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电 > 综合新闻

走“天路”的人

中国电力网发布时间:2022-10-14 16:17:54  作者:李娜

  阿拉善地处大漠深处、祖国边陲。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密布27万平方公里热土。现代坚强电网星罗棋布、纵横交错,6547公里输电线路蜿蜒起伏、绵延不断,从城市街区到牧野山村,从高原牧场到大漠戈壁,从主网配网建设到勘测一线,到处都留下了电网勘测人的脚步。

  2022年5月18日,我和同事王上伟一行两人,跟随阿拉善供电公司金圳电力设计公司勘测事业部的3位年轻人,深入乌兰布和沙漠腹地新建新能源110千伏输电线路勘测现场,感受他们的工作实况。

  迎着朝霞出发

  早晨6点30分,半小时内洗漱穿戴整理完毕,同他们碰头吃早饭,一碗热气腾腾的拉面是今天的大餐。参加工作的有3人,他们是郝日瓦、赵子萱和满都杰。三人中年龄最大的郝日瓦35岁,最小的满都杰25岁,他们即将在乌兰布和沙漠腹地的无人区里,用双脚趟出一条“天路”。

  3人将前一天准备好的自热米饭、火腿、榨菜、白皮饼和开水装进后备箱,这是他们两天的口粮。7点整,我们准时从巴彦木仁苏木出发,前往80公里外的工作现场。两辆勘测用越野车和一辆采访车驶出镇区进入搓板路,10分钟后进入没有信号、电力和水源的生命禁区。

  沙漠中没有道路,大大小小的沙丘交错起伏,最高的沙丘顶峰可达百余米,我们坐在车里,系好安全带、紧握车把手,但瞬间的失重感和过于曲折的道路还是让我们像铜豌豆一样在闷热的空间里上下跳动。

  “姐,你知道为什么我们加上司机师傅只有4个人,却要派两辆车吗?”途中,满都杰抛出了他的第一个问题。

  “是为了拉仪器吗?”我看了看后备箱里满满当当的各式高科技测绘仪器,回答了他的问题。

  “不是。你看这沙漠里的路多难走,没点驾驶技术根本玩不转,稍有不慎车轮就会陷在沙子里,严重的时候车胎都会被扎破。这个时候就需要另一辆车来帮忙,用牵引绳把被困车辆拉出来,然后继续走。”他一边顺着沙丘弧度打方向,一边向我解释。

  我恍然大悟。“是为了互救!”车窗外,乌兰布和沙漠中骆驼刺、芨芨草和马兰花稀疏地倔强生长,它们是这沙漠中为数不多的生命痕迹。

  在无人区设计“天路”

  8点30分,我们抵达拟选线路的起点附近,这条电压等级为110千伏的高压输电线路将从这里出发,向西北方向延伸86公里,接入用户侧升压站。建成后可进一步满足乌斯太周边供电负荷增长需要,提高巴音敖包地区供电可靠性。全线地形以沙漠、戈壁、山地为主,相对高差300米至500米,山势坡度普遍大于45度,平地只占到整体勘测线路地形的5%,复杂的地形考验着设计者的智慧。

  3人把车停在安全地带,把工作所需的仪器搬下来放在合适的位置,然后在旁边插上党员先锋队的旗子。“旗子放在这里相当于一个坐标,也是一种信念,人走到哪里旗子就插到哪里。”郝日瓦摘掉纱巾,露出晒得黢黑的面庞,一口白牙格外醒目。

  从架设基站开始,他们启动了一天的线路勘测工作。“RTK是一种定位精度高、数据安全可靠的仪器,能有效解决地形高差大带来的基站选位困难、信号稳定性差的问题,精度可以达到厘米级。”不善言辞但专业水平过硬的赵子萱告诉我。一同亮相的还有专用GPRS基站、全站仪、无人机等一系列先进设备,它们的应用将实现线路路径的最优选择。

  “设计人走过的路线就是后续线路建设时的施工便道,也是输电人巡视的最佳路径,所以我们要从项目的全寿命周期出发,考察线路路径和塔基组立的地形地质,还要综合考虑交通条件、塔材选用、后期运维的便利性,对多种设计方案进行比较,选择最经济实用的路径方案。”郝日瓦解释道。

  仪器架设好以后,赵子萱拿出笔记本电脑和事先通过卫星图选择的点坐标,规划出整个线路的转角,他在电脑上圈圈画画,很快选出18个转角。保障线路的安全稳定运行是每个线路设计人员对自己的基本要求。把线路工作干得干脆利落又“漂亮”,是赵子萱参加工作5年来努力达成的小目标。

  确定转角后,郝日瓦开始用RTK仪器勘测:“打辅助点是为了确定线路走廊的地形地貌,进而确定塔基的必要参数。我每20米要测一个辅助点,86公里线路大概要测6300个地形点,测一个点就得弯一次腰,所以我们的工作好费腰。”我凑上前去看,只见屏幕上显示着经度、纬度、高差三个坐标数据,他在那里定下一个桩位:“这就是第2基铁塔的具体位置了,每次定位的误差都要控制在2厘米内。设计可以决定线路未来50年的安全运行状况,这是我们的承诺。”

  郝日瓦扛起仪器大步流星向前走,而我还在将脚从不断下陷的沙子中艰难地拔出来。平地日测可达15公里,但在沙漠里一天最多也只能走5公里,沙漠、烈日、沙尘暴,任何因素都是消耗体力的“杀手锏”。“刚刚说每20米测一个辅助点是指在平地上,如果遇到沙丘那就是另一回事了,有时为了测一个点,我们可能需要花半个小时才能爬到山顶。”

  赵子萱回忆,在勘测珠拉金矿35千伏线路时,线路经过的地区多为山地,小山看着不高,爬起来却十分费力。山上遍布锋利的砾石,脚下一滑就会割破衣服、裤子。“有一次我不小心摔倒了,手掌和大腿立马就出血了。”赵子萱伸出手,把自己手掌心的一道疤痕指给我看。在野外勘测,除了仪器和食物外,他们还要常备药品箱,防中暑、防蚊虫、防擦伤,时间长了,他们也学会了未雨绸缪:出发前备好藿香正气水,喷好防蚊液,兜里装好创可贴。

  “沙漠中的地质多样复杂,有干砂、流砂、岩石、松砂石等,我们要根据不同的地质选定最合适的基础形式。”选定后桩位后就要对附近土质取样,满都杰扛着40公斤的冲击钻开始取土,取出的图样将送往实验室,通过化验判断土壤腐蚀性和承载力,最终确定基础的防腐等级和形式。“勘测一条线路要收集近万条数据,这样才能全面分析掌握线路设计的合理性、安全性,把成本降到最低。”郝日瓦说。

  沙漠里的午饭和午休

  不知不觉间,时间临近中午,高强度的工作使3人饥肠辘辘。保温壶里的开水不够3个人泡两顿泡面,于是他们准备了自热米饭,简单加热后就着矿泉水吃了起来,在沙漠里吃一顿热乎饭成了奢望,即使是速食品,也能让他们狼吞虎咽、欢声笑语。

  正午沙漠里一丝风也没有,汗水顺着帽檐滴进衣领里,不多时蓝色工装上沁出了白色汗渍。四周无遮无挡,他们就躺在越野车的阴影里小憩一会儿。“太累了,能休息一会儿算一会儿,小睡也能解乏。”郝日瓦摸摸被晒得通红的脸,闭上眼睛养神。

  简单地休息过后,他们再次投入工作。

  说起勘测工作的不易,郝日瓦叹了口气:“要不是你们来,我们在荒野里的工作状态,可能一辈子都不会被外界知道。再说,谁会到这样的地方来呢?”说罢,他站在沙丘上指着另一个沙丘叫我看。“那是我们的下一个桩位。”看似近在咫尺,可我们接连绕过三座大沙丘才到达。年龄最小的满都杰体力最好,他在前边拿着仪器打头阵,不断鼓励伙伴们继续向前走:“走!加油!”我仰头去看,只见这个95后的眼睛被汗水蛰得睁不开,背影里却透出坚毅。

  下午5点,沙漠里刮起了风,沙子打在脸上生疼,又被汗水打湿粘在脸上,手一摸就扑簌簌掉沙粒。“姐,你看我像不像一块酥皮饼,每走一步都在掉渣。”满都杰打趣道。我徒手走在沙漠里,依然累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对电力线路设计人来说,日均10小时野外跋涉是家常便饭,在车辆无法通行的荒郊野岭,所有设备和必要食物只能靠人力肩扛手提,每个人的负重都几乎到了极限。这种情况下,要不是得补充体能,大家连食物和水也不愿意多带。即便如此,赵子萱手中党员先锋队的旗子也始终没有放下。沙漠中,有红旗飘扬的地方就是有光明的地方。

  “姐,你知道吗,我毕业设计做的就是线路勘测。”相互熟稔后,赵子萱打开了话匣子。

  “哦?那你觉得理论和实际相同吗?”

  “完全不一样。说实话当时对这份工作一点概念都没有,直到从东北吉林来到阿拉善,才知道戈壁、沙漠是怎么回事,才知道沙尘暴、山风的威力和可怕之处。”参加工作五年的他已经参与了80多条输电线路的勘测设计工作,从10公里穿沙路到50公里戈壁滩,再到现在的100公里无人区,他已经积攒了丰富的实战经验。“觉得这样的青春才格外有意义,吃过了这样的苦,还有什么苦我吃不了?苦过就是甜了。”他给自己比了一个加油的手势,继续向前走去。

  我追上去,继续采访满都杰:“你呢?有没有印象深刻的事情?”

  “那是去年的冬天,浩雅35千伏临时电源线勘测,车陷在沙漠里,为了不耽误工作进度,我一个人步行三四公里,走到有信号的地方打电话找人来拉车。”那天的经历让满都杰记忆犹新,风像刀子一样割在脸上,加厚的棉工作服里嗖嗖地钻冷风,他在路边站了一个小时都没等到救援车,只好躺在路基下的避风处,精神却还要保持高度紧张,仔细捕捉来往车辆的声音,以防救援车错过他。

  “我委屈得眼泪都要流出来了,但是一想到沙漠里我的队友们还在冒着寒风工作,还在等着我找到救援车把他们带出去,就什么都顾不上了。”经历过生活暴击之后的人似乎会更热爱生活,惨痛的经历让人成长,他们再谈起过去的记忆时,格外平静。

  指针指向8点,3人收起设备准备搭帐篷宿营,他们将在沙漠中度过一晚,3人分两座帐篷。昏暗的光线里,他们简单吃过晚饭,便又开始紧张地整理校核当天的资料、商讨次日计划。入夜,风比前一天刮得更猛,他们缩在睡袋中辗转反侧,尽管又累又困,却也无法快速入眠,高强度的工作使他们肌肉酸痛肿胀,眼睛干涩发痒,喉咙干咳肿痛,却没有一个人想要停下来,青春的赛道上,他们正在追梦,同样也在筑梦。

  后记:为期三天的采访很快就结束了,我和王上伟返回市区整理手中的资料,为后续出稿、出片做准备。而郝日瓦、赵子萱和满都杰还留在沙漠里,他们还要在这条勘测路上走下去,义无反顾地走下去。回来后很久,我的心绪都久久难以平静,我想我会永远地记住这些人,记住这些可爱的面孔,记住这项艰苦的事业。近年来,他们累计设计完成110千伏变电工程61项、110千伏输电线路工程73项、35千伏输电线路工程169项。他们的青春足迹镌刻在高山原野、荒漠戈壁、生命禁区,镌刻在阿拉善大地的每一寸土地上,正是这些拼搏奋斗的身影,汇聚成浩浩荡荡的时代洪流,成就了当下青春盎然、活力迸发的蒙电事业。(李娜)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