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在无定河畔的民间手艺——品读李治山的《七十二匠》

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的李治山老师通过微信公众号“大山哥”,将新近出版的长篇小说《七十二匠》,每天推出“一匠”,经过两个多月的时间,全部推送完毕了。小说写得艰辛,通过网络连载倒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连载期间,这本书好评如潮。

我最早得到的《七十二匠》是李治山老师的签名书,那是一本刚刚印出来还散发着油墨香气的新书。因当时李治山老师第二天就要去美国,他在书的扉页上签好名后,就把书装在一个大信封内,托人交给我。我就是在工作之余,认真阅读了《七十二匠》这本书。

无定河位于陕西北部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交界处,历史悠久,文化深厚,上下游能工巧匠多。作者以宽宏的视野,融通的气度和独到的见解,写出了无定河畔那些能工巧匠的生存状态,以及那些传承下来的民间手艺的命运。

全书以《马匠》为开篇,从一千六百多年前的“马师”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修马蹄子钉马掌”的手艺,得出了“马的历史都是战争的历史,马匠的历史也是战争的历史”的结论,并设想,“如果人类历史中没有马和马匠,世界将会安静得多温和得多”,显然这只是他的美好愿望。《牙匠》写的并非牙医,而是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行走江湖,觅得生活的人群。但若犯了行规,隐瞒实情,欺买哄卖,他们也要受到惩罚。

工匠,说白了就是靠手艺吃饭的人,他们都是为了生存,不得不选择一样工种,这就体现出了无定河流域人们的善良与朴实的智慧。《盐匠》霍二为人诚实热情孝顺,虽为上门女婿,但勤劳本分,把一大家子人的日子打理得还算滋润;《干炉匠》中对干炉的制作过程描述得入木三分。就写作而言,这些篇什写得细腻、流畅,把每个工艺流程、逻辑关系等细节写得让读者一目了然。每一位匠人的故事,既是独立的,又有相互交织映衬,在叙述中补充完善相关情节和内容,通过《盐匠》带出了《火药匠》,通过《毡匠》带出了《毛毛匠》,通过《油匠》又带出《画匠》,真是一匠一故事,一匠一主题,匠匠有个性,全书堪称是一幅无定河流域的民俗图谱。其中,《轧花匠》《蜡烛匠》《驮匠》《瓷匠》《醋匠》等篇什,无不沁透着无定河流域匠人的爱恨情仇,读来令人回味。《砂匠》《骨器匠》《钟表匠》《修脚匠》等人物的传奇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悬念重生,引人入胜,别有一番情趣。《秤匠》《花匠》《锔匠》等篇章,渗透着匠人的魂,凝结着匠人的灵气与才华,读来发人深思,令人感动。

匠人所从事的工作,是一遍又一遍重复的工序,看上去枯燥无味,但匠人为完成每一个步骤,都需要绝对的专注与细致的手法,整个劳作完成后,其作品具有质朴的美感。匠人讲究的是手艺的传承,就像传统的年味一样,在社会转型的当下,先前很多民间手艺,都在逐渐变淡、消散。作者用温情和悲悯的笔触,细细勾勒了无定河畔这些形形色色的匠人生活片段,每一位匠人都代表了那个年代黄土高原或无定河流域人们的生活状态。他们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也是那个年代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

无定河畔的匠人,都是单兵游走不成体系,地位低下,但很多人的日常生活又都离不开他们。许多传统的工艺,多年来都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传承到现在的,许多又面临失传的危险,但有一线血脉在民间尚

存,并且在旅游热中逐渐得到复兴。作者很幽默地写道:“宁夏银川镇北堡影视城中那个擀毡的匠人,为了生存还在表演着那个即将失传的毡匠的手艺。”匠人的手艺,一代一代传下来,用口、用手,这里蕴含着温暖的人性和难以割舍的情感。就传统匠人而言,现在真是赶上了一个好时代。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的今天,无定河流域的“七十二匠”,无疑就是一张张被时光擦亮的明信片,被人们又一次品读,被赋予了新时代的内涵。

通读全书,能看出作者曾踏访过无定河流域多处文化故地,开展过多种多样的田野调查,从中搜集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实质上就是用脚步丈量着无定河流域的文化血脉,亲手触摸历史的体温,重现一个个工匠人物;也能感觉到作者笔法细腻,行文老道,用词贴切,风趣幽默,只有用悟性去读,用心去读,才能读出所以然。如《木匠》一文中木匠用的“平斤”,这个词很罕见,作者在文中叙述得清清楚楚,令人佩服;《骨器匠》中黄中医家秤中药的秤不叫秤,而叫“戥子”;《瓷匠》吕固用两只泥手把一个个瓶瓶罐罐“捋捏”出来的神态;又如《鞋匠》中无定河流域婆姨用“袼褙”纳成鞋底做成布鞋的艰辛;再如,《染匠》里曹六没事干在染坊外溜达,身上穿的、脚上蹬的、头上顶的、眼睛戴的、手里揣的、臂弯上挂的,一个活灵活现的“酸乡绅”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令人忍俊不禁。这些细节描写显示了作家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本书也是一部无定河流域民间故事的集成大作。

写作,承载着一名作家的使命。匠人都有自己的绝活,虽然都有各自的不为外人知道的苦楚和规矩。要把这些绝活写在纸上,呈现给读者,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作者那浓浓的乡愁。一种民间手工技艺的发展传承,少不了名匠,重要的是,还必须有一个真正热爱这些技艺绝活的记录者不辞辛劳的参与。李治山老师在繁杂的日常工作之余,潜心研究,查阅资料,琢磨每一个匠人的心性,文字写得幽默而又不失深沉凝重,颇有气势,值得称道。

就书而言,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朴素雅,除书名和作者的名字外,无任何装饰。如果书中对一些典型人物配上一些插图,画出对文字的理解与感受,文字与图画互动起来,雅俗共赏,将会是另一种赏心悦目的文化表达。如果要有一个前言和后记,更进一步说明写作的全部过程,相信《七十二匠》这部作品就更完美了。

主办单位: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  网站运营:北京中电创智科技有限公司    国网信通亿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销售热线:400-007-1585
项目合作:400-007-1585 投稿:63413737 传真:010-58689040 投稿邮箱:yaoguisheng@chinapower.com.cn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京ICP证140522号 京ICP备14013100号 京公安备11010602010147号

传承在无定河畔的民间手艺——品读李治山的《七十二匠》

作者:吕凯  发布时间:2018-12-14   来源:电力网

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的李治山老师通过微信公众号“大山哥”,将新近出版的长篇小说《七十二匠》,每天推出“一匠”,经过两个多月的时间,全部推送完毕了。小说写得艰辛,通过网络连载倒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连载期间,这本书好评如潮。

我最早得到的《七十二匠》是李治山老师的签名书,那是一本刚刚印出来还散发着油墨香气的新书。因当时李治山老师第二天就要去美国,他在书的扉页上签好名后,就把书装在一个大信封内,托人交给我。我就是在工作之余,认真阅读了《七十二匠》这本书。

无定河位于陕西北部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交界处,历史悠久,文化深厚,上下游能工巧匠多。作者以宽宏的视野,融通的气度和独到的见解,写出了无定河畔那些能工巧匠的生存状态,以及那些传承下来的民间手艺的命运。

全书以《马匠》为开篇,从一千六百多年前的“马师”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修马蹄子钉马掌”的手艺,得出了“马的历史都是战争的历史,马匠的历史也是战争的历史”的结论,并设想,“如果人类历史中没有马和马匠,世界将会安静得多温和得多”,显然这只是他的美好愿望。《牙匠》写的并非牙医,而是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行走江湖,觅得生活的人群。但若犯了行规,隐瞒实情,欺买哄卖,他们也要受到惩罚。

工匠,说白了就是靠手艺吃饭的人,他们都是为了生存,不得不选择一样工种,这就体现出了无定河流域人们的善良与朴实的智慧。《盐匠》霍二为人诚实热情孝顺,虽为上门女婿,但勤劳本分,把一大家子人的日子打理得还算滋润;《干炉匠》中对干炉的制作过程描述得入木三分。就写作而言,这些篇什写得细腻、流畅,把每个工艺流程、逻辑关系等细节写得让读者一目了然。每一位匠人的故事,既是独立的,又有相互交织映衬,在叙述中补充完善相关情节和内容,通过《盐匠》带出了《火药匠》,通过《毡匠》带出了《毛毛匠》,通过《油匠》又带出《画匠》,真是一匠一故事,一匠一主题,匠匠有个性,全书堪称是一幅无定河流域的民俗图谱。其中,《轧花匠》《蜡烛匠》《驮匠》《瓷匠》《醋匠》等篇什,无不沁透着无定河流域匠人的爱恨情仇,读来令人回味。《砂匠》《骨器匠》《钟表匠》《修脚匠》等人物的传奇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悬念重生,引人入胜,别有一番情趣。《秤匠》《花匠》《锔匠》等篇章,渗透着匠人的魂,凝结着匠人的灵气与才华,读来发人深思,令人感动。

匠人所从事的工作,是一遍又一遍重复的工序,看上去枯燥无味,但匠人为完成每一个步骤,都需要绝对的专注与细致的手法,整个劳作完成后,其作品具有质朴的美感。匠人讲究的是手艺的传承,就像传统的年味一样,在社会转型的当下,先前很多民间手艺,都在逐渐变淡、消散。作者用温情和悲悯的笔触,细细勾勒了无定河畔这些形形色色的匠人生活片段,每一位匠人都代表了那个年代黄土高原或无定河流域人们的生活状态。他们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也是那个年代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

无定河畔的匠人,都是单兵游走不成体系,地位低下,但很多人的日常生活又都离不开他们。许多传统的工艺,多年来都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传承到现在的,许多又面临失传的危险,但有一线血脉在民间尚

存,并且在旅游热中逐渐得到复兴。作者很幽默地写道:“宁夏银川镇北堡影视城中那个擀毡的匠人,为了生存还在表演着那个即将失传的毡匠的手艺。”匠人的手艺,一代一代传下来,用口、用手,这里蕴含着温暖的人性和难以割舍的情感。就传统匠人而言,现在真是赶上了一个好时代。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的今天,无定河流域的“七十二匠”,无疑就是一张张被时光擦亮的明信片,被人们又一次品读,被赋予了新时代的内涵。

通读全书,能看出作者曾踏访过无定河流域多处文化故地,开展过多种多样的田野调查,从中搜集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实质上就是用脚步丈量着无定河流域的文化血脉,亲手触摸历史的体温,重现一个个工匠人物;也能感觉到作者笔法细腻,行文老道,用词贴切,风趣幽默,只有用悟性去读,用心去读,才能读出所以然。如《木匠》一文中木匠用的“平斤”,这个词很罕见,作者在文中叙述得清清楚楚,令人佩服;《骨器匠》中黄中医家秤中药的秤不叫秤,而叫“戥子”;《瓷匠》吕固用两只泥手把一个个瓶瓶罐罐“捋捏”出来的神态;又如《鞋匠》中无定河流域婆姨用“袼褙”纳成鞋底做成布鞋的艰辛;再如,《染匠》里曹六没事干在染坊外溜达,身上穿的、脚上蹬的、头上顶的、眼睛戴的、手里揣的、臂弯上挂的,一个活灵活现的“酸乡绅”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令人忍俊不禁。这些细节描写显示了作家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本书也是一部无定河流域民间故事的集成大作。

写作,承载着一名作家的使命。匠人都有自己的绝活,虽然都有各自的不为外人知道的苦楚和规矩。要把这些绝活写在纸上,呈现给读者,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作者那浓浓的乡愁。一种民间手工技艺的发展传承,少不了名匠,重要的是,还必须有一个真正热爱这些技艺绝活的记录者不辞辛劳的参与。李治山老师在繁杂的日常工作之余,潜心研究,查阅资料,琢磨每一个匠人的心性,文字写得幽默而又不失深沉凝重,颇有气势,值得称道。

就书而言,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朴素雅,除书名和作者的名字外,无任何装饰。如果书中对一些典型人物配上一些插图,画出对文字的理解与感受,文字与图画互动起来,雅俗共赏,将会是另一种赏心悦目的文化表达。如果要有一个前言和后记,更进一步说明写作的全部过程,相信《七十二匠》这部作品就更完美了。

      关键词:电力, 国家电网,宁夏电力


稿件媒体合作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63413737

广告项目咨询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63415404

投诉监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58689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