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电 > 农电文苑

四月,我打江南走过

国家电网报发布时间:2021-04-25 09:53:32  作者:高卉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又是一年芳草萋萋,不觉想起烟雨如诗的江南,想到江南深处的古镇南浔。

  三年前的这个时节,我偶然来到南浔。

  蒙蒙细雨中,从镌刻着“南浔古镇”的青砖影壁后穿过景区门廊,迎面是上空悬挂了各色装饰伞和红灯笼的大道。目之所及,草木葱翠,天色青蓝,行走其间别有一番意境。

  进镇过小桥左转,就是著名的小莲庄。进门后,一片荷花池呈现眼前,鱼群在荷叶浮萍间嬉戏觅食,悠然自得。小莲庄是晚清南浔“四象”之首刘镛的私家花园,也是古镇的经典一景。刘家三代人花了40多年建成了小莲庄,格局错落有致,精巧的园林设计不乏曲径通幽之美。而在满池碧叶和亭台的映衬下,一幢二层小洋楼映入眼帘,临湖的一面是欧式的红砖,落地的门窗,背面则是江南典型的黑瓦白墙,与长廊转角的扇亭相映成趣……这座楼名“东升阁”,是当年刘家小姐们的闺房,它中西合璧的外观在这座中式园林中显得格外醒目。桥边,一株巨大的紫藤吸引了我。古褐色藤蔓上开满了花,串串风铃般的花儿如瀑布倾下,清香扑面。伫立花下,犹如置身于淡紫色的梦幻中,让人久久不忍离开……

  与小莲庄毗邻的是著名的嘉业堂藏书楼。小桥流水的鹧鸪溪畔,这座中国近代规模最大、藏书最丰富的私家藏书楼,坐落于小桥流水间,显得格外庄重古朴。嘉业堂藏书楼为中西合璧园林式布局,回廊式的两层建筑,所有木窗都镂空雕刻着篆体“嘉业堂藏书楼”字样,楼外错落有致的花园、池塘、假山,无一不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气息。

  从藏书楼出来,沿河漫步,没有喧闹的声响,没有令人眼花的手工品店,也没有各种网红直播。在老街上,随意走进一家店铺,那可能是开了十多年的传统小铺,斑驳的木门、凹凸的青砖,透着岁月风雨的痕迹。

  相比之前去过的同里、乌镇、西塘等江南名镇,我以为南浔一定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闲散之地。江南的名镇不胜枚举,南浔却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作为一座富庶的古镇,它的一石一木展现出悠然淡泊的姿态,没有沾染嘈杂的商业气息。草木葱茏,庭院深深,尽管石桥早已褪色,但却自有一番气度。

  一路边走边看,自古镇东北方向望去,一条弯弯的水道旁,房舍林立,清一色的白墙黑瓦,上百间大小各异的民居倒映在水中——不知不觉间,已来到百间楼。“凡到古镇,不看百间楼,就不代表去过南浔。”导游介绍,百间楼有着四百多年的历史,是百姓住的地方,也是南浔最美的地方之一。美就美在这里的一切搭配和谐。清嘉庆年间的张镇在《浔溪渔唱》中描绘了如诗如画的水乡风光:“百间楼上倚婵娟,百间楼下水清涟。每到斜阳村色晚,板桥东泊卖花船。”南浔,在明代就是“耕桑之富,甲于浙右”的江南重镇,以盛产湖丝而名闻中外,自古以来文化昌盛,人才辈出,书香不绝。

  我去的那天,不大的古镇里,少了摩肩接踵的游客,只有清晨在河边洗衣的居民,或是坐在台阶上晒太阳的老人,悠悠绿水绕人家,青石板路上,脚步声清晰而绵长。静卧的石桥、长长短短的弄堂、白墙黑瓦的房舍……曾经,这里万家烟火,炊烟袅袅;曾经,这里“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商贾云集,物产丰富,造就了这里丰厚的底蕴。

  “走遍江南九十九,不如南浔走一走。”是的,单是读一读名字,唇齿间就已满是诗意。沿河往深处寻,长长的屋檐揽游人入怀。无论刮风下雨,行走檐下,悠然不惧……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诗人郑愁予在《错误》一诗中抒写的是走过江南时的无尽惆怅和欲语还休。而我打江南走过,却有幸遇见了春和景明的南浔,它也自此永久地刻在了我心间。

上一个:鸟鸣声声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