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电 > 地方新闻

土炕变成电热炕 班彦新村日日新

国家电网报发布时间:2021-03-17 09:18:24  作者:本报记者 吴优 通讯员 马金萍 祁凯凯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全国人大代表阿生青跟总书记聊起了电热炕。在青海省互助县五十镇班彦新村,村民的高兴事不止用上了电热炕这一件。本报记者近日来到班彦新村,探访新村建设五年来发生的变化。

  公路旁,高牌楼,牌楼上的“班彦新村”4个大字可以一眼望到。村民吕志武的家离村口不足百米,小院干净整洁,玻璃花房里满目新绿,几株蝴蝶兰和三角梅夹在其间,透出浓浓春意。

  班彦新村位于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南边。若把时间坐标往回拉5年,吕志武和邻居们原来的家还藏在深山的褶皱里。山叫沙沟山,住着班彦村5社和6社的129户人。“那时大家吃窖水、种旱地、怕天灾。搬迁前,两社129户里有72户是贫困户。”说起过往,班彦村党支部书记仲关因保心情复杂。

  重重大山像一道屏障,贫穷赶不走,好日子进不来。出路只有一个字——搬!

  2016年,青海省将班彦村5社、6社列入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在山对面的公路旁建成了现在的班彦新村。

  山上山下,连接起班彦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5年来,山峦依旧,村民们的生活却变了模样。

  突围——挪穷窝,解开脱贫“死结”

  为啥搬?沙沟山九分石头一分土,田少地薄,偏僻干旱,把人紧紧地拴着。辛苦一整年,收成不够养活一家人,很多人一辈子盖不起新房。易地扶贫搬迁一下子卸了两个大“包袱”:挪穷窝,盖新房。

  搬迁后,家家户户搬进了80平方米带庭院的砖瓦房,沥青路通到家门口,吃水不用再走几里路去挑,拧开水龙头,水就哗哗流……一一补齐的基础设施短板和悄然改变的生活方式,解开了村民脱贫路上的“死结”。

  吕志武说,土炕变成电热炕,让生活变化最大。

  墙壁熏得一片黑,院子里牛羊粪和秸秆成堆,家中烟灰扫不完……有了电热炕,这些都成了历史。

  “温度、时间都能自己调,一觉睡到天亮,再也不用半夜起来煨炕了。”吕志武掀开褥子,下面是碳晶电热板。

  今年3月7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现场,来自互助县的阿生青代表发言后,习近平总书记问到了电热炕。

  当晚,吕志武全家守在电视机前收看了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的新闻。班彦村便民服务中心党员活动室里,党员、村干部、群众代表满满一屋,也在看。

  “2016年总书记来的时候,我们还没用上这个宝贝呢。”吕志武说。

  2016年,村里喜事不断:8月份,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建设中的班彦新村考察;11月份,5社、6社村民集体搬进了新家。

  两年后,“柴改电”电能替代项目落地班彦新村,村里每户都用上了供电公司免费安装的电热炕。

  从当年的土炕到如今的电热炕,村民的生活环境在变,日子也一天天地变。村委会主任余七十三深有感触:“这几年,我们牢记总书记的嘱托,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过上了好日子,接下来要带领大家继续发展产业,把生活越过越好。”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他领回了“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奖牌。

  破题——兴产业,蹚出致富新路

  易地扶贫搬迁,搬得出只是第一步,关键是村民稳得住、能致富。

  随着村里的面貌焕然一新,一些脱贫致富的想法逐步落地。班彦新村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开始发展乡村旅游业和民族特色产业。

  3月11日下午,村民吕志平在自家的酩馏酒作坊忙活,酒坊里酒香四溢。2018年,在外打工10年的他回乡创业。如今,算上吕志平,村里已有10户村民从事酩馏酒生产。

  吕有金是村里第一个开酿酒作坊的人,他把祖传的酿酒手艺教给更多人,鼓励他们凭本事吃饭、靠双手致富。村集体也瞄准了这一产业,在2019年建成了酩馏酒作坊,帮助贫困户在家门口端起饭碗。

  发展酿酒产业,吕有金既是领路人也是探路者。最近,他正忙着改造自家的酿酒作坊,拆除操作间里的电热炕,换上新的电锅炉和电蒸锅。他和吕志武一样,把电热炕当心头肉——村里统一装了电热炕后,他第一个利用电热炕的恒温功能发酵青稞,让酩馏酒口感更香醇。

  在传统制作工艺升级的过程中,电锅炉和电蒸锅让过去只能纯手工制作的酩馏酒实现了电气化生产和技术革新,曾经的“神助攻”电热炕“让位”给了新设备。

  怎样在升级中做好传承?吕有金把老设备搬上了酒坊二楼,将这里作为古法酿造工艺展示区,供游客参观。

  楼上楼下,现代技术与传统工艺,在这一刻相互致意。

  借着乡村旅游的东风,把手艺变成产业的还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

  在村委会旁的班彦新村盘绣园里,妇女们围坐在一起,在绣布上飞针走线。盘绣工艺复杂,但她们已轻车熟路。145名盘绣专业户从固守薄田到拿起绣针,让生活在指尖下越变越美。

  除了发展特色产业,班彦新村还走上了生态旅游的路子。村民们纷纷把屋子利用起来,开起了农家乐和民宿。

  产业带动,脱贫提速。2017年年底,班彦新村整体脱贫,此后更是走上了奔小康“高速路”。2020年,班彦新村人均年收入由脱贫时的7100元增加到11479元。

  发展——谋新篇,奋斗脚步不停

  搬到新村后,大家的视野更开阔,想法也更多。而在外闯荡多年的人,则开始盘算着回乡创业。

  今年,村民吕志寿用打工存的钱把家改造成了农家乐。电在他的生意里是关键因素。全电厨房里,冰柜、微波炉、电饼铛、电磁炉……哪样都离不了电。

  在新村,开农家乐、民宿的村民和五十供电所台区经理李发云有一个微信群,村民用电遇到的问题都能很快得到解决。供电所还会派人定期上门检查村民家中的配电箱、低压线路、接户线等。

  配合产业发展的不仅有供电服务,还有供电保障。村里200千伏安的变压器由2016年新村刚建成时的2台增加到4台,配变容量比村民下山前增加了13倍。

  在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的同时,电力还直接变成收益——靠着得天独厚的太阳能资源,不仅村民家的屋顶上“长”满了光伏板,村东侧山坡的空地上也有许多光伏板,那是村里引进的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每户村民每年因此增收2500元,可持续获益20年。

  现在,班彦新村发展最大的看点是生态农庄。公路一侧的农田经过流转和培育,已经成为一块沃土。

  走进生态农庄里的节地型日光节能温室大棚,一株株作物映入眼帘。“这里好多都是我们培育的新品种。”仲关因保声音响亮。村里有5座这样的大棚,里面种了200余种景观植物。

  生态农庄已于2020年夏天开放迎客。除了大棚,生态农庄里还有丛林探险、研学基地、采摘园区、烧烤营地等,集休闲观光、采摘、青少年科普于一体。

  “以前山里种地没出路,大家只能出去打工赚钱。”吕志平说,“现在村里有产业,人人都有事干、有钱赚,只要肯努力,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