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上半年,随着欧洲能源危机的愈演愈烈,叠加“碳中和”目标下的全球能源革命,光伏行业市场需求呈现暴发式增长态势。数据显示,期间我国组件出口量达到78.6GW,同比增长74.3%;国内新增光伏装机30.88GW,同比增长137.4%。
受益于此,光伏企业的经营业绩维持高速增长态势,其中营收增速和归母净利润增速中位数分别达到48%和32%。然而,在经营业绩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多数光伏企业的毛利率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不过,电池片厂商的盈利能力却逆势上扬,边际改善显著。同时,随着N型电池技术的产业化落地逐步加速,各大厂商也纷纷加码技术研发,并重点披露了技术进展情况。
营收:通威坐稳“王座”,“跨界者”迎暴发式增长
2022年上半年,79家光伏企业合计创收5571亿元,平均增速(“平均”指“中位数”,下同)达到48%。令人欣喜的是,营收负增长的企业占比仅为10%,而营收增速超过40%的企业占比则高达71%。其中,除了硅料企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以外,众多“跨界者”也乘着光伏行业的“东风”,迎来暴发式增长。
营收规模方面,随着主产业链制造环节的市场集中度愈发提升,头部企业的竞争优势愈发凸显。其中,硅料三巨头、组件CR4以及硅片寡头TCL中环均位列前十,且营收规模均达到百亿级别,而光伏企业的平均营收仅为24亿。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一季度超越隆基绿能成为光伏行业新霸主的通威股份领先优势愈发显著,营收规模规模达到603亿元,高出隆基绿能近100亿,光伏行业持续多年的“一超多强”市场格局彻底被打破。
营收增速方面,除了硅料企业以外,诸多“跨界者”受益于新增产能的释放以及较低的营收基数纷纷迎来暴发式增长。例如,从汽车零部件行业跨界光伏的钧达股份营收增速高达644%,由光伏设备领域进入硅片环节的双良节能、上机数控、高测股份和京运通营收增速分别达到244%、219%、124%和112%。
值得注意的是,在“跨界者”纷纷取得成功、充分享受光伏行业红利的同时,也令更多的“圈外人”蠢蠢欲动。根据索比光伏网的不完全统计,2022年上半年,共有超过50家企业宣布进军光伏行业,例如玩具企业沐邦高科和乳制品厂商皇氏集团拟进军电池片领域,隶属影视行业的中南文化拟扩展分布式光伏业务等。
利润:硅料三巨头包揽前三,中游专业化厂商迎“困境反转”
相比于营收的普涨态势,光伏企业的经营业绩却出现显著分化。2022年上半年,79家光伏企业的归母净利润总额达到650亿元,平均增速为32%。其中,利润负增长的企业占比高达32%,而业绩翻倍增长的企业占比亦达到28%,呈现显著的“两极分化”态势。不过,与2021年不同的是,产业链中游的诸多专业化厂商纷纷迎来“困境反转”,而业绩出现下滑的企业多为竞争力一般的中小市值企业。
利润规模方面,产业链上游企业排名居前,其中硅料三巨头包揽前三,隆基绿能、TCL中环两大硅片龙头位居第四和第五位。而营收规模居前的组件一体化企业受限于盈利能力不佳,继续充当上游企业的“打工仔”。数据显示,硅料三巨头的平均综合毛利率达到38%,而组件CR4仅为13.39%。
利润增速方面,除了硅料企业延续高增长以外,去年因硅料价格暴涨而出现亏损的产业链中游专业化厂商,2022年上半年受益于供应链管理能力的提升以及产品结构的优化,纷纷迎来困境翻转,其中爱旭股份、东方日升、中来股份的利润增速分别达到2609%、958%和643%。此外,岱勒新材、东尼电子两大金刚线厂商受益于硅片环节的扩产以及细线化发展趋势,叠加自身的产能扩张和成本下降,利润增速均超300%。
盈利能力:全产业链毛利率普降,电池片龙头逆势上扬
虽然2022年上半年光伏行业依然延续了高速增长态势,多数光伏企业也取得了不错的经营业绩,但受到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供需关系变化以及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的影响,多数光伏企业的毛利率相比于去年同期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根据索比光伏网的统计,79家光伏企业的毛利率平均降幅达到8.94%,而降幅超过20%的企业占比更是高达34%。
结合产业链来看,玻璃环节随着去年一季度末新增产能的投产,产品价格相较于去年同期大幅下滑,导致毛利率平均降幅高达35.11%。PV Infolink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光伏玻璃3.2mm镀膜和2.0mm镀膜平均价格较去年同期分别下滑18%和23%。
支架、硅片环节分别受到钢材成本和硅料成本上涨的影响,利润空间被显著压缩,毛利率平均降幅分别达到34.50%和28.66%。尤其是硅片环节,未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盈利能力可能进一步下滑。根据索比光伏网的统计,仅2022年上半年,硅片环节的拟扩产规模高达588GW。而根据CPIA的预测,2022-2025年间全球年均新增装机量仅为232-286GW。
值得一提的是,电池片环节虽然毛利率平均降幅达到22.58%,但头部厂商受益于先进产能优势,盈利能力显著改善,环节内部出现了显著的两极分化。比如,爱旭股份毛利率由去年同期的5.19%提升至9.28%,增幅高达78.96%。
二季度:电池片厂商边际改善显著,下半年可期
虽然2022年上半年光伏企业的毛利率普遍出现下滑,但在二季度,多数光伏企业的经营业绩却迎来了显著的边际改善。根据索比光伏网的统计,79家光伏企业中,二季度归母净利润平均环比增速达到37.79%,实现环比增长的企业占比达到76%。
具体到企业上,京运通一季度受到新增硅片产能爬坡以及原有产能检修的影响,毛利率仅为10.74%,受此影响归母净利润也同比下降96%。不过,进入二季度以后随着新增产能逐步达产、原有产能检修结束,盈利能力迅速释放,毛利率环比提升13.94个百分点至24.72%,带动归母净利润环比增长4147%。
专业化电池厂商钧达股份、爱康科技在二季度出货量同比增长的同时,毛利率相较于一季度均有一定程度提升,带动归母净利润环比增长1062%(剔除非经常性损益为75.00%)和497%。其中,钧达股份二季度出货2.21GW,较一季度环比提升20.11%,毛利率环比提升0.16个百分点至10.33%。此外,爱旭股份二季度毛利率水平得到显著修复,由7.44%提升至11.04%,环比提升3.60个百分点,带动归母净利润环比增长48.53%。
由于进入三季度以后,电池片价格显著抬升,因此电池片厂商三季度乃至四季度的经营业绩环比增速仍有望保持高速增长。PV Infolink数据显示,7月至今182尺寸和210尺寸电池片价格涨幅分别达到7.92%和9.40%。而爱旭股份在中报交流会上也曾表示,预计公司三季度经营业绩要优于二季度,下半年优于上半年。
N型:HJT、IBC转换效率优势显著,TOPCon沦为过渡性技术
除了盈利能力以及经营业绩显著改善以外,电池片环节的N型电池技术变革也成为了时下业界以及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2022年上半年,TOPCon、HJT乃至钙钛矿等电池片概念成为A股市场炒作的热点,期间更是诞生了宝馨科技、京山轻机、金刚玻璃等一众“妖股”。而在中报中,各大龙头企业也重点披露了N型电池技术的进展情况。
通威股份、晶科能源、天合光能和钧达股份等老牌厂商均选择了经济性较强的TOPCon,其中晶科能源的16GW产能已于今年上半年投产,预计年末将形成30GW的产能规模;通威股份(8.5GW)、钧达股份(8GW)、天合光能(8GW)的TOPCon产能预计将于下半年投产。
通威股份在业绩交流会上表示,当前TOPCon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经济性。据其测算,TOPCon的盈利能力比PERC高出0.01-0.02元/W。不过,在成本方面依然高于PERC,主要受到银浆单耗较高的影响,其非硅成本比PERC高出0.03-0.05元/W。
东方日升、爱康科技、金刚玻璃等新兴势力选择了具有衰减率低、双面率高、温升系数低等优势的HJT,其中金刚玻璃和爱康科技已经实现GW级量产,爱康科技的远期规划更是高达40GW;东方日升的5GW产能预计将于2023年4月投产,远期规划达到15GW。
不过,通威股份、隆基绿能等光伏巨头均表示当前HJT由于银浆成本及设备成本较高,尚不具备经济性,因此两者至少在1-2年内不会上马HJT产能。当然,两者依然看好其未来发展,银浆替代等技术研发也持续取得阶段性突破,同时实验室转换效率也屡破世界纪录。
隆基绿能和爱旭股份基于IBC技术路线分别规划了15GW的HPBC和6.5GW的ABC产能,并将于下半年投产。相比于TOPCon和HJT,IBC具有转换效率更高、外形美观、技术延展性强等特性,非常适用于分布式场景,但技术难度较高,因此拥簇较少。此外,TCL中环也通过参股MAXN布局了IBC,并斥资2亿美元认购MAXN可转债,助其研发转换效率超过26%的第七代产品。
结合各家企业披露的平均量产转换效率来看,TOPCon均处于24.5%-25.0%之间,而HJT和IBC则超过25.0%,其中爱旭股份和东方日升均达到25.5%。可以看出,至少在当前阶段,TOPCon在转换效率上的劣势较为明显,而隆基绿能在业绩交流会中也直言不讳的指出,TOPCon只是过渡性技术。
研发:N型技术成焦点,2023年HJT经济性或将显现
随着N型电池技术产业化落地的不断加速,叠加光伏行业“降本增效”的发展逻辑,光伏企业的研发投入也不断攀升。根据索比光伏网的统计,剔除8家光伏电站运营企业后,71家光伏企业研发费用总额达到130亿元,平均增速达到36.65%,占总营收的比重达到2.41%,平均研发费用率高达3.50%。
具体企业上,TCL中环研发费用达到14.12亿元,同比增长54.68%,研发费用率更是高达4.45%,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凭借在技术研发上的高投入,公司不仅成功引领了光伏行业的大尺寸化、薄片化发展趋势,更在N型硅片领域长年保持全球市占率第一。而通威股份、天合光能、爱旭股份、东方日升、隆基绿能等龙头企业,则纷纷加码N型电池技术的研发,研发投入在4-7亿不等。
当然,N型电池技术之所以能够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离不开生产设备的持续升级与迭代。在研发费用率排名中,前20位中有10家是设备厂商,其中HJT设备龙头迈为股份的研发费用率更是高达11.59%。在近期的中报业绩交流会中,迈为股份表示预计今年下半年HJT组件成本能够与PERC组件持平,至2023年HJT电池片成本优势将会逐步显现。
除了设备厂商以外,逆变器厂商在欧洲户用光储市场全面暴发的背景下,也加大了在储能逆变器等领域的研发投入,像上能电气、禾望电气的研发费用率分别达到9.74%和7.93%;金刚线企业在细线化趋势下,也纷纷加码研发,三超新材、高测股份的研发费用率分别达到7.54%和6.19%。目前,主流厂商已经实现38μm乃至36μm产品的大规模批量出货,甚至33μm和35μm也有小批量出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