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水谣(外二章)

发布时间:2016-08-24   来源:本站编辑

  山清清、水碧碧,花艳艳、风徐徐,从幽幽古道走来,我倚靠在古榕树蔸上,听潺潺溪乐,看翩翩蝶舞,前边的院落、后边的小桥,左边的门楼、右边的水车,都在我的搜寻中一览无余。山上葱翠的茶园,山下鲜嫩的菜地,与红香蕉边的竹海、树林相辅相成,与红甘蔗边的洞穴、小径相得益彰,飞来的鹭鸟栖留于屋顶、树巅、溪岸,尽收眼底的画面才是我现场真实感受的水墨。我一再放慢脚步,从思绪里挤出空间,一点点占用腾出的容量......
  这是一个迷人的山乡,环绕四周的群山如同蚕房,使得恬静的盆地像个椭圆的贝壳......那泉、那沟、那溪袅袅升腾的乳雾正是它吐出的银丝,牵到村庄的四面八方,轻盈地漂浮,慢慢地升腾,从山顶上缭绕,织入洁白的云海。荷叶上滚动的、旋动的、滴落的正是凌晨设置的露水,光滑、圆润、透明,像美玉、也像宝石,缓缓地下滑,缓缓地入泥。我兴奋、激动、欣喜,不再停息,只得起身,尾随朋友的后面,到岩板上留下轻快的脚步。
到了,我看见坐北朝南的简家怀远土楼,奇特的土木构造,外圆内圆,楼上楼下,光滑的墙体没一点剥蚀。占地1380平方米、高14.5米、直径38米,南北西东各有楼梯上下,总共四层,每层34间,层层楼道相通。没有窗子的土楼,不妨碍里面的采光,是冬暖夏凉的好居所。土楼墙顶有四个瞭望楼,往外面望去视野开阔,看得清清楚楚,好把获得的信息迅速传递给统管的家长,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为保护家人和财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土楼墙脚那一坨坨较大的鹅卵石,用石灰、沙子、桐油扮的三合泥沙浆黏缝,才承受住墙壁上百年的重压没有坍塌,高出地面三米多的基墙能经受住上百年风雨的冲刷没有垮塌,那是清宣统年间民间的能工巧匠集体智慧的结晶,能就地取材修筑起百年不倒的浩大工程。我上下了四次各个方向的楼梯,在每层楼道转了一圈,才询问到住户每户房间开间3.1米,进深3.5米,合理的布局让工匠们绞尽脑汁、煞费苦心,才是竣工后雄伟的杰作。
  怀远楼只安装一个大门,门楣上绘制了八卦,下面的“怀远楼”三字历历在目。大门两边装饰了像花草的“福禄寿喜”四字。土楼是南靖客家人的建筑风格,是战争年代的城堡、碉堡、工事,只要关了里外的大门,没有大炮轰炸,硬攻无法进入。储备了充足的粮食、蔬菜,外面被敌人包围了一月、几月、半年,里面的人平安无事,还不影响正常的生活。土楼主人苛刻的要求不是意想不到的事,工匠们经历多了,交付的土楼高耸到南靖乡下。
  工匠巧妙的技术在于他们能把土楼建成裙墙小、腰墙鼓、顶墙小,像圆柱却又腰阔,像圆锥却又裙缩,其实像纺棉纱的梭子、像家具上的饰柱、像廊道上的石柱,更像成熟的橄榄。这种从下到上由小放大、由大减小才历经岁月的微波、季节的风化,才是我有幸考问的不朽土楼。它的高大是一种巍峨,它的壮观是一种宏伟,其气势更能体现客家人的气魄、胆略,如果是容易倒塌的房屋,不会存世,不会是南靖乡下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土楼天井里面的“诗礼庭”有对联“诗书教子治谋远,礼让传家衍庆长。”对面便是“斯是室,”是简家子孙读书习文之地,尚存私塾文房书卷气息。也有对联“斯堂讵为游观计敦书开耳目,是室何嫌隘惟思尚得课儿孙。”斗拱上的饰物也像没打开的书,“月过花移影、弄声风来竹,”“琴书千古意,晓春花木心”都是教育他们的子孙莫把年少宝贵的时间白白浪费掉,要刻苦钻研,努力用功,只有聆听先生的教诲,学到了文化,才有用武之地。
  当年国民党何应钦将军带军队到此地修整,吃的、住的被客家人安排得非常周到。有了客家人的解囊相助,病了、伤了的士兵都得到及时的治疗。他从这些善良人的身上感到民风的淳朴,亲情的真挚,对他和士兵无微不至的关心,临走时题写了“助我义师”四字,后被客家人滏金,做成大匾,悬挂到土楼里大门后墙壁上。将军的心不是钢铸铁打,也有柔情的一面,那段日子是没人遗忘的故事,像典故被客家导游小姐讲解得声情并茂......
  当我来到和贵楼前,不同的是它是一座方形土楼,是福建所有土楼中最高的建筑,算得上土楼中的世界之最。始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高21.5米、五层每层28个房间,历经两百多年。让我为之震撼的是它竟然修在沼泽地上,当初选址时并没看到这是一块沉陷地,楼修到一层慢慢沉降,陷入深深的泥沼里,主人没有放弃,买来上千根松木密密麻麻打进了沼坑中,投入大量的鹅卵石,花几年时间夯基、筑墙,终于修了一栋五层方楼。
  导游小姐见我们似信非信、疑问重重,带我们来到天井边,我下到井地上,将上身的力气下载到脚上,使劲地跳、垛、压,井地上的岩板动了起来,确实像站到柔软的泥浆上,岩缝也冒出了泥糊。再拿根铁丝到井地上用力往下插,能一鼓作气插进五米深,拔出来上面粘满了黑乎乎的淤泥。雍正年间的客家人用松木抗沉、堵陷、减滑,是比较先进的建筑技术、手段、方法,危险的地方稳定了、牢固了、坚实了,照样能让高大的方楼安然无恙。
   土楼天井中私塾的两边各置一井,两口井里的水位比土楼内的地面还高,右边井里的水污秽浑浊、黄中带黑,显得昏暗、肮脏。左边井里的水清澈、透明,几条红鱼在水草中游动。问其为何喂鱼?土楼主人说防止坏人溜进楼里投毒,鱼死了,水就不能饮用了。这种报警机智能被土楼主人的祖先用于防范,我想客家人在清朝年代就有不同凡响的智谋,从盘根错节中看出他们粗中有细,都是为了一个家族的繁衍生息,才能享受多子多福的福气。
  圆形、方形土楼都是在古代一般木板瓦房的基础上探索出的建筑流派,工匠们用榫卯结构让原本一层沾地挨天的房子向高空立体。柱头上有柱头、板壁上有板壁、房间上有房间,被一层层楼板间隔成楼层,正好让各个方位的楼梯起到上下进出的作用。外围土墙的包抄封闭了里面的木板楼房,是木匠和瓦匠两种不同的工匠,结合完成的工程。只要一扇大门,住在里面的客家人安居乐业,战时能抵御敌人,散去了硝烟,能男耕女织......
  每个土楼住的都是一个家族,是同一个祖先繁衍下来的几十个家庭,从古到今的和睦相处,形成了土楼人家一成不变的家风、传统,还孕育风俗习惯、饮食文化,丰富了南靖县长教山区官洋土楼的风土人情。我站在方楼五楼凭栏远眺,从屋顶上看到远处的山、看到天上的云,没感到压抑、烦燥,尽管有游客上下、穿梭,都没影响我此刻的心情。我觉得楼外无窗的土楼里一点也不封闭,阳光晒得进来,柔风吹得进来,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
  土楼是官洋的名片,是长教的地标,一栋栋耸立到南靖乡下,与古道、古榕、古镇构成的才是一幅生动的油画,既代表漳州,也代表福建,每天都吸引成群结队的游客前来探访、品读、欣赏......只要走进官洋,愿意行走、住宿、吃喝,不仅拍到相机、手机里,还装到脑海、记忆里,带走的是影像、照片,留下的是惊叹、赞美,记住了再不会忘记,回去后与家人、亲戚、朋友分享。我很想延长日程,继续到官洋穿梭,再次走进迷人的土楼......
我记住的是一棵又一棵古老的榕树,它们像上了年纪的耄耋老人,长长的“胡须”从枝丫上垂吊下来,悠悠地挨到泥土,再长成粗壮的柱根。榕树是一棵成林的树,会由一棵生长多棵,那就是一片苍翠的榕林。榕树是一种长寿的树,几百年不倒,几百年不死,是它发达的根系才枝繁叶茂。官洋人敬奉榕树,到了传统节日,男男女女供奉它、叩拜它,给它燃香、点烛,还把带来的红布系到榕树蔸上,像飘来红彤彤的霞渲染了天、渲染了地。
我记住一栋倒塌多年的土楼,残亘断墙里有树棒、树棍、树枝,像现在倒板浇混凝土里面的钢筋起到加固、承重、受压的作用。伤痕累累的它毁于战争的炮火,垮塌、燃烧,遗留成现在的废墟......让游客在导游小姐的讲解下了解那段悲惨岁月,在遗址上浏览,着实让人难过、心酸、苦楚,正因为有了抗日、解放、剿匪,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面对历史不能回避,要深深铭记,才有决心不甘落后,只有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了,就是报效国家。
  群山中、榕树下,云到天上飘,水到古镇流,流出了丝、流出了纱、流出了绸,那是洁白的乳雾下边牵住了水、上边抓住了云......一部《云水谣》的电影,官洋才更名为抒情的、缠绵的、诗意的云水谣。上车了、远去了,离开云水谣,还从车窗看到客家导游小姐站到古榕下挥动右手,我觉得她像红布边的仙女,与土楼、与溪水、与古道迅速地消失到乡间公路的尽头,像镜头里渐渐远去的画面,慢慢地定格到云水谣的古镇里。下次我们再见!
     红香蕉
  坐到车上,往窗外望去,我看到连绵起伏的山上、广袤无边的田野种的都是香蕉,比家乡种的苞谷、稻谷、烤烟还要多。它们就是漳州农民的庄稼,一层层向山上升高,一片片往平地铺开,房屋的周边、树林的旁边、河道的上边都是一望无际的香蕉,像长的树子已经成林,覆盖得漫山遍野。漳州农民种的香蕉株干小、矮,叶片短、窄,是从马来西亚引进的新品种——红香蕉。我看到一路上的香蕉林,有的已经挂果、套上了袋子,有的正在开花、接受昆虫授粉,有的还是幼苗,仍在旺盛生长,直距、行距间隔得恰到好处,整齐得像一条线。每株香蕉都被农民支撑了竹棍,防止它们在风中折断、倒地,影响生长和产量......
  红香蕉没得我到电视里看到的香蕉高大,算得上一种袖珍香蕉。缘于它是帝王蕉的一种,有着好看的红色外皮,抗寒力好,能获得好的收益,才深得漳州人的推崇,大面积种植到山头、平地。对我这个从没到过漳州的人,没亲眼见过香蕉的植株、叶片,尽管吃过香蕉,还是以葫芦画瓢根据它的形状、把它和家乡的芭蕉比对,芭蕉很少开花,结的果实不同于香蕉,类似于心脏,被我们喊作“牛心子,”不能当水果生食,经过处理后和猪脚炖熟了吃,当成补药滋养身体。听说贵州和云南的一些山区有种芭蕉结的果实和香蕉一模一样,味道香甜,当地人卖的是芭蕉,进货商当的香蕉售,我可能也吃过这种张冠李戴的“香蕉。”
  香蕉是种容易品尝的水果,剥去外皮那股香味随之弥漫,咬一口咀嚼那股甜味随之荡漾,柔柔软软、细细嫩嫩,吃得非常舒服。漳州的红香蕉也具备这些条件构成的要素,看到它粉红的色彩就吸引我的眼球,非得走到零卖的地摊先买一斤尝尝,尽管它的外皮很厚,闻到了香气,再咬一口,比吃过的黄皮香蕉甜了许多。家乡的水果行、超市里还没得红香蕉出售,便利的交通不会是受到路途遥远的限制,是它的畅销,受到沿海人的青睐,只要成熟了,就被当地的水果商运输到福州、上海、杭州、广州、南昌、南京、合肥、南宁,收获的产量一时还无法运往别的城市,看到漳州遍地的红香蕉林,能在我的家乡买到它为时不远了。
  到漳州看到、吃到红香蕉,确实是件让我感到高兴地的事情。红香蕉挂果阶段,开始是紫红色,而后略微发黑,熟透后才是红色,这种生长过程,好像分了几个步骤,每个步骤都有它的孕育期,孕育它的红、孕育它的香、孕育它的甜,把最好的滋味呈现出来,既让种植它的农民获得好的效益,又让购买它的消费者得到甜蜜的享受,这就是红香蕉带给大家的运气、福气。适宜种植红香蕉的省份还有广东、广西、浙江,亚热带海洋性气候的土壤里有红香蕉生长需要的所有养分,也少不了农民育苗、栽培、除草、施肥、治虫精细化的田间管理,才采摘到硕果累累的红香蕉,从田间到消费者的手上,红香蕉带来的都是喜庆。
  果皮红色的水果其实很多,经常吃惯了黄香蕉,头一次看到红香蕉惊喜,吃到红香蕉高兴。我没想到香蕉里还有红香蕉,这是我漳州之行的特别收获。在车上看到像镜头一闪而过的红香蕉林,我佩服漳州人把能利用的土地都利用起来,路边、屋边、塘边、河边、林边没有一块闲置的土长满杂草,都种了红香蕉。红香蕉是漳州人的特种种植,也是他们的优势产业,村子里一栋栋漂亮得像别墅的农房,农房边停泊的一辆辆各种款式的小车,能想像出他们靠种植红香蕉赚得了大把的票子,过上了幸福的日子......山区人靠山吃山,海边人靠海吃海,漳州人靠蕉吃蕉,每种产业都有广阔的前景,漳州人会把红香蕉一直种下去。
  家乡山多地少,适合各种的树木生长,这些树木除了茶叶林、山茶林、桐子林......其它的树木和竹子成了混交林,再没单独在一座山上成林。就是种也把杉树、枞树、松树、椿树、樟树、泡桐、猴栗、楠树、青、狮栗、水红穿插种到一起,尽管有少量的柚子林、柑子林、桔子林、橘红林、梨子林、桃子林、板栗林,其它的林檎、李子、核桃等等也种在一起。气候、环境、土壤的不同,混交林才是群山真正的森林,野生的树木、人工栽种的树木与刺、与藤、与草生长在一起,才构成家乡的青山绿水。家乡的绿色经济缘自这些树木,农民脱贫致富的产业也离不开这些树木,种树就是存钱、投资,群山才是放心的银行卡。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漳州人种蕉得蕉。有了硕果累累的红香蕉,那是漳州人的钱,能盖漂亮的楼房,能买电器、家具、沙发,能买油、盐、柴、米、酱、醋、茶,能买车,能让儿女接受良好的教育,能让父母安度晚年,能乐善好施......像农民种田、像牧民放牧、像渔民打渔,种红香蕉的漳州人才是真正的蕉农,只要把他们的红香蕉种好,才不会焦急、烦恼、忧心,在家能静得下心,在外能玩得舒心,就是亲朋好友遇到难处,帮助起来游刃有余。红香蕉实际上就是漳州人的稻谷、小麦、苞谷、高粱、小米、洋芋、红苕、豆子、蔬菜,不用到外地起早贪黑地打工,到家里坚守了田土,既是踏实的劳动,也是盈利的产业。
任何一个外地人都像我一样,坐到旅游车上,穿行到漳州乡间,看到了广袤无边的红香蕉林,都会感到震撼。觉得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被漳州农民管理得头头是道,他们肯定花了不少的心血、流了不少的汗水,付了不少的精力,才让一座座山岭、一块块平地长成了规模空前的红香蕉林。他们像种树、养花一样经管着红香蕉,那就是他们的树、花,遍布到山头、密布到平地,山郁郁葱葱了、水碧波荡漾了、屋美轮美奂了......住到红香蕉林里的漳州农民就是住在绿树花海中,他们从事的是鲜艳、芳香、甜蜜的职业,能让素不相识的消费者,在品尝红香蕉时,感到香、甜、爽,滋了胃、养了肺,伸出拇指、赞不绝口。
  我觉得漳州农民都是画家,画的是色彩鲜艳的水彩画;我觉得漳州农民都是诗人,写的是美丽乡村的抒情诗;我觉得漳州农民都是演员,演的是幸福生活的连续剧......难怪玩得好的朋友说到外面多走走,看的、听的、得到的确实有与家乡不同的感受,换位思考,不再局限于狭小的空间,视野开阔、捕捉了新鲜事,心情自然愉悦、愉快、惬意,才能在思想上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行万里路总会改变固有的观念,见识的多了,才会在心灵上怡然自得。这次漳州之行,就能从红香蕉上得到太多的启示,农民在传统种植上转变了思路,才是下狠心挖走穷根的决策。我也要调整好自己的生活节奏,只有好的饮食习惯才能身体健康。
  茉莉花
  我在漳州的旅途中,看到红香蕉林中不断出现的小片茉莉花地,它们都被搭建的架子固定了,每条枝丫上都有小小的白点,那是还没盛开的茉莉花花蕾。于是我联想到超市里一斗斗、一包包、一盒盒销售的散装、简易包装、精制包装的干茉莉花,销售的花茶中也有茉莉花茶。以前我到花钵里种过茉莉花,摆到凉台上,小小的茉莉花朵有浓浓的香气,从门窗飘入客厅、寝室,屋里始终清香缭绕。茉莉花期很长,从春天开到秋天,只要施肥、泼水、治虫得当,屋里总是弥漫茉莉花香。2008年早春的冰雪、冻雨,没及时插进室内,我养的很多珍贵的花没躲过极端天气的冷冻,统统被凌死了,至今那些花钵还空摆到凉台上。
  漳州农民的茉莉花没得红香蕉种得多,每块土的面积虽不足一亩,少的也有三四分地,多的那就七八分地了。尽管茉莉花地被红香蕉林每隔一段距离间隔成一小块,把这些小块地的茉莉花叠加到一起,那就不小了,也能让我感到震惊。我猜测他们种茉莉花是为了采摘花蕾,采摘花蕾是为了送到茉莉花加工厂,加工花蕾是为了把茉莉花烘干,再进行机选、分类、包装,按照不同的等级销售给经销商,装进货车经乡道、县道、省道、国道,再经高速公路或者火车运到全国各地,经过快速的运输,茉莉花到达每个地方的超市,最终走进千家万户,让大家都品尝到茉莉花的滋味,喝到它泡的沁人心脾的茶水香,连肺腑都得到滋润。
  茉莉花是漳州农民的第二大种植,每个小块的范围可能归属每户农户,村里的加工厂统管了烘制、售卖,农民们只管种植、管理、采摘,一张张票子就到手了。茉莉花是种不好管理的花,水多了容易烂根,水少了容易枯叶,不控制好水对它的生长都不利,直接影响开花的连续性。茉莉花的株干、叶子也喜欢起白斑、生蜢子、长青虫,药轻了不管用,药重了会死叶......我有过那些经历,开始种了几次都没种活,后来咨询养花的师傅,才学得一点经验,才把茉莉花种好,种好了也就学会了扦插,才慢慢地多有了几钵茉莉花。那都是对过去种花的回忆,如果2008年的冬天不那么极寒,我的屋里至今还飘荡着茉莉花的花香。
  漳州农民可能得到农业科技人员的培训,掌握了种植茉莉花的技术,才把茉莉花种得得心应手,这些从茉莉花的植株上、叶片上、花蕾上找到了答案。或者是他们一直种植了茉莉花,是他们种植了几代人的传统作物,在管理上有一套特殊的手段,年年都能获得好的效益。只要留意的看去,茉莉花没种到山上,没种到水边,种到平的高的土块,像一厢厢隆起的垛土,能很好的接收雨水,也能顺利地排出多余的雨水,对它的生长才没丝毫影响,这就是他们的诀窍。了解了它的生长特性,漳州乡间才有种到红香蕉林中的茉莉花。坐在旅游车上,车窗没有打开,也就没闻到香味,可能漳州乡间的七月早就蜜饯到茉莉花的芳香中。
  我知道江苏、浙江、福建一带是茉莉花的原产地,才有了那首好听的与爱情有关的茉莉花歌,唱了几十年经久不衰,仍然还是今天的流行歌曲,还成了许多外国著名歌唱家的保留曲目。其实茉莉花是种很一般的花树,它能一株成树,它能多株成景,浅黄的树干、墨绿的叶片,是它洁白的花瓣、是它蛋黄的花蕊,迷恋我们的眼,迷恋了我们的心,把它与心中痴迷的女人联想到一起,陷入深深的情感中,于是用茉莉花来比喻、形容和赞美。茉莉花美的是花瓣、香的是花蕊,二者的相辅相成,才让人记住了它。正因为它具备漫长的花期,从春天欣赏到夏天,从夏天欣赏到秋天,长久的陪伴,不得不让人对它的魅力生出情意。
  我不会把它和牡丹比、和梅花比,我觉得它淡雅似菊、清幽胜兰,单纯淳朴,芬芳端庄,连安静下来的我也平心静气,在它的香气中感到春末、夏天、初秋的屋里是它的成分渲染了空气,持久的香味从清晨一直蔓延到深夜。尽管一些花朵谢了,还有花朵绽放,陆陆续续的串连,起到了承前启后,也就愿意走到前后凉台耐心细致的品它、观它、赏它......有茉莉花的那段时间真好,可以和家人品评它,可以和同学讨论它,可以和朋友评议它,这个话题成了那时较为流行的花卉,像在论证一个主题,好从众多人的口中得到启示,于是向亲朋好友交换、赠送最多的还是茉莉花,扦插的新株也就在那些好看的花钵把香气带给大家。
  在漳州的行程中,很想回家之后购买几株茉莉重植于花钵,让空荡的凉台不再无花,即便还要上班,也有闲暇管理,占不了太多时间。种花是给自己的居室添美,还能以花不忘老朋友、结识新朋友,像一座桥梁搭在花友之间......在我的估计中,漳州可能还有我不知道的用茉莉花做的菜肴、做的点心、做的甜食,像茉莉花茶一样也有心旷神怡的滋味。每个地方都有丰富的美食食谱,尤其是乡间的农家更为地道。只有到漳州的乡下深入到农家中,定能发现许多与茉莉花息息相关的味道,如果享受了那种口味,回家后种好了茉莉花,再一脚一手烹调出来,得到了家人的认同,再炫耀给亲朋好友,不要多久就会流传出去。
  家乡的气候只要冬天遇到了极端天气,提前把茉莉花钵搬进屋里,罩上塑料口袋,定期浇点水,隔绝了寒潮,茉莉能安全过冬,到了春天精细的管理,会慢慢见花,再延长到初秋,屋里始终接得上花香。我相信漳州的农民会在秋末用透明的塑料布给茉莉搭一个暖棚,没得寒风和冬雨的侵袭,会照样在暖棚里花枝招展,仍然把一个个花蕾摘了,收入也就翻倍。农民都很勤劳,利用有限的土地创造无限的产值,尽管和泥土打了一辈子的交道,新的耕种模式,才是增收的渠道。在我的印象里,漳州农民不仅是蕉农,实际上也是花农,他们种的不再上传统意义上的庄稼,改变使得他们像城里的工人,那些作物就是他们的产业。
  丘陵地带的漳州被红香蕉和茉莉花打扮得非常清爽,是层层叠叠的美,是一马平川的美,美得具体、美得实在,我的到来真的是不虚此行。还在漳州的旅途中,我的眼睛聚集,我的眸子成像,像数码拍下了太多的镜头,会一直是我回忆中的画面,会经常告别我的亲朋好友 ,把漳州的美丽描述得真真实实。那种再现会诱惑他们的动因,也会在适当的时候,到福建游,到漳州游,也像我一样对红香蕉痴迷,对茉莉花痴迷,甚至比我还有收获,他们干垂住进农家、行走田野,参加漳州乡间的采摘节,到田间地头品红香蕉、摘茉莉花,我相信他们比我干得出来,这样的活动肯定让他们感动、满足,这才真真正正接了漳州的地气。(湖北省来凤县供电公司 张崇文)

      关键词: 云,水,谣,外,二章

稿件媒体合作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58689070

广告项目咨询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63415404

投诉监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58689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