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地方报道

艰难的穿越

水电十二局发布时间:2021-01-06 17:42:53  作者:宋海超

2020年12月20日,随着“砰”的一声巨响,由中电建路桥总包,水电十二局参与建设的建(个)元高速公路陡岩村左幅隧道内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最后一爆。

这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历史时刻。“通了,终于贯通了!”当烟雾散去,一缕微光从缝隙外透进来,参建人员激动得手舞足蹈;隧道内外欢呼声、鞭炮声震彻山谷,久久回响。

看着眼前热闹的场景,项目部负责人刘中文感慨万千,“一条2600多米的隧道,汽车通过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建设者却要在此付出数年的努力”。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之间,已经奋战900多个日日夜夜,再回首,进场开局的场面依然历历在目……

以梦为马  不负韶华

陡岩,顾名思义,立于陡崖峭壁之上,地势险要,而水电十二局所承建的陡岩村隧道就在这片人迹罕至的高山峡谷之内。陡岩村隧道进口接炭山5号大桥,出口连接他白依大桥,为双线分离式设计,全长2677米,一般埋深10米至150米,最大埋深255米,属深埋长隧道。

“刚进点测量时,从元阳县城到项目工点的30公里路程,要跋涉4个多小时。”回忆起第一次踏勘的情形,时任测量队副队长的杨为民不无感慨的说。

面对这片沉寂了无数年的磅礴大山,开山筑路的美好愿望总是略显苍白无力。那段时间,测量队员们每天一大早就出门,背着干粮、水壶,带着砍刀出门,直到天黒透了才回来。有时碰到下雨,车爬不上去,只能徒步,要走几个小时,回来累的倒头就睡,连澡都顾不上洗。

2017年8月,正是南沙镇最热的时候。“进山搞测量,还要一身迷彩全副武装,爬高坡、穿密林、趟深涧,一天到晚都被汗水泡着,连续三个月,简直受不了。”1992年出生的测量队员吴海峰至今记忆犹新。身体上的苦累还可以承受,最难过的是每天穿过密林,树上的红蚂蚁钻进身体,咬进肉里拔都拔不出来,浑身脓包,痛痒难忍。

现在的吴海峰已经是项目部测量队副队长了,从青涩的毛头小伙子到现在的管理人员,改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初心。“多亏了那段时间的坚持。当看到我们的努力为隧道进场施工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觉得一切都值了。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再难也要义无反顾的走下去。”说这话的时候,吴海峰眼神坚定。

记者深入陡岩村隧道建设工地采访时,问及施工过程中最困难的是什么?他们的回答如出一辙:是进场。为什么?因为没有路。

这实在是一个有趣的话题,作为铺路架桥的建设者,而他们面临的首要难题又恰恰是行路难。

“没什么好奇怪的。这里原本就是无人区,无交通、无信号、无水、无电、无住房,最初进场的人一进山就处于失联状态,搭帐篷、啃干粮,为到达标段工作面,便道就修了30多公里,难度可想而知。”项目负责人刘中文给出了答案。

有难不畏难,有苦不言苦。水电十二局的开路先锋们以梦为马、不负韶华,用心血与汗水,在大山深处谱写了一曲催人奋进、荡气回肠的赞歌。仅仅几个月,陡岩村隧道工地上,一排排工房拔地而起,一辆辆工程车来往穿梭,施工现场井然有序,各个安全指示牌和防护栏等错落有致,原本无人踏足的高山峡谷,如今,正随着建个元高速公路陡岩村隧道的建设而焕发出新的生机。

惟其艰难  方显勇毅

当从滇南迷蒙的山岚,俯望着若隐若现的陡岩村隧道时,中电建路桥重庆分公司副总经理艾祖斌感慨的说,“陡岩村隧道不是最长的,埋深也不是最大的,但地质情况却是最复杂的,让人琢磨不透”。一个“难”字,伴随了整个陡岩村隧道建设的全过程。

建(个)元高速公路TJ6标全长7.627公里,全线穿越山区、无人区,桥隧比高达96.65%。而且隧道属于软弱围岩,掌子面掉块、塌方频繁,伴有渗流水、涌水等现象发生,施工难度大,安全风险高。

“地质破碎程度已经达到了五级围岩较差,不仅如此,隧道原设计进洞口处于峭壁之上,根本无法施工。”项目总工程师蒋帆谈及隧道施工就头疼。

陡岩村隧道进口端地形十分险峻,几乎是垂直坡面,边坡高达40多米,施工便道和洞口施工平台很难正常形成,要想安全施工必须对进洞方案进行优化设计。邀请专家实地踏勘,重新研究设计方案,一大帮技术人员在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中寻求着应对之策、破题之举。

“不到现场永远无法体会工程建设的施工难度。最终我们采取横洞进洞方案,进入隧道左线与主洞正交,再分别向进、出口反向推进,这样一来相比原设计进洞方案即保证了施工安全,又提前了进洞时间。”蒋帆言语中略带自豪。

“工作那么多年一直从事隧道施工管理,但第一次碰到施工难度这么大的隧道项目。为了安全稳步掘进,我们将公路和铁路施工标准相结合,采取加强超前和支护结构设计、控制每循环开挖进尺等措施,使施工一直平稳推进。”项目负责人刘中文说。“条件再差,环境再恶劣,我们也要在这里坚持下去。”面对各种难关,项目经理刘中文的决心感染了每一个干部职工。在轰鸣的机器声中,陡岩村隧道工程正一米一米地向大山腹地艰难推进。

“也许是老天有意考验,进尺200多米时麻烦就接踵而至。碰到软岩大变形,好不容易进尺几十米又要重新换拱,这样的情况重复了十几次,有时候一个月进尺基本为零。”项目生产副经理赵玉明回忆起隧道建设苦恼不已。

针对陡岩村隧道软岩大变形的特点,项目部制定了“加固围岩、变形预留量留足、先放后抗、勤量测、分次加强支护、底部加强、短进尺、及早封闭初支成环并及时施作仰拱、跟紧二衬”的总体处理原则和思路。开挖后采取及时喷射混凝土临时封闭周边及掌子面围岩,合理设置排水系统,同步做钢架安装、系统锚杆(管)、锁脚锚管增强、注浆压力加大等措施,加固围岩,并使加固圈形成的自然拱整体强度得到提高。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项目部依托工程开展《软弱粉砂板岩隧道开挖支护沉降控制施工技术研究》、《穿越断层破碎带隧道施工技术研究》等课题研究,发明 “一种隧道施工支护沉降控制装置”“一种公路建设用边坡修整装置”等实用新型专利,使得一个个难题迎刃而解,在科技创新之路上彰显出电建人的智慧与担当。

惟其磨砺  始得玉成

绵延不绝的山脉深处,建(个)元高速公路陡岩村隧道建设正如火如荼。隧道进口前,一批工人正在做进洞前的安全检查。

“隧道施工本来就风险高,在陡岩村隧道这种特别复杂围岩条件下更甚;管理人员责任压力特别大,时刻紧绷安全弦。我们每天都要进行岗前安全授课,让每个人熟知现场危险源和最佳逃生办法,回到驻地后还要开展安全总结。”项目安全部负责人李燎原介绍说。

“恐惧往往来源于未知”。在这样的复杂地质条件下,不得不让建设者们打起“十二分”精神,随时关注隧道施工过程中围岩变化。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煎熬,更是一种挑战。

时间回到2019年7月一天,对于测量队副队长吴海峰来说,是一个难以忘怀的日子。凌晨4点,隧道开挖支护班的9个人正在施工,担任现场监测的吴海峰不敢掉以轻心,仔细观察洞顶围岩的变化,发现一处漏水而且有变形迹象,他立即朝正在施工的工人们大喊一声:“赶紧撤离!”当所有人安全撤离后,仅仅过了几分钟时间,涌水突泥便发生了。强大的冲击力将二衬台车向后推移数米。

“幸亏平时安全工作做得到位,撤离及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开挖支护班班长闫从伦至今心有余悸,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感到后怕。

“防患于未然”是在陡岩村岭隧道施工中提到的最多的一句话。“越是艰难越要把握好安全质量跟踪,不要只把‘质量责任重如泰山’这些贴在墙上、挂在嘴上的口号,而要当成‘醒脑’的良剂,付诸于行动。”刘中文经常诫工程管理人员,“质量、安全、进度缺一不可,必须层层把关,真抓实干,让项目建设安全、质量始终处于良好的受控状态。”

一次次的塌方,一次次的清理,一次次的再往前掘进。正是有了这种水电“铁军”精神的支撑,才有了隧道工程的一步步延伸。

为了项目顺利推进,项目部职工都无一例外的加班加点,放弃了无数次与家人团聚的机会,所有的人都全神贯注、不分昼夜,像颗钉子一样钉在岗位上;所有人的心目中,只有一个信念不可改变,那就是在预定时间内,攻克陡岩隧道!

一日万重山,南北两景观。随着陡岩村左幅隧道的贯通,从绕行几个小时到现在的直达几分钟,将为建水、元阳沿线群众带来新时代的福音。 

惟其磨砺、始得玉成。水电十二局的建设者们怀着“大道兴边,舍我其谁”的初心,秉着“千古江山,巨匠留痕”的使命,抱着“誓将天堑变通途”的决心,一路夙兴夜寐,一路劈荆斩棘,千山万壑一跃而过,小小陡岩村隧道串联起交通大动脉,屈指可数的日子,红河南北两岸快速、畅通、发达的公路交通就要成为现实,被大山阻隔的两侧人民不再彼此遥望,随时拎包看世界的梦想触手可及。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