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光伏 > 行业要闻

电池片环节成A股市场“香饽饽”,光伏产业链要变天!

中国电力网发布时间:2022-08-01 08:49:50

近期,HJT、TOPCon、IBC乃至钙钛矿等N型电池概念成为了A股市场的炒作热点,像爱旭股份、钧达股份、金刚玻璃、京山轻机等个股更是在短时间内实现股价翻倍,而通威股份、天合光能、晶科能源等亦有可观的涨幅。

在资本市场持续热炒的同时,爱旭股份、钧达股份等电池片企业均交出了符合甚至超越市场预期的中报业绩。其中,爱旭股份实现营业收入159.85亿元,同比增长132.76%;实现归母净利润5.96亿元,相比去年同期的-2376万元大幅扭亏为盈。钧达股份的控股子公司捷泰科技实现营业收入39.44亿元,同比增长127%;实现净利润1.66亿元,同比增长89%。

令人意外的是,2022年上半年硅料价格呈高位震荡上行态势,上半年涨幅高达18%,受此影响硅片价格(182尺寸)涨幅亦达到19%。而就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硅料价格暴涨导致专业化电池片厂商叫苦不迭,经营业绩均呈亏损状态。然而仅仅半年时间,在硅料、硅片价格仍处高位的情况下,电池片企业的经营业绩却迎来困境反转。难道,光伏产业链要“变天”了?

 

N型电池技术已进入量产时代,市场需求大幅提升

长久以来,“降本增效”是光伏行业的核心发展逻辑。

其中,电池片技术是影响度电成本和发电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过去十年间,电池片技术经历了从AI-BSF到PERC的迭代,转换效率由不足20%提升至2021年的超过23%,并直接推动了光伏发电“平价上网”的实现。

由于目前PERC电池技术已经接近理论转换效率极限,因此极限转换效率更高的N型电池技术将成为未来光伏行业的主流。公开信息显示,N型电池技术路线主要包括TOPCon、HJT、IBC、钙钛矿等。其中,TOPCon的理论转换效率极限为28.7%,HJT为28.5%,IBC为29.1%,而叠层钙钛矿电池更是高达43%,均显著高于PERC的24.5%。

对于需求终端而言,电池转换效率的提升能够有效降低度电成本,继而提高光伏电站项目的IRR水平。根据CPIA的测算,电池转换效率每提高1%,光伏度电成本可下降7%。因此,N型电池技术也被业内认为是足以改变行业固有格局的技术变革,其也成为了光伏企业争相布局的热点领域。

近些年来,N型电池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实验室转换效率世界记录屡被刷新。随着量产技术的逐步成熟,进入2022年以后N型电池技术的商业化落地速度明显加快,比如晶科能源的16GW TOPCon产能已实现满产,爱旭股份的6.5GW ABC产能和钧达股份的8GW TOPCon产能将于下半年正式投产,平均量产转换效率超过24%甚至25%。

在近日举行的光伏行业研讨会上,中国光伏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表示N型产品推进速度正逐步加快,目前多家央企已经开启N型组件招标,市场需求较2021年全年增长4倍之多。

 

大尺寸产品供不应求,电池片环节议价能力显著提升

自2019年以来,光伏行业在TCL中环的引领下逐步进入大尺寸、薄片化时代。

资料显示,大尺寸硅片能够显著摊薄电池片、组件的非硅成本,提高光伏电站的投资收益,自2021年以来市占率不断攀升。CPIA数据显示,2021年大尺寸硅片(含182和210,下同)市占率由2020年的4.5%提升至45%,预计至2022年将达到75%。

随着大尺寸产品市占率不断提升,叠加P型电池几乎没有新增产能,在光伏行业上半年市场需求大超预期的背景下,电池片环节也出现了结构性的供给短缺,大尺寸产品供不应求。受此影响,电池片厂商的议价能力显著提升。PV Infolink数据显示,2022年1-7月份,182电池片和210电池片涨幅分别达到19%和22%,而2021年全年涨幅仅为13%。

在通威股份、爱旭股份、钧达股份的业绩预告或者半年报中,均着重提到了产品结构的优化、大尺寸产品占比的提升,是经营业绩大幅改善的关键原因。截至2022年上半年,爱旭股份已完成10GW 166产线的升级改造工作,大尺寸产能占比超过95%;通威股份也启动了历史产能的改造工作,预计至2022年末大尺寸产能占比将超过90%。

此外,薄片化技术能够显著降低硅耗,且完美契合N型电池技术的发展需求。CPIA数据显示,2021年硅片平均厚度已由2020年的175μm下降至2021年的170μm。进入2022年以后,头部厂商的硅片厚度已经下降至155-160μm,其中N型硅片厚度更是降至150μm甚至更低。根据TCL中环披露的数据,硅片厚度从175μm减薄至160μm,大约可节省6.8%的硅使用量。

 

产业链上游产能过剩叠加N型产能结构性紧缺,议价能力有望显著提升

对于光伏产业链各个环节而言,决定议价能力及盈利能力的核心,是彼此间的供需关系。

近些年来,盈利能力稳定的硅片环节被认为具有一定的竞争壁垒,而电池片环节则给人以相对弱势的感觉。不过,参考隆基绿能硅片业务毛利率变化,其实硅片环节亦有显著的周期性特征,强势地位并非坚不可摧。

 

2012-2013年间,隆基绿能的硅片毛利率水平仅为12%左右。自2015年开始,受益于“领跑者计划”发布导致单晶硅片产能出现结构性紧缺,硅片毛利率显著提升,至2017年已超过30%。但2018年受“531新政”的影响,毛利率又骤降至16.08%,且低于通威股份电池片业务18.70%的毛利率水平。

 

笔者认为,硅片环节近些年间之所以能够保持较强的议价能力,首先在于单多晶技术变革叠加产能弹性相对不高带来的结构性产能紧缺;其次在于当时光伏行业市场需求的波动性较大,加之融资环境一般,企业扩产意愿不高,导致整体产能规模始终小于电池片环节,属于典型的卖方市场;第三在于硅料供给瓶颈的存在,加剧了硅片产品的供不应求。

根据索比光伏网的统计,至2022年末硅料环节的设计产能将达到115万吨,可满足约403GW的硅片需求,而硅片环节的设计产能将达到731GW,大幅高于电池片环节的568GW。可以想见,在进入2023年以后,如果硅料环节供给瓶颈得到缓解甚至出现过剩的情况,在不考虑其它因素的情况下,硅片环节大概率将逐步进入买方市场。

届时,硅片环节与电池片环节之间的博弈关系大概率将得到扭转,一部分硅片利润将流向电池片环节。更为重要的是,随着实行一体化经营模式的组件CR5市占率愈发提升,第三方硅片市场的相对规模是在不断萎缩的,这也将进一步加剧硅片市场的竞争。

与此同时,目前N型电池技术刚刚进入快速成长期,不同企业间在技术能力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一旦N型组件产品获得市场认可,那么电池片环节大概率将再次出现结构性供给紧缺的情况,继而进入卖方市场,对于组件环节的议价能力进一步提升。

 

对于资本市场而言,长期视角下,未来5-10年内N型电池技术仍将持续迭代,目前的TOPCon、HJT、IBC等并未达到技术上限。中期视角下,产业链上游市场竞争加剧以及N型电池技术变革有望改变光伏产业链的固有利润分配格局,同时硅料价格一旦进入下行周期,电池片环节将全面迎来业绩修复。而在短期视角下,在硅料价格仍处于高位的情况下,电池片企业经营业绩的边际改善显著,大幅提升了未来的业绩预期。

综上所述,光伏产业链,这次真的要变天了!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