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绿色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天然气、水核风光电等清洁能源消费比重较上年同期提高2.2个百分点,能源绿色化清洁化底色进一步凸显。与此同时,能源转型在能源可获得性、能源价格和绿色低碳三者之间面临着难以平衡的困境,因此,重大技术突破被寄予厚望。近年来,随着可再生能源技术的不断进步,可再生能源清洁替代进程持续推进,全球能源转型进程正在加速。
技术创新对能源转型至关重要
阅读提示
在能源转型过程中,技术创新扮演了重要角色,且影响着各国能源转型的进程。从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发布的《2024国家能源互联网发展年度报告》来看,在技术创新驱动下,能源互联网不仅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更在促进能源结构优化升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能源互联网推动了可再生能源的广泛应用,减少了化石能源的依赖,为全球能源供需矛盾的缓解和环境污染压力的减轻贡献了力量。毕马威发布的《毕马威中国第一届新能源科技企业50报告》显示,技术进步推动着光储充一体化、光储微电网等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进一步提升能源效率,推动能源转型,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奠定了基础。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4年《促进有效的能源转型》报告使用能源转型指数评估了120个国家当前的能源系统表现,发现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在能源转型指数上的分差逐渐缩小,且能源转型的“重心”正在转向发展中国家。
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能源互联网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升级
近日,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发布的《2024国家能源互联网发展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在技术创新驱动下,能源互联网不仅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更在促进能源结构优化升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能源互联网推动了可再生能源的广泛应用,减少了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为全球能源供需矛盾的缓解和环境污染压力的减轻贡献了力量。
《报告》指出,在“3060”目标背景下,发电行业“十四五”规划加大了新能源装机和新能源发电比例,积极开发氢能业务,成立综合能源公司,陆续开展能源数字化转型实践。电网行业巩固电力输配领域实力,拓展综合能源服务与电子商务,向储能、新能源等领域扩展服务范围。汽车行业电动化潮流已经形成,围绕出行与能源互联网互动,培育移动能源新业态。这一系列的积极变化,无疑为能源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和动力。
《报告》认为,未来,我国的新型能源体系将以能源互联网为依托,以新型电力系统为核心,实现横向“多源互补”、纵向“源—网—荷—储—碳”协调,能源与信息高度融合的新体系。这一体系将实现能源与信息的深度融合,推动能源产业向更高效、更低碳的方向发展,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注入新的活力。
此外,《报告》披露数据显示,能源互联网行业快速发展,相关企业数量从2022年的216626家增加到2023年的324584家,增幅近50%。
毕马威:技术进步提升能源效率、推动能源转型
近日,毕马威发布的《毕马威中国第一届新能源科技企业50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长三角地区成为产业聚集区域,江苏、上海等地拥有良好的产业链、丰富的资源和人才优势,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同时,新能源企业技术人员占比普遍较高,技术人才的积累和培养,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持续的人才支持。
《报告》指出,技术进步是推动新能源多板块融合的关键因素,电网数字化、智能化水平的提升,新型储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工智能和大模型等前沿技术的应用,共同为新能源多板块融合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这些技术的进步推动着光储充一体化、光储微电网等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进一步提升能源效率,推动能源转型,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奠定了基础。
《报告》深入分析了储能、氢能、可再生能源、智能电网等细分赛道的发展趋势。储能赛道将探索多样化的商业模式,独立、共享储能电站将成为未来新型储能电站的发展方向,这将有效提高储能电站的利用效率,降低成本,推动储能行业快速发展。
在氢能方面,《报告》提出,氢能产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和培育期,在政策驱动下,加氢站数量不断增加,氢燃料电池产业链初步形成,技术不断取得突破,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光伏产品价格回落,市场竞争加剧,面临着利润空间压缩的挑战,光伏企业正在积极探索新的商业模式,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其中,分布式光伏配储能正成为光伏企业增强项目吸引力和提升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世界经济论坛:能源转型的“重心”正在转向发展中国家
世界经济论坛等近日共同发布的2024年《促进有效的能源转型》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全球能源系统将继续向更加公平、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型,但在全球不确定性日益增加的背景下,这种转型的势头已经减弱。
该报告使用能源转型指数评估了120个国家当前的能源系统表现。在120个国家中,107个国家过去10年中在能源转型方面取得了进步,但总体的转型速度已经减缓,平衡能源系统的各个维度仍然是一项重大挑战。经济动荡、地缘政治冲突的升级和技术变革的叠加影响,导致各国能源转型的速度和路径变得错综复杂。同时,报告展示出一些积极的迹象:在过去10年中,世界各国对可再生能源的投入不断增加,其中,撒哈拉以南非洲在推动能源转型方面实现了巨大进步。
报告显示,2024年,能源转型指数排行榜中排名前10的国家全部来自欧洲。瑞典和丹麦位列前两名,并在过去10年中连续进入前3名。紧随其后的是芬兰、瑞士和法国。这些国家都受益于高度的政治承诺、大量的研发投入,并在地区地缘政治形势、节能政策和碳定价机制的推动下,加速扩大了清洁能源的应用规模。德国、巴西、英国、中国和美国等二十国集团经济体也进入了能源转型指数前20名。受可再生能源产能增加的积极影响,拉脱维亚和智利首次进入榜单前20名,分别排在第15位和第20位。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和巴西近年来进步明显,这主要源于两国长期致力于提升清洁能源份额和提高电网可靠性。
报告指出,总体来看,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在能源转型指数上的分差逐渐缩小,且能源转型的“重心”正在转向发展中国家。
可再生能源清洁替代进程持续推进
阅读提示
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关注的日益加深,全球可再生能源正加速发展。国际能源署发布的《2024年全球能源投资报告》指出,全球能源投资结构不断调整,可再生能源已成为推动全球能源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2024年,清洁能源投资预计将达到3200亿美元,较2020年增长超过50%。我国能源低碳转型稳步推进,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发布的《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24》显示,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至17.9%,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工作持续推进,扣除原料用能和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后,2023年单位GDP能耗强度下降0.5%,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节能降碳加快推进。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发布的《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报告2023年度》显示,2023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历史性超过火电装机,光伏发电、风电跃升为我国的第二和第三大电源,成为电力装机的主体。
国际能源署:可再生能源投资引领全球能源投资增长
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2024年全球能源投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全面审视了全球能源领域的投资动态,介绍了石油、天然气、煤炭等传统能源的供需变化,可再生能源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电力市场的深刻变革。
《报告》显示,全球电力部门的投资在2023年实现了15%的增长,达到1.3万亿美元的新高,不过,这一增长势头预计将在2024年放缓。究其原因是可再生能源成本的持续下降以及化石燃料投资的减少。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清洁能源投资在全球范围内显著增长,特别是中国展现出强劲的复苏势头。
《报告》指出,全球能源投资结构不断调整,可再生能源已成为推动全球能源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2024年,清洁能源投资将达到3200亿美元,较2020年增长超过50%。这一趋势在印度、巴西、东南亚部分地区尤为明显,其中,印度作为新兴市场的代表,通过大幅增加对太阳能和风能的投资,正逐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与此同时,《报告》预测,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的关注日益增加,以及可再生能源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降低,化石燃料项目的吸引力正在减弱。特别是在一些发达国家,政府开始实施更加严格的碳排放限制政策,进一步压缩了化石燃料项目的生存空间。
电力市场的改革也是《报告》关注的重点之一。为了促进可再生能源的消纳和利用,各国政府正在积极推动电力市场的改革,包括建立更加灵活的电力交易机制、加强电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电力系统的智能化水平等。这些改革措施不仅有助于提升电力系统的整体效率,也为可再生能源的投资者提供了更加稳定和可预测的市场环境。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至17.9%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日前发布的《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我国能源消费仍呈现刚性增长态势。2023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达57.2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5.7%,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达到1.1,能源消费增速自“十一五”以来首次高于GDP增速。我国能源低碳转型稳步推进,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至17.9%,石油消费比重增加至18.3%,天然气消费比重增加至8.5%。煤炭消费比重下降至55.3%。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工作持续推进,扣除原料用能和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后,2023年单位GDP能耗强度下降0.5%,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节能降碳加快推进。
《报告》指出,我国能源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市场建设加速推进。碳市场升级扩容,2023年全年总成交额达144.44亿元,同比增长410%,交易规模明显扩大,未来碳市场将在推进我国绿色转型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围绕“双碳”目标下的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报告》提出了三方面研判:一是实现“双碳”目标,需要更加注重消费侧节能降碳。我国重点用能行业节能降耗的空间和潜力巨大,加快推进消费侧的节能降碳工作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二是西部地区新能源开发与当地产业发展需统筹布局。为应对并网、消纳、环境等挑战,西部地区新能源基地开发需要统筹能源、产业和生态等关键要素,积极引导有转移潜力的产业向西布局,同时做好存量产业负荷的绿色供能替代。三是氢能基础设施建设需提前做好统筹布局。促进氢能产业发展,应该在更大范围提前统筹布局好氢能的生产和消费,积极构建西氢东送、北氢南送的输运格局,探索建立氢能资源优化配置平台,为终端提供绿色稳定安全的氢能供应。
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2023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历史性超过火电装机
近日,由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发布的《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报告2023年度》(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3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历史性超过火电装机,光伏发电、风电跃升为我国的第二和第三大电源,成为电力装机的主体。可再生能源清洁替代进程持续推进,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超过1/3。可再生能源继续保持高效利用水平,2023年全国风电平均利用率为97.3%,全国光伏平均利用率为98%。
《报告》打破了以往分能源品种纵向分析可再生能源发展情况,尝试从资源、开发、建设、利用、产业技术发展、政策、国际合作等角度系统全面地呈现可再生能源发展情况。
《报告》显示,我国可再生能源继续保持高效利用水平,重大工程项目全面推进,产业链配套能力不断增强,政策环境持续优化,国际能源合作取得显著进展,大型风光基地、水风光一体化、光伏治沙、“农业+光伏”和可再生能源制氢等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同时,我国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力度加大,一系列关键技术实现突破。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不仅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能源保障,还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绿色低碳转型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展望未来,《报告》指出,我国将继续秉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多元绿色低碳能源供应结构,扎实推进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能源科技创新力度,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持续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全方位加强能源国际合作,以更大力度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时报 记者李晓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