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光伏 > 行业要闻

中国实现“碳中和”:四个问题,三条路径

中国电力网发布时间:2021-08-24 13:30:52

7月16日,我国正式启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电行业成为首个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纳入重点排放单位超过2000家。我国碳市场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市场。截至7月30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约595吨,累计成交额约2.99亿元,近半个月来成交额增长42%。总体来看,我国碳交易市场呈现交易活跃,价格稳中有升,运行平稳的态势。

今年5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与会计学芮萌教授深入讲解了“碳中和”的概念,并对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展开预测。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后,我们再次邀请到芮萌教授来解读中国绿色战略的实施,他通过以下四个问题,分享了中国“碳中和”践行之路:

为什么要实施“绿色战略”?

绿色战略如何实施?

实施绿色战略钱从哪里来?

“双碳”时代中欧能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问题一

为什么要实施“绿色战略”?

首先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从数据来看,2019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是全球平均水平1.8倍;从2015年到2019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年均增长速度是1.2%,而全球的平均增长速度是0.8%。

第二,基于当前的国际关系。中美关系的“后特朗普时代”,强化低碳目标具有国际竞争合作的战略背景;而相比特朗普,拜登的外交政策更加强调与欧洲、亚太盟友的合作,中美关系新阶段,中国主动参与碳中和是强化与国际社会战略合作的重要手段。

第三,基于能源安全。逆全球化风波仍然没有平息,重塑能源体系具有重要的安全意义。十四五规划建议第一次提出了办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把安全提到从来没有过的高度,而能源安全与独立是安全范畴下最重要的议题之一。

中国油气资源相对匮乏,原油与天然气高度依赖进口;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又具备全球领先优势,所以推进能源结构从石化燃料向可再生清洁能源的转化有助于提升中国能源的安全性和独立性。

第四,重塑的世界竞争格局。随着新能源逐步替代化石能源,世界能源转型必将重塑世界竞争格局。国际竞争的焦点也将逐渐转移到低碳技术价值链的控制上,即新能源和低碳技术的研发、制造和消费服务价值链。控制低碳技术价值链是一个关乎竞争力、经济发展、能源主权和国家安全的重大挑战。对于“碳中和”的目标和规划,也很大程度影响着中国在新一轮绿色能源经济中能否取得更多的话语权和市场份额。

从经济转型的角度来看,碳排放涉及整个经济系统,任何企业都有碳排放的问题,需要整个经济体系里的每一个经济个体的转型,也需要相关的基础设施和金融体系的转型。

第五,新经济的动能和就业的创造。以光伏产业为例,我们从传统的“两头在外”,发展为全产业链的全球领军者;在新能源领域,我们有可能领先全球。同时,它还可以创造很多的就业机会。据IEA首席经济学家测算,光伏、风电与能效领域的就业创造率是传统化石燃料的1.5-3倍。

第六,为了西部发展。中国地图当中有一条线叫“胡焕庸线”,这条线将中国分成对比鲜明的东西两部分,东西发展不平衡,是一个困扰了我们很长时间的挑战。碳中和目标导向下,新能源分布的地域差异或将导致未来产业区域分布格局的变化。因为可再生能源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部地区,这将影响整个中国经济地图的偏移。

问题二

绿色战略如何实施?

明白了为什么要做,接下来的问题是怎么做?这就是“碳中和”经济学。

为什么气候问题困扰了人类这么久,但依旧没有促进减排的创新呢?这里有一个关键因素,经济学把它称为“负外部性”——碳排放经济活动让私人受益,由此带来的气候变化和空气污染等损害由全体社会承担。这种负外部性使得自由市场形成的商品和服务价格不符合社会利益,体现为化石能源的市场价格太低、消费量太高。

如何来纠正“负外部性”呢?关键在于碳价格。碳价格衡量的是碳排放的社会成本,其作用机制是通过付费把碳排放的社会成本转为使用者成本,促使经济主体降低能耗,同时从化石能源向清洁和可再生能源转换。

实现“碳中和”,主要有三条路径

1、通过提高碳价,将外部成本内部化

其目的就是把碳排放的外部成本与排放者的私人成本联系在一起。在碳价的约束下,企业开始将排放配额作为生产要素之一,有助于隐性成本的显性化和外部成本的内部化。碳价还可以促进节能减排技术的创新,研究发现,碳价信号越显著,对低碳技术创新的诱导作用就越强,越能激发企业开发和采用低碳技术的意愿。

2、加快创新,从根本上来改变生产方式

“碳中和”就是要降低GDP碳排放的强度,包括降低单位能耗的碳排放强度,以及降低单位GDP的能耗强度。只有通过创新,才能使得这两个单位能耗强度都降低。

3、完善社会治理体系,鼓励全民减排

这里面涉及到居民,涉及到企业,也涉及到政府。其中居民可以通过绿色餐饮、杜绝浪费、绿色家居、垃圾回收和支持环保等方式为实现“碳中和”添砖加瓦。企业可以通过产品创新、节能减排、回收利用、共享经济和ESG发展等方式。政府则可以推出各种各样的政策,进行适当补贴和积极引导,让每一个人都可以参与到“碳中和”当中。

问题三

实施绿色战略钱从哪里来?

根据不同机构对于绿色投资总需求的预测,以发改委的数据为例,为实现2030年“碳达峰”目标,我们每年投入的资金将在3.1万亿-3.6万亿。而我们目前的资金缺口是巨大的,这时候就需要“绿色金融”。

不同国家目前对绿色金融的定义还没有统一,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2016年8月)提出: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比如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投资基金、ESG投资、绿色保险、绿色证券基金、碳基金、碳资产等等。

在中国,目前发展最快的是绿色信贷,是指银行用较优惠的利率和其他优惠条件向有环保效益的项目放贷,或者对有负面环境效应的项目进行贷款限制。去年我们的绿色信贷已经达到了12万亿,这是绿色信贷的余额,绿色贷款的占比超过了6.8%,主要分布的行业在于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还有电力、热力、燃气、水生产。

其次发展较快的是绿色债券,是指募集资金主要用于支持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绿色城镇化、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新能源开发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等绿色循环低碳发展项目的企业债券;去年发行了将近2200亿人民币的绿色债券。

第三是ESG投资,在全球“碳中和”战略背景下,注重可持续和社会责任影响的ESG投资迎来全新发展机遇。目前联合国支持的责任投资原则组织UNPRI的全球签约机构数超过3800多家,中国大陆有52家。从我国公募基金市场来看,泛ESG基金总规模超过1600亿元,节能环保和绿色低碳行业主题占比最多,数量占比超过70%。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问题四

“双碳”时代中欧能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碳中和”的很多方面都与我们商学院相关,比如管理会计学,它的四大功能在于决策、控制、规划和评价,围绕这四个功能,碳决策、碳成本控制、碳预算规划、碳绩效评价四个模块或将共同构成“碳管理会计体系”。

比如财务会计学,环境损益表(EP&L)可以衡量和量化其经营活动对环境造成影响的创新工具。环境损益表通过测量企业整个供应链上二氧化碳排放、水消耗、对空气和水资源的污染、土地使用和废物生产量,使企业经营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各种影响被可视化、量化并可加以对比,然后再把这些影响转换成对应的货币价值,由此得到企业环境成本的概览,并量化自然资源的使用。企业也因此可利用环境损益表来引导其可持续发展战略,改进生产过程和供应来源,并选择最适合的科学技术。

再比如市场营销学,我们讲4P——产品、价格、渠道、促销。低碳理念可完全融入企业产品的外在设计、包装、功效等方面;低碳技术以及市场的日臻成熟,有利于企业降低中间各种成本,从而降低产品价格,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低碳的分销渠道则具有扁平、优化、合理、高效的特点;从产品生命周期的阶段来看,低碳产品现正处于导入期,其营销策略主要是挖掘市场潜力,教育消费者,创造消费者认知,而低碳或将在未来成为全球共识。

另外,物流学和人力资源学也是同样的,我们可以通过物流的集中化、物流网络的优化和多目标的优化,大大地降低物流成本,降低物流过程当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我们还可以通过绿色招聘、绿色培训、绿色绩效、绿色薪酬等方式,招聘到更适合企业自身低碳形象及理念的员工,使员工举止行为、心态、价值操守符合企业低碳绿色管理理念,并将企业环境管理政策、可持续发展理念与绿色文化融入到传统的绩效管理系统当中,调动员工积极性,进一步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