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各大新闻

发布时间:2016-12-23   来源:中国电池网

 经过2015年的产业爆发期,2016年新能源锂电行业进入产业发展调整期。我们盘点了过去一年以来,影响行业发展的十大国内新闻,透过行业内外主流媒体的报道,盘点过往,窥探明天。

这一年,在政策领域,严查骗补事件深刻影响着2016年汽车业的政策导向。受骗补事件的影响,《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一度暂停受理,新能源车补贴细则也迟迟未能落地。“骗补事件”发生后,工信部率先提高新能源汽车准入门槛,从源头打击骗补行为。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动力电池行业规范也迎“巨变”,工信部官网发布《汽车动力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17年)》征求意见稿,提出锂离子动力电池单体企业年产能力不低于80亿瓦时的要求。

这一年,在市场方面,今年延续了去年的投资热潮,A股118家公司扎堆电动车。据不完全统计,仅2016年上半年,就有54家动力电池上中下游上市公司发布了投资扩产计划,投资总额近1160亿。动力电池产业链的投资热潮,也带动了上游原材料价格的上涨,铜箔、电解溶剂、钴盐等锂电池原材料产品价格上涨幅度明显。与此同时,关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产能过剩的警报也不绝于耳。而12月7日发改委和商务部发文称,拟重点放开对汽车电子和新能源汽车电池生产制造领域准入限制,2017年锂电池行业市场或将面临“大洗牌”。

这一年,在技术领域,持续了两三年的三元材料和磷酸铁锂材料的技术路线之争,三元锂电池已快速显示了从蓝海到红海的强势增长风头。据统计,仅11月就有9家企业投资扩产动力电池项目,包括国轩高科、力信(江苏)、尤夫股份、骆驼股份等在内的多家企业的扩产对象都是三元锂电池。另外,在新技术方面,燃料电池也迎来利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重提燃料电池汽车,7款燃料电池车进入免税目录,同时福田欧辉、富瑞特装、青年集团等企业也陆续签订燃料电池车大单。与此同时,2016年也被看做是石墨烯产业化元年,各种下游应用和产业化成果层出不穷,国家也在不断推出各项扶持政策,加快石墨烯应用进程。

NO1:财政部调查新能源车骗补:90家车企 涉25个省市

新闻回放:在新能源车作为国家力推的新能源战略产业背景下,骗补调查成为2016年汽车业的大事件。财政部2月1日召开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资金专项检查布置视频会议,财政部监督检查局有关负责同志在会上指出,这次检查财政部将组织全国35个专员办检查北京、上海、江苏等25个省市,覆盖2013-2015年度获得中央财政补助资金支持的全部90家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延伸部分购买使用新能源汽车的企事业单位以及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此次检查不仅针对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对省、市、县三级提供的新能源补助资金也一并检查,发现问题一并处理、一并追究责任。

9月8日,财政部对外通报了今年初对90多家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的专项检查结果,共涉及2013年至2015年已获得和已申报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的新能源汽车40.1万辆,抽查13.3万辆已销售的新能源汽车运营状态。通报称,检查发现,一些企业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涉嫌骗取财政补贴,部分车辆未销售给消费者就提前申报补贴,不少车辆领取补贴后闲置,并对苏州吉姆西等5个典型案例予以公开曝光。

12月20日,工信部通过官网公布对新能源汽车“骗补”企业的处罚。其中,对苏州吉姆西给予“取消整车生产资质”的处罚,对以苏州金龙等涉及“有牌无车”的四家企业给予“责令停止生产销售问题车型、暂停新能源汽车推荐目录申报资质、责令进行为期6个月整改”等处罚措施。

持续超9个月的“骗补”调查,让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出现放缓迹象。据国家发改委统计,目前,有近四分之三通过审批的新能源车型并未投入生产。这被视作车企面对提高门槛后的新能源政策所作出的“主动放弃”。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浑水摸鱼”的新能源产品和企业生存空间开始变小,新能源市场“淘汰赛”开启。

NO2:动力电池行业规范迎“巨变” 产能要求最高飙升40倍

新闻回放:11月22日,工信部网站公布了《汽车动力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17年)》(以下简称《规范条件》)征求意见,时间期限为一个月。这是在2015年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发布了《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之后,国家主管部委第二次就动力电池规范发布相关法律文件。

工信部在《规范文件》中首先将“动力蓄电池”之称呼修改为“动力电池”。其次在产能上,新版规定,锂离子动力电池单体企业年产能力不低于80亿瓦时,金属氢化物镍动力电池单体企业年产能力不低于1亿瓦时,超级电容器单体企业年产能力不低于1千万瓦时。系统企业年产能力不低于80000套或40亿瓦时。生产多种类型的动力电池单体企业、系统企业,其年产能力需分别满足上述要求。

与老版本对比,新版对锂电池单体企业年产能的要求扩大了40倍,对金属氢化物镍动力电池单体企业年产能的要求扩大了10倍,对超级电容器单体企业的产能要求扩大了一倍,企业系统生产能力由原来的一万套扩大8倍。行业分析师分析称,目前能达标的仅比亚迪一家,CATL(宁德时代)年底扩产后刚刚够及格线。

另外,《规范条件》还要求在安全性上,企业应该近两年内没有出现生产经营和产品应用重大安全事故。在生产条件上,新增关于监控和一致性的两项要求。在技术能力方面,新增设备和能研发能力的两项要求。(经济观察报)

NO3:电动汽车资质闯关路:10张牌照是假 抬高准入是真

新闻回放:自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表态将有条件放开电动车生产资质“大门”,为汽车业引入新鲜血液后,各路资本、企业对进军电动车领域均跃跃欲试。传统车企、汽车零部件企业、汽车研发设计公司外,互联网企业掀起一股造车潮。

但是,根据以往国家汽车相关政策制定经验,对行业发展要求是“严进宽出”,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设定也不例外。今年8月12日,国家工信部公布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修订征求意见稿)》,大幅提高了新能源汽车的准入门槛,准入条件一共包含17项条款,从设计开发、生产能力、产品生产一致性能力、售后以及产品安全保障能力进行细化,其中有8项为“否决条款”,只要超过2项“否决条款”未达标,则该企业不符合“准入条件”。“否决条款”主要包括新能源汽车开发和制造技术、整车控制系统等。

11月21日,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电动车公司--江苏敏安电动汽车有限公司获得生产新能源汽车资质。这是继今年3月北汽新能源、5月长江EV,10月前途汽车、11月2日奇瑞新能源之后,发改委发放的第五张新能源汽车生产牌照。

目前,仅前途汽车可算作行业外的“鲶鱼”。而跨界造车潮中声势较大、媒体关注较多的乐视、蔚来、车和家等互联网企业似乎离“领证”还有些远。

NO4:上半年54家上市公司豪掷1160亿 A股118家公司扎堆电动车

新闻回放:经过2015年的投资热潮之后,2016年上下游公司依然在动力电池领域加大投资筹码,尤其是进行动力电池的扩产。2016年,比亚迪、中信国安盟固利、亿纬锂能等多家新能源企业均有扩产动作,以应对持续上涨的需求,动力电池的投资回报表现也较为亮眼。

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上半年,有54家动力电池上中下游上市公司发布了投资扩产计划,投资总额近1160亿。上半年,除了投资持续高热,锂电池产业并购也在加剧,15家上市公司砸入438亿;同时,新三板也热度不减,上半年锂电池产业23家公司成功挂牌。

10月28日,创业板公司坚瑞消防的股东大会对公司更名为坚瑞沃能投下赞成票,坚瑞沃能也成为A股118家新能源汽车板块的新成员。华创证券分析师张文博将这118家上市公司按产业链顺序细分为八个板块,涉及资源的有9家,电池材料的有21家,生产电池的有23家,设备有5家,生产电机的有11家,电控及电池管理系统(BMS)的有7家,生产整车的有16家,生产充电桩的有26家。

与此同时,从政府部门到研究机构,关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产能过剩的警报也不绝于耳,甚至有观点认为,2017年锂电池行业就将面临“大洗牌”。不过,至少在目前,动力电池市场仍存在“结构性供不应求”,那些龙头优势企业还是市场的“香饽饽”。其中,已进入《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企业目录、且有技术及规模优势、在三元动力电池领域提前布局的企业,最有可能从“大洗牌”中脱颖而出。在整体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宁德时代、国轩高科等龙头企业的动力电池产品则出现“结构性供不应求”。

NO5:锂电池原材料产品涨价明显铜箔单吨净利润上升至1.3万元/吨

新闻回放:动力电池产业链的投资热潮,带动了上游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近期,根据相关机构发布的信息,包括铜箔、电解溶剂、钴盐等锂电池原材料产品价格上涨幅度明显,其中,溶剂市场大幅调涨,DMC价格现报为8500元/吨左右,涨幅超过50%。

据调研,目前我国锂电铜箔的实际产能约为3.6万吨/年左右,通过技改在今年能够实现的产能上限约为4万吨/年,而市场对锂电铜箔的实际需求或将达到5万吨,预计未来市场对锂电铜箔的需求将保持超20%的年增长率,特别是在动力电池领域,锂电铜箔年需求增长率有望超过50%。

供不应求的局面也令锂电铜箔加工费不断上扬。研究报告显示,由于锂电铜箔需求存在刚性缺口,加工费不断提价,已由低点3万元/吨涨至目前4万元/吨。同时,锂电铜箔生产企业利润显着提高,根据业内人士测算,锂电铜箔单吨净利润从年初的0.5万元/吨已经上升至第三季度的1.3万元/吨。

由于锂电铜箔行业的平均扩产周期长达1.5年甚至2年以上,预计,2017-2018年锂电铜箔将继续维持供不应求的局面,直到2019年锂电铜箔完成新一轮的产能扩张,供需状况或从短缺转为过剩。

NO6:国家鼓励外商投资新能源汽车电池 行业酝酿洗牌

新闻回放:截至2016年12月,工信部共发布四批57家符合规范条件要求的企业目录,其中56家单体企业,1家系统企业。外资动力电池企业至今还未能进入电池企业目录。

有业内人士指出,从全球竞争格局来说,目前动力电池领域全球竞争主要集中在中、日、韩三个国家,而因日本技术路线演进过程中的种种原因,在此三巨头中已相对淡出,竞争最为激烈的主要是中国和韩国。

目前国内市场,涉及动力蓄电池配套生产企业有170多家,但实际上,可以进入到整车供应链的生产企业却仅有比亚迪、合肥国轩高科等不足10家,而三星SDI、LG化学就“拿下了”国内20余家车企。

12月7日,由发改委和商务部编制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修订稿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提到重点放开对汽车电子和新能源汽车电池生产制造领域准入限制。其中,在开放的“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制造”一项中,特别指出开放电池隔膜(厚度15—40微米,孔隙率40%—60%)、电池管理系统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机电耦合驱动系统等类别。业内猜测,国家鼓励外商投资,通过市场换技术,这样可以尽快弥补国内的技术短板。但是,假如外资电池企业进入工信部的电池企业目录,中小型国产电池企业肯定会面临不少的生存挑战。

经过2015年的产业爆发期,2016年新能源锂电行业进入产业发展调整期,2017年锂电池行业市场或将面临“大洗牌”。

NO7:政策密集出台暗藏伏笔 三元锂电池迎来产能爆发前夜

新闻回放:1月24日,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司长张相木表示,出于对动力电池安全问题的考虑,工信部将组织开展对三元锂电池的风险评估,在评估完成前,目前暂停三元锂电池客车列入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三元锂电池发展出现“急刹车”,引发了行业巨大的争议。

《汽车动力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17年)》征求意见稿发布几天后,工信部在关于进一步做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安全监管工作的宣贯会上提出,“2017年1月1日起,新申请《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的使用三元电池的客车,应同时提交第三方检测报告”。这被认为是恢复了三元锂电池客车申请新能源推荐目录的资格。

无论政策用意如何,三元锂电池已经快速显示了从蓝海到红海的强势增长风头。据统计,仅11月就有9家企业投资扩产动力电池项目,包括国轩高科、力信(江苏)、尤夫股份、骆驼股份等在内的多家企业的扩产对象都是三元锂电池。其中,今年6月刚成立的力信(江苏)起步年产就高达40亿瓦时。

NO8:7款燃料电池车入免税目录技术路线图重提燃料电池汽车

新闻回放:10月26日,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中提及,2020年、2025年和2030年,中国燃料电池汽车的规模将分别达到5000辆、5万辆以及百万辆,如何去支撑该目标实现成为新课题。

放眼全球,目前主要以日本、韩国、英国、美国以及北欧一些国家为代表,在氢燃料电池的研发上投入了资金,修建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如日本,不仅在氢能利用方面技术领先,而且计划构建一个以氢能为主要能源的清洁城市。同时,日本政府正加大消费者购买FCV的补贴力度,并表示到2025年,将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市场价格降至2万美元。英国方面计划至2030年,生产并销售160万辆氢燃料电池汽车。

在国内市场,除了技术路线图的顶层设计,氢燃料电池车正在迎来利好。今年8月27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中国的第一个“氢经济示范城市”项目在江苏如皋市正式启动。到10月29日,全国首条氢能源城市公交车示范线路开通,12辆氢能源公交车投入使用。

另外,前不久发布的《免征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第九批),最大的亮点是燃料电池车(含乘用车和客车、专用车)目录有7款,形成氢燃料电池新能源车的破冰启程。在公司方面,福田欧辉斩获100辆氢燃料电池电动车订单;富瑞特装拟在3年内完成13500辆燃料电池商用汽车的示范推广应用;青年集团与连云港海通公交签约1500台氢燃料电池车订单。

NO9:石墨烯尚处起步阶段 前景可观引大量资本进入

新闻回放:与明星材料石墨烯沾边的企业,近期股价大涨,甚至一度涨停。但自从2004年被发现以来,石墨烯至今并没有如科学界所预言“掀起一场席卷全球的颠覆性新技术、新产业革命”。

目前,国内能够制备出单层石墨烯的企业屈指可数,绝大多数是两层、三层甚至是多层石墨烯,从严格意义上讲,并不能称之为“石墨烯”。另外,下游应用市场以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小规模实验为主,市场需求不足,难以推进研发制备技术提高。目前,石墨烯下游需求端并没有打开,然而企业有向原材料生产扎堆的趋势,一方面可以加强原材料的量产,另一方面,又会造成供给远远大于需求。

近日,华为中央研究院瓦特实验室宣布在锂离子电池领域实现重大研究突破,推出业界首个高温长寿命石墨烯基锂离子电池。华为表示,这种新款锂离子电池主要用于高温极端环境,如世界各地高温区的蜂窝基站上。以后还有可能应用到电动汽车、无人机等主要依靠电池模组提供动力的设备上。

华安证券认为,今年可谓是石墨烯产业化元年,各种下游应用和产业化成果层出不穷,同时国家也不断推出各项扶持政策,加快石墨烯应用进程。石墨烯产业将在未来1-2年内迎来质变,在产业和资本端迎来双突破。

      关键词: 新能源车

稿件媒体合作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58689070

广告项目咨询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63415404

投诉监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58689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