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位于赤峰高新区元宝山产业园的远景零碳氢能产业园一期项目,已进入投产前的最后收尾阶段,全球规模最大的零碳氢能产业园即将面世。去年9月,这里还是一片荒芜,而如今极具现代化风格的高科技厂房已拔地而起。
项目以零碳产业园为载体,推动风电、光伏、储能与智能物联网系统发展,实现100%绿电制氢。“该项目旨在打造绿氢及应用一体化示范,带动生物合成、绿色冶金等新工业技术创新,将赤峰当地的绿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工业发展优势,助力当地加快建设绿色工业体系。”项目有关负责人介绍。
氢能是清洁、高效和安全的二次能源,是能源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交通运输、工业和建筑等领域深度脱碳的优先选择。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内蒙古能源资源富集,氢能来源广泛,应用场景丰富,制氢潜力巨大。
在绿电资源优势方面,内蒙古风能、太阳能资源富集,在严格红线管控前提下,除了已开发、拟开发之外,具备规模化开发的新能源资源还高达10亿千瓦,具备大规模新能源制氢的条件。在应用场景优势方面,全区煤制氢超过700万吨/年,用绿氢替代灰氢体量巨大,同时有超过100万辆的重型柴油机车、矿用重型卡车、矿山机械等可以逐步用氢燃料电池车替代。在政策优势方面,《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氢能发展规划》等一揽子政策出台,大力支持自发自用、离网消纳新能源,重点支持风光制氢一体化项目,为氢能产业创造了可持续、可预期的发展生态。
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氢能发展规划》,“十四五”时期,内蒙古将立足产业资源特点,依托氢能产业发展已有基础,重点打造“一区六基地一走廊”的氢能产业布局,确保氢能产业可持续发展。根据规划目标,到2025年,内蒙古要初步形成国内领先的氢能制取、储运和应用一体化发展的氢能产业生态集群,产业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
当下,内蒙古正锚定氢能千亿产值目标,全力推动绿氢“制储输用”全产业链发展,努力建设全国重要绿氢生产输出基地、氢能装备生产制造基地、燃料电池重卡示范基地、绿氢多元应用基地、氢能技术研发基地。
在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氢的制、储、运、加、用全链条布局,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在圣圆能源制氢加氢一体化项目加氢站,每隔15分钟就有一辆氢能重卡完成高纯度加氢。已建成投运的一期工程,生产的氢气纯度达到99.999%,每小时可产氢2000立方米,日加氢量1000公斤,可满足60辆氢能重卡的用氢需求。
按照《鄂尔多斯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鄂尔多斯氢能产业正按照“一城、一圈、一带”的目标发展。“一城”是指打造鄂尔多斯“北疆绿氢城”国家级氢能产业综合示范区,“一圈”是指以伊金霍洛旗为先行区、带动六旗两区共同建设氢能产业发展生态圈,“一带”是鄂尔多斯依托自身优势沿黄河一线走出去,实现呼乌鄂包区域合作,打造河套地区及黄河中上游氢能源合作带。
氢能产业是包头市重点发展的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包头市丰富的绿电资源、集聚的创新资源、广阔的应用场景以及稀土与氢能独一无二的产业耦合优势,正在为氢能产业发展提供坚实有力支撑。
不久前,内蒙古华电包头市达茂旗20万千瓦新能源制氢工程示范项目配套220千伏接网工程送电任务圆满完成,预示着该示范项目投产指日可待。
据悉,该项目是自治区首批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制绿氢示范项目之一,由风电、光伏、储能、制氢四部分组成,采用“绿电制绿氢、产业用绿氢”的模式,实现从发电、制氢、运氢、加氢的全产业链开发。项目建成后年发电量约5.52亿千瓦时,其中发电量80%用于制氢,20%并入电网,年制绿氢量达7800吨。
如今,包头市正努力构建规模更大、链条更长的氢能产业集群,在产业规划指引和系列政策支持下,一批氢能装备制造和风光制氢项目已经集群成势。
作为一座每年工业副产氢约80亿立方米的富氢城市,乌海市发展氢能产业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
近年来,乌海市大力发展制氢、储氢、用氢等氢能源产业,已初步形成覆盖全产业链的氢能发展模式。制氢方面,建成投产全国首座日产600公斤、年加注量可达108吨的民用液氢工厂;储氢方面,东源科技集团已自主开发加氢枪并完成加氢压缩机样机制造;加氢方面,建成投产自治区首座加氢站;用氢方面,氢燃料电池公交车、氢基熔融还原高纯生铁生产先行先试。
统筹谋划、整体布局氢能全产业链发展,既是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抓手,也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提供了有力支撑。
如今,在氢能产业这条新赛道上,内蒙古全力奔跑。目前,全区已批复实施风光制氢一体化项目31个,配套新能源规模1488万千瓦,绿氢规模60万吨。今年以来签约氢能装备制造项目13个,签约金额469.47亿元,氢能产业动能强劲。
来源:内蒙古日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