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光伏 > 观点

张会学: 光伏产业火热空前,冷静应对压力不减

中国能源报发布时间:2023-05-30 10:17:49
“就未来趋势而言,储能和新能源的结合是新能源发展的支撑点。如果可以和储能有机融合,那么,光伏成为主力能源就指日可待。”



走进“第十六届全球绿色能源领袖对话”主会场,中节能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节能太阳能”)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张会学分享的是中国光伏成就卓著的昨天和充满希望的明天:“过去十多年,中国光伏行业的发展速度远超我们的预期――更早实现平价上网、更早向主力能源迈进。未来十年,尽管我们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相信中国光伏可能还会超出我们的期待。”

走出SNEC展会大本营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张会学思虑的是一家光伏开发产业生存的今天:“行业整体发展向好,可供选择的产品供应商也变多了,对我们开发商而言无疑是利好的。同时,想投资光伏电站的企业变多了,我们‘拿项目’的竞争压力也确实更大了。”

“火热”发展的当下,我们需要怎样的“冷静”思考?在SNEC展会期间,张会学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开发市场:强劲对手入局,投资成本增加

“有个形象的说法,光伏行业现在是‘肉多狼也多’,而且不光有狼,还有狮子、老虎。”回想起2009年做第一个光伏发电项目时的市场环境,张会学深感挑战当前。“十年前,大型发电央企几乎很少在光伏发电上发力。大家要么是觉得前景不明朗还在观望,要么是觉得技术不成熟还想等等,开发市场的竞争并不大。”

“但现在五大电力集团都在布局可再生能源,从企业的综合实力来看,他们的竞争是非常强大的。好在经过多年的积累,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建立了企业口碑和资源渠道,行业内对中节能太阳能的认可度是不错的。”张会学告诉记者,目前,公司在大型基地项目和工商业分布式电站上的投资都在稳步推进,全国范围内划分的七个大区各有千秋。

除了新入局的强劲对手,张会学坦言,投资电站的另一大压力来自于非技术成本的增加。“‘资源’价码变高了。随着光伏行业不断的发展,地方政府也开始意识到优质的光照条件、适宜的建设土地,都是开发光伏电站的先天优势。“既然是大家都想要的‘香饽饽’,‘涨涨价’也就是人之常情了。”

但张会学也表示,投资成本增加带来的挑战不容回避。就宏观层面而言,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三令五申,不得将强制配套产业或投资、违规收取项目保证金等作为项目开发建设的门槛。“很多时候,我们也理解地方政府的一些做法,但我们也同时期待一个更清爽的投资环境。”

产品竞争:价格主要影响因素,垂直一体化趋势明显

根据国家能源局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今年一季度,我国光伏新增并网容量3365.6万千瓦,这一数据已经超越了2019年全年的光伏装机总量。“看今年SNEC展会的现场就有最直观的感受,行业空前火爆,连中间的绿化草坪上都搭着满满的展位,过去从来没有过这种情况。”

“现在也有很多讨论和担忧,这么高速的增长背后,明年,光伏行业到底会不会出现产能过剩?”面对记者的提问,张会学直言:“现在还不到过剩的程度,至少产品价格并没有真的低下来。我们是买方,当然是希望价格越低越好,产能过剩可以促进老旧产能的淘汰、加速技术升级,同时还能降低投资成本,从我们的角度来说肯定不是一件坏事。”

“对于普遍关注的产品价格问题,其实道理很简单,如果产业处于早期发展不成熟的阶段,或者是某个企业一枝独秀的状态下,开发商把价格作为采购中非常重要的指标其实是不合理的。但如果行业发展逐步成熟,产品质量稳定,各厂商间的整体差异并不十分明显,那么价格就是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了。”在张会学看来,当前,就中国光伏制造业的发展程度而言,“价格分”确实是选择的关键所在。

在今年的SNEC展会期间,中节能太阳能旗下的制造企业,中节能太阳能科技(镇江)有限公司也携带其四款主打组件产品,常规组件“云长”系列、全黑组件“青天”系列、轻柔组件“飞燕”系列、PVB彩色双玻“女娲”系列,以及节能云平台行业解决方案与相关产品参展。

涉足制造产业,同时站在开发商的“观察者”角度,张会学如何看待光伏产品制造端的发展态势呢?

“看看展会上活跃的大型制造企业,从硅料到硅片再到电池片和组件,垂直一体化发展的企业已经越来越多。”在张会学看来,如果行业发展处于各环节都能够充分竞争、市场化程度非常高的阶段,专业化道路可能更为合适。反之,如果产业链各环节竞争发展尚不平衡,企业还要面临上下游的波动风险,那么垂直一体化的优势就显而易见。“就目前而言,光伏制造业可能还是要走垂直一体化的道路。”

产业协同:光储融合大势所趋,政策层面仍待完善

在垂直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同时,光伏和储能等新产业的“一体化”协同也不断强化。“就未来趋势而言,储能和新能源的结合是新能源发展的支撑点。如果可以和储能有机融合,那么,光伏成为主力能源就指日可待。”

“但现实情况是,我们在被动的做储能,因为很多地方都有要求,想要投资建设光伏电站,就必须配置一定比例的储能。强制的结果就是,钱花了,但并没有发挥效用,电网不调度几乎就是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在张会学看来,要破除发电侧强制配储的现状,共享储能或将成为一大突破口。“几家企业合作,建一个大型、先进的储能装置,对于电网调节起到优化改善的作用,对发电企业而言也是优质资产。最起码,先通过这种模式,让投资储能不再是一个亏本买卖。”

事实上,近年来,随着强制配储过程中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新能源发电侧对“共享储能”理念的推崇者不在少数,但真正落地“共享储能”项目并不多见。对此,张会学认为,这与地方政府态度密切相关。“虽然从体量上来说,‘共享储能’也能够满足发电侧配储的调节需求,但很多时候,在管理层面,自己投资建在自家电站旁边的装置就可以算作配储,在项目竞配中被认可。几家企业联合建设的就没有这么顺利了。”

张会学表示,目前,在储能层面,公司也有一定的技术跟进,但整体思路还是要“等政策”。“等到相应的峰谷电价、交易策略、共享储能管理都有一定的政策雏形,光储一体化的高投资收益也会真正显现出来”。

来源:中国能源报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