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高新科技产业,氢能的发展并不容易,然而回想两年前的一片空地,到如今的产业园北区全部投入使用,每天接待数拨儿乃至十多拨儿参访者,也心潮澎湃。”在大兴国际氢能产业示范区一站式接待中心,水木兴创(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产业服务总监谢韬向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讲述关于北京大兴氢能产业的发展。
从2020年8月项目启动到2021年底5.4万平方米项目交付,再到2022年近50家企业全部完成入驻,北方地区集中度很高的氢能产业聚集区在京南距离大兴国际机场20公里的区域,迅速“长”成。
同时,与之相配套的《大兴区氢能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也于2022年10月公布实施。按照规划,到2023年实现氢能领域部分技术创新突破,初步形成新技术和产品的先行先试样板间,关键产品进入降本区间;到2025年实现从关键基础材料到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替代,关键核心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综合成本显著降低。同时,这个规划为两个时间节点分别制定发展目标:到2023年,聚集氢能企业100家,产业规模累计达到100亿元,燃料电池汽车推广数量不低于1000辆;到2025年,聚集氢能企业200家,产业规模累计达到200亿元,燃料电池汽车推广数量不低于3000辆。
然而,当前制氢成本、储运效率、生产安全、核心技术、普及应用等一系列难题还正在解决。走过十多年商业化发展之路,并取得长足发展成效的氢能产业,在多种新型能源纷纷崛起的背景下,又走上一个新的十字路口。
借冬奥之风,北京“氢启”
2022年初,随着上千辆氢能源汽车在北京冬奥会上的亮相,北京将建成“区域协同、辐射发展、国际领先、世界一流”国际氢能城市的战略规划获得更多关注。
2022北京冬奥会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氢能产业的发展。从一开始,北京和张家口两地就为绿色奥运进行着准备工作。冬奥会期间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在张家口采访时就被告知,因为要接受低温和大动力爬坡的考验,氢能成为赛区绿色交通的首要选择。
2021年8月,财政部、工信部、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等五部委联合发布通知,将京津冀、上海、广东等3个城市群纳入首批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按照“成熟一个实施一个”的精神,同一年的12月河北、河南城市群入围。与一般示范不同,此次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产业链上优秀企业所在城市进行联合。京津冀示范城市群是由大兴区代表北京市作为牵头城市,联合海淀、昌平、经开、延庆、顺义、房山等六个区以及天津滨海新区,河北省保定市、唐山市,山东省滨州市、淄博市等共12个城市(区)组成的。
按照“以奖代补”的要求,对入围示范的城市群按照其目标完成情况给予奖励。奖励资金由地方和企业统筹用于燃料电池汽车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人才引进及团队建设以及新车型、新技术的示范应用等,不得用于支持燃料电池汽车整车生产投资项目和加氢基础设施建设。
2022年3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并对氢能产业进行了战略定位: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氢能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氢能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早于国家规划,2021年8月发布的《北京市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就提出,2023年前培育5至8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氢能产业链龙头企业,京津冀区域累计实现产业链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减少碳排放100万吨。2025年前,产业体系、配套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培育10至15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链龙头企业,建成3至4家国际一流的产业研发创新平台,京津冀区域累计实现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1000亿元以上,减少碳排放200万吨。
得益于国家的支持以及“未来”的定位,在冬奥东风下的北京氢能产业获得政策扶持,并实现快速发展。北京市经信局副局长彭雪海之前向媒体介绍,北京市在北部区域打造氢能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示范区,在南部区域打造氢能高端装备制造与应用示范区。同时表示,北京依托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昌平“能源谷”和房山中关村氢能产业园,已初步形成集聚发展的产业布局。
大兴氢能产业集群两年成型
从北京地铁4号线天宫院站向东3公里,就是大兴国际氢能产业示范区。园区公园纵贯南北,公园水系两侧是低层建筑。研发中心、展厅、氢能企业、生产工厂被餐吧、咖啡厅、便利店、健身房以及随处可见的休闲座椅穿插,宛如进入一个现代化低密度青年社区。
氢能示范A区。
谢韬表示,从2021年底开始交付企业装修,到2022年底,该示范区北园5.4万平方米的办公空间已全部投入使用,总部注册进来的企业已过百家。规划面积超30万平方米,一期投入4.7万平方米的南区也开工建设,有的企业在等南区项目交付。“现阶段每天过来参观洽谈的企业和各地政府机构工作人员络绎不绝。这里几乎成了一个氢能产业的宣传教育基地,很多人是参观之后才去系统了解这个产业、认真规划产业发展的。”谢韬说。
在展厅,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氢能的制、储、运、用都有展示,而且每个环节已培育出掌握核心技术的国内企业。展厅工作人员表示,氢能是一套系统产业,每个环节都会延伸出不同的细分领域,比如储存需要技术含量很高的罐,而罐的阀门、加注都会细分出不同公司在做。据了解,展示的国内企业相关产品中,多家已入驻大兴国际氢能产业示范区。此外,氢燃料电池已在无人机、电动自行车等领域使用。
据了解,水木兴创(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的运营公司,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联合多家投资者,与大兴区所属投资公司联合设立的专业园区运营平台。据不完全统计,亿华通、海珀尔、水木滨华、厚普股份、骥翀氢能、氢璞、国富氢能、科威尔、海德利森等氢能行业优质企业已经落户该示范区。被称为“氢能第一股”的亿华通是一家入驻大兴国际氢能产业示范区的龙头企业,已于2020年8月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并于今年1月12日在香港联交所正式上市。相关工作人员表示,2022年冬残奥会亿华通投放氢燃料电池汽车1200台,累计运行里程375余万公里,减碳2700吨。整个冬残奥会上,亿华通搭载车型占比64%,运营里程占比81%,减碳占比85%。
按照规划,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正在围绕氢的制、储、运、加,和燃料电池关键零部件产业链进行产业生态打造。目前,入驻企业多数已经在氢能产业中的不同赛道,奠定了一定的行业地位。
产业大发展亟须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
2022年3月31日,通过对于第一版本氢能支持政策的实施摸索,大兴区《大兴区促进氢能产业发展暂行办法(2022年修订版)》印发,根据产业发展适时优化政策,为企业在技术攻关、生产制造、平台搭建、应用推广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在房租减免、企业资金扶持、研发生产设备资金支持、关键零部件企业奖励、研发支持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同时,在企业融资、车辆采购、运营补贴方面也拿出了真金白银。同年10月出台的《大兴区氢能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在持续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加速产业链条全面集聚、全力打造氢能应用场景、协同构建氢能保障体系、推动数字化绿色化创新、积极汇聚人才智力资源等六方面进行了部署谋划。
一套组合拳打下来,氢能产业在大兴的发展得到保障。然而,大兴的优势如何向外释放,氢能产业何时才能独自面对市场?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前不久刊文表示,我国氢能产业发展存在产业发展路径有待明晰、产业链绿色升级尚存壁垒、多层次的金融支持体系尚未建立等问题。同时,指出解决办法:在政策端,完善政策体系,推动氢能产业绿色发展;在技术端,明确技术攻坚方向,打破技术壁垒;在产业端,全局规划配套产业,推动氢能系统化发展;在金融端,协调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支持,创新绿色金融产品。
谢韬表示,目前国内能源是多元化发展的道路,氢能作为一种能源载体或者工业原料在发展过程中结合应用场景,坚持宜氢则氢,宜电则电的原则;作为示范先行区,园区也承载着行业对于多维度先行先试的期盼。
《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指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氢国,年制氢产量约3300万吨,其中,达到工业氢气质量标准的约1200 万吨。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全球第一,在清洁低碳的氢能供给上具有巨大潜力。国内氢能产业呈现积极发展态势,已初步掌握氢能制备、储运、加氢、燃料电池和系统集成等主要技术和生产工艺,在部分区域实现燃料电池汽车小规模示范应用。全产业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300家,集中分布在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等区域。但总体看,我国氢能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相较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产业创新能力不强、技术装备水平不高,支撑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制度滞后,产业发展形态和发展路径尚需进一步探索等问题和挑战。同时,一些地方盲目跟风、同质化竞争、低水平建设的苗头有所显现。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亟须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进一步提升氢能产业创新能力,不断拓展市场应用新空间,引导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有业内专家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影响氢能产业发展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价格。氢燃料的价格受制于电,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目前价格还比较高,同时氢燃料的加注站点建设成本以及运输成本也比较高。因此,目前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的做法,既与地方的产业优势相结合,又考虑了区域发展现实,是一条通往未来的可行之路。只是这条路还要走一段时间,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活下去,穿越迷障,未来可期。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 白华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