏在碳排放最多的地方。根据国际能源署的统计,我国碳排放集中在发电与供热部门,占比达到51%;其次是制造与建筑业,占比28%;然后才是交通运输,占比10%。

我国发电与供热部门碳排放占比高于世界平均水平(42%),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发电供热以火电为主,也就是靠烧煤、天然气或石油等化石燃料来产生电能。在“碳中和”大势下,未来能源企业向新能源切换的步伐势必进一步加快。

围绕碳达峰、碳中和,我国五大发电集团先后提出了时间表及完成目标。如华能集团提出,到2025年,清洁能源装机占比50%以上;到2035年,清洁能源装机占比75%以上。

作为全国经济中心,上海市提出,确保在2025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比全国时间表提前5年。作为上海市重大能源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主体,申能集团控股电厂发电量占到上海市总发电量约1/3,天然气经营规模占到上海市场份额90%以上,肩负上海碳达峰重任。

申能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申能的清洁能源权益装机容量已由2015年末的42.8%提升至2020年末的逾50%,并拥有包括超超临界、9F级燃气发电技术在内的一批行业顶尖清洁、低碳机组。未来,申能还将不断优化电源结构,持续提升包括光伏、风电等在内的清洁电源比重。

利用市场机制做好“碳资产”管理必修课

除了优化能源结构,如何利用市场机制促进节能减排,是未来的重要方向。

根据年初发布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今年我国将组织开展全国碳排放权集中统一交易,首批纳入2225家发电企业,未来将逐步覆盖发电、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和国内民用航空等八大行业。

碳市场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企业节能减排、不断优化。如果企业的实际排放高于配额,就需要去市场上购买其他企业富余的排放配额。

在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之前,上海等8个省市开展了地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为此,申能集团在2018年就组建了申能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探索市场化的碳资产管理和碳金融业务,同时也为即将到来的全国碳市场做好准备。

申能碳科技执行董事兼总经理刘弦表示,从总量来看,上海市每年发放碳排放总配额约1.5亿吨-1.6亿吨,申能系统企业每年分到碳排放配额量近2000万吨,约占上海总量的1/9到1/8。从意愿上看,由于申能承担着推动上海能源结构优化的重任,很早就开始了一系列的节能技改、落后产能替代工作,因此通过技术升级来降低实际排放的空间就非常有限。此外,整个电力行业在上海碳市场中,也基本处于实际排放大于分到的碳配额的状况。

“举个例子,申能旗下的外高桥第三发电厂,作为国家煤电节能减排示范基地,同样每年都还需要支付排放成本。” 刘弦说。按上海市地方碳交易试点40元/吨左右的均价和申能的排放缺口计算,申能每年购买的碳配额达到上千万元。

履约压力之下,申能积极通过市场化手段完成履约任务、降低履约成本。比如在上海市试点碳市场的早期阶段,市场上的碳配额价格一度处于较低水平,申能的交易团队抓住时机建仓,储备碳资产用于系统企业履约。“通过开展市场化的碳交易,申能连续两年的综合履约成本,对标上海市同期的碳配额拍卖价格,降低了40%以上。”刘弦说。

在积累交易经验的基础上,申能碳科技除了为系统企业提供履约服务,也为外部用户提供核查、开发、交易、管理等碳业务综合服务。不少市场人士分析,随着全国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落地,在市场机制下,碳排放权因其稀缺性而形成一定的市场价格,进而将成为企业继现金资产、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后又一新型资产类型——碳资产。对碳资产进行管理,可以减少企业运营成本、增加盈利水平。

正如中石化原董事长傅成玉所说,碳减排表面上看标准严格,其实对于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技术进步有很大好处。“无论能源生产单位还是使用单位,都要把碳当成资产来管理,挖掘更多的发展潜力。”

资金缺口巨大碳金融市场机遇可期

今年3月,全国首单银行间市场“碳中和”资产支持商业票据(ABCP)落地。该产品发行规模为17.5亿元,优先层票面利率仅为2.99%,募集资金将全部用于支持风电、水电和光伏等清洁能源项目。

央行行长易纲此前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对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资金需求,各方面有不少测算,规模级别都是百万亿元人民币。这样巨大的资金需求,政府资金只能覆盖很小一部分,缺口要靠市场资金弥补。

作为给碳资产定价的平台,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目前规模还不大。统计显示,截至2020年12月,8个试点省市碳排放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约为4.4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成交额为104亿元。不少机构预计,随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落地,到碳达峰的2030年,我国碳市场累计交易额有望超过1000亿元。

海南省绿色金融研究院研究员王汀汀表示,目前我国碳市场主要是由具有真实碳排放需求的控排企业进行现货交易,活跃度较低、价格不连续。反观发达国家的碳市场,绝大部分的成交都来自于以现货为标的的金融产品,银行、保险、基金等金融机构可以通过碳金融产品参与到碳市场中。

央行研究局的一份报告指出,培育交易活跃、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市场,在交易方式方面宜给予交易机构更大的灵活性,在严格监管的前提下探索碳排放权交易场所开展连续交易和集合竞价。同时,适当放宽准入,鼓励相关金融机构和碳资产管理公司参与市场交易、创新产品工具。

“之前申能参加上海清算所和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共同举办的碳远期仿真交易,取得过第一名的成绩。未来市场可以探索的碳金融产品,包括碳远期、碳基金、碳配额质押,等等。”刘弦说,碳金融产品有利于发现和稳定碳的价格,同时也为碳市场带来流动性。随着碳市场运转日趋成熟,碳金融将在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济参考报)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