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碳中和 > 人物

杜祥琬院士:中国已开发的可再生能源不到可开发量的1/10

中国电力网发布时间:2022-11-02 09:17:13

10月31-11月1日,由凤凰卫视、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WWF)主办,落基山研究所(RMI)、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大道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中心(C Team)联合主办的“零碳使命国际气候峰会2022”在北京召开,凤凰网财经进行全程报道。本届峰会以“绿色发展,碳路中国”为主题,盛邀近70位政商学界顶级嘉宾,共商低碳转型与应对气候变化,推进切实有效的有关行动。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

在开幕演讲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表示,能源低碳转型的必要性已经形成共识,而且我国能源低碳转型资源基础是丰厚的,能源低碳转型的科学技术基础是坚实的。他表示,“为了优化能源结构,必须重新认识我国的能源资源禀赋。以前讲到中国的能源资源禀赋就是富煤缺油少气六个字,其实这样的表述不准确。这是一个影响我国能源政策、能源战略的重大问题。实际上,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是我国能源资源禀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现在已经开发了比较多的可再生能源,但还不到技术可开发资源量的1/10。可再生能源的成本显著下降也是确定的。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两个目标,可以在未来更为确定的应对用能的不确定性。”

如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呢?杜祥琬认为,首先是节能提效。“这是中国能源战略之首,也是绿色低碳的第一能源,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供给安全、环境安全、气候安全的要素。在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下,节能提效是减排的主力。”

杜祥同时琬表示,低碳转型和能源安全并行不悖。他举例道:在河南南口,通过三四年的试点,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总量,已经大于南口县全年的用电量。

杜祥琬指出,“碳达峰、碳中和是能源革命的两个里程碑,是顺应绿色发展时代潮流,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实现双碳目标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达几十年的科学转型过程,需要深度的管理创新、科技创新、金融支持和企业参与。政策性很强,需要把握好节奏,积极而又稳妥,需要避免两种倾向:防止一刀切、简单化,同时又要防止转型无力带来落后和无效投资。总之,是要先立后破,把好事办好,深刻推动经济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以下为杜祥琬演讲全文:

杜祥琬:大家早上好!非常感谢大家,也祝贺零碳中国峰会的召开。我想利用这个机会和大家汇报几点我的认识,供大家参考。

气候变化是科学,这件事情还是要说几句。气候变化自古有之,既有历史时期的,也有现代气候变化。现代气候变化是指人类活动为主因,以变暖和极端天气为特征的一种气候变化,是由一系列科学贡献铸成的。我认为现在气候变化的核心是分子物理学,为什么这样说呢?二氧化碳这样一类分子的辐射物理特性,具体来说是放过可见光、吸收红外光,就对大气带来了辐射影响。

英国科学家罗德尔测试过二氧化碳分子的辐射特性,瑞典科学家利文计算了二氧化碳的增温作用,现在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是坚实的,这里只是简单地提一下。

刚才几位都有提到气候变化的现实,这是我在新疆北部海拔3860米的高度,中国的一号冰川拍摄的一张照片,本来是一片的,现在中间已经没有雪了,碎片都融入山谷里面,可以看到正在很快融化和流失。冰川研究所告诉我,几十年来,一号冰川的物理量在单调地下降,再过几十年可能就没有了。我们的决策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气候变化的现实和趋势是很确定的。

可再生能源的成本显著下降也是确定的,但人类用能对气候变化确有不确定性,呼唤人类更为确定的应对。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两个目标就是为了这一点。

如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呢?首先是节能提效,这是中国能源战略之首,也是绿色低碳的第一能源,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供给安全、环境安全、气候安全的要素。在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下,节能提效是减排的主力。

实现碳达峰的基本路径就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进一步降低碳强度,现在中国的能源强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是OECD发达国家的2.7倍,现在已经进步了,但仍然还有差距。如果在当前消费水平下能耗能够降低1%,意味着能够降低0.5亿吨的标准煤,减少1亿吨二氧化碳排放。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就是需要产业结构的调整,技术的进步、管理的节能和文化的理念。

为了优化能源结构,必须重新认识我国的能源资源禀赋。大家可能经常听到讲到中国的能源资源禀赋就是富煤缺油少气这六个字,其实这样一种表述不能准确描述我国能源资源禀赋。这是一个影响我国能源政策、能源战略的重大问题。

实际上,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是我国能源资源禀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现在已经开发了比较多的可再生能源,但还不到技术可开发资源量的1/10,所以能源低碳转型,资源基础是丰厚的。

能源低碳转型的必要性已经形成共识,包括资源可控性、技术可行性、经济性也很清晰,所以能源低碳转型的科学技术基础是坚实的。

低碳转型和能源安全并行不悖,我们在河南南口做了这样一个试点,原来用的几乎都是外来的燃煤发电,但通过这三四年的试点,太阳能和风能等等可再生能源自己发电,发电总量已经大于本县全年的用电量。

我们在工业、电力、交通、建筑几个方面实现碳达峰的同时也要明确转向碳中和的方向和路径。

实现碳中和呼唤重大创新,今天我只讲一点,就是国家提出的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大家知道,太阳能和风能具有间歇性,我们只要把纵向的源网荷储一体化,并且把横向的多能互补做好,把新能源和智能电网储能这样一些灵活性的资源集成,系统就会具有柔性平衡功能,达到优质的电力输出。

双碳目标的实现是基于现代气候变化科学和能源低碳转型,如上所说,它的科学基础是坚实的。碳达峰、碳中和是能源革命的两个里程碑,顺应绿色发展时代潮流,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实现双碳目标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达几十年的科学转型过程,呼唤深度的管理创新、科技创新、金融支持和企业参与,政策性很强,需要把握好节奏,积极而又稳妥,避免两种倾向:需要防止一刀切、简单化,同时又要防止转型无力带来落后和无效投资,总之是要先立后破,把好事办好,深刻推动经济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最后我想说一个观点,碳中和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但也只是一个里程碑,不是终点。人类社会2060年以后还要发展,未来社会要靠未来的能源支撑,从未来能源的角度可以更好地理解双碳目标的意义和历史地位。

我就讲这么多,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