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碳交易市场能火起来吗?

发布时间:2017-12-18   来源:华夏能源网

近日,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召开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启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的通知》。将于12月19日召开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启动工作电话会议,并落实《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推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低碳绿色发展。建设碳交易市场已经成为全球各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有效方式之一。然而在中国,碳交易市场却似乎一直没“火”起来。

微信图片_20171218115524

碳交易市场的从何而来?

首先,需要明确一个概念,碳交易是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CO2)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其重要意义在于“限制排放”。而“碳交易市场”则是为了这种交易能够发生,人为造出来的市场。

碳交易的基本原理是,合同的一方通过支付另一方获得温室气体减排额,买方可以将购得的减排额用于减缓温室效应从而实现其减排的目标。在六种被要求排减的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为最大宗,所以这种交易以每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为计算单位,所以通称为碳交易,其交易市场称为碳市场(Carbon Market)。

1994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效,同时开启了全球CO2限排先河。

2009年,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上,中国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2011年年底,国务院印发了《“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提出“探索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的要求。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批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等七省市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

2013年6月18日,深圳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全国七家试点省市中率先启动交易。

2015年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正式纳入交易履约体系。

2015年9月,《中美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明确提出我国计划于2017年启动覆盖钢铁、电力、化工、建材、造纸和有色金属等重点工业行业的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

2016年4月22日,中国签署《巴黎协定》,承诺将积极做好国内的温室气体减排工作,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

2016年10月底,国务院下发《关于印发“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的通知》。

如今,在2017年年底,碳交易市场终于要来了。

碳交易市场必须面对的几大问题

第一,试点效果欠佳

2014年,在刚刚启动碳交易试点不久后,FT中文网就曾披露过一篇名为《难以看懂的中国碳交易市场》的文章。

文章第一段描述的相当传神:

“一个男人在慢悠悠地滚动浏览着自己的电子邮件,另一个则扑通一声趴到桌上装睡。

这是北京环境交易所(China Beijing Environment Exchange)一个周三下午的一幕。该交易所是中国试水碳市场的一个核心机构,中国的这一努力备受瞩目,但进展得并不热烈。

这家交易所的碳交易中心主任王阳说:“现在每天大概有两三笔交易。”

这还是从去年11月每周两三笔交易的基础上涨起来的,当时北京在去年6月启动的五市两省碳排放交易试点系统中,成为第三个试点。”

的确,第一批碳交易试点并不能说是完全成功的。据媒体报道,以天津碳交易试点为例,碳排放市场的确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包括且不限于以下几点:

一、大量企业对碳交易市场、碳资产管理缺乏了解,多数采取风险规避策略,主观上不重视。缺乏专业人才,多数企业难以短时间内掌握碳交易实质,对其必然性、前瞻性认识不清。另一方面,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的纳入企业大部分为国企和央企,其受政策和管理层影响,态度趋于保守。

二、缺乏有效约束手段。天津排放权交易所董事会秘书邓羽腾介绍,相比国内其他试点碳市,天津对纳入企业不履约行为的惩罚力度是最轻的。

三是多地碳市交易标准不一,部分企业入市存在观望心理。各地碳交易市场试点在配额、标准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别,交易价格也存在大幅波动和明显差异,给跨区域碳交易带来多重障碍,因此阻碍了数量众多跨区域经营的碳排放企业入市。

四是碳排放权交易的多个环节面临技术短板,碳交易不够规范,影响市场活跃度。碳市精细化程度不高,客观上降低了企业展开碳排放权交易的积极性。

第二,碳价过低

上述截图来自中国碳交易平台,可以明显看出,近一年内,我国碳价在50元/吨左右低价徘徊。

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蒋兆理此前曾表示,碳价要在2020年以后才会达到每吨200-300元人民币,在此之前,企业无法感到真实压力。

第三,企业准备尚不充分

此外,尽管政策信号积极明确,启动全国碳市场的路上仍不乏“小波澜”。参与《2017年中国碳价调查》的一些受访企业,明显流露出担忧。对于调查所涉及的多数具有较高准备水平的企业来说,配额管理和碳交易仍是组织准备最不充分的领域,各有44%和41%的受访者认为这两个领域“没有任何准备”或“只有极少的准备”。同时,近半数的受访者表示,在组织战略管理、碳金融等方面,企业仍需要进行大量培训。

对于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北京伊碳协创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韩曙东表示,试点时期它们可以通过CCER项目参与碳交易,但全国碳市场的CCER政策不明,碳市场能否与新能源产生联动作用就无法确定。

此外,关于全国碳市场的运行模式,业界也是颇多揣测。更有报道称,试点碳市场并不会因为全国碳市场的建立而立即取消,而是会并行运行一段时间。届时,“1+N”的全国碳市场交易体系或将形成。但相关部门并未就此作出回应。

碳市场可能无限大、也可能归零

去年,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曾在公开场合针对碳市场作出发言,如今在碳市场即将启动的时刻拿出来复习更有意义。

以下为发言原文,由华夏能源网整理。

“碳市场是政府指令建造的市场,可以无限大,也可能归零”

虽然大家都觉得碳市场特别重要,但它毕竟是一个小规模的市场、是一个小众市场,我们首先搞清楚搞碳市场是为了什么,我们不是为了搞市场而搞市场。

碳市场和其他市场不一样。比如石油、黄金期货,先有自然消费需求,就有了交易市场,先有现货市场,规模越来越大后有了期货市场,因为大家的消费是有一个预期和基本的判断,需要一个现货市场满足基本消费,又要有一个期货市场去规避风险,这样就有了套期保值、对冲等投机和投资行为。而碳市场不是这么一个自然的市场,减排温室气体是为了推动发展转型、能源转型,是国务院发布一个指令、一个办法来建造的碳市场。

建立碳市场的目的是三个,第一是推动温室气体减排,第二是降低全社会的减排成本,第三是推动技术进本。我们搞碳市场的人经常用两个术语来说这个市场很大、很有发展前景:谁有了碳排放权,谁就有话语权,从而有了“碳元”的说法;过去是黄金美元和石油美元,以后会是碳美元。

但是,未来碳市场的发展可能不是这么一个理念,它是个有限的市场,越做越小的市场。因为要减排,2050要比2010念减排80%,如果现在的市场是100,2050就只有20了。既然它是一个有限的市场,人为的市场,我们必须维护好这个市场,它人为的因素太多了。

比如有人去操纵黄金价格,有人操纵石油价格,但是最终石油和黄金的价格的确定是要由供需关系确定,利用价格杠杆实现商品的的供需平衡,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有人赚钱,也一定会有人赔钱,这是必然的现象。由于供需关系的决定价格,石油和黄金的价格就不会无限低,也不会无限高。

但是碳市场就有出现这两种绝对的的情况:可以归零,也可以无限大。

好多人说归零不可能,怎么不可能?记得三年前澳大利亚办碳市场的时候,大家都在投资碳减排产品,突然有一天澳大利亚政府说,我们不搞碳市场了。最不靠谱的是政府,他突然说我不做了,构建五年多的碳市场的研究,一套一套的计算方法、配额分配、交易机制、交易所……所有的东西都归零。

(这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因为这个市场是政府规定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把它维护好,维护好就要维护它的信用。

“碳市场要尊重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核证核查费用不够体面。”

欧盟碳市场现在出现了一些问题,大家都把它归为配额的问题,除此之外,还有就是参与这个市场的交易者没有去自觉的维护这个市场。

比如一些通过一些特别低成本的手段,将减排温室气体纳入到交易范围,比方说HFC(氢氟烃),减排成本只有几美分,几乎是零,欧盟市场上有几亿吨这样的产品,还卖到十多欧元一吨,当这样廉价产品充斥市场的时候,谁会尊重价值规律?谁会尊重这个产品?所以我们的碳市场,一定要形成一个氛围,大家必须尊重碳减排这个产品。

我们的碳市场现在即使还没出现这个问题,但也必须引起注意。比如核算核查,不要小看这样一个服务碳交易的服务,对它的不尊重就是对碳市场的不尊重。

在刚搞股票市场时,全国注册了若干个会计事务所对上市公司进行审计服务,由于不规范竞争,导致几乎所有的会计事务所都帮着公司做假账。当时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同志急了,下令所有的上市公司必须由五大会计事务所进行审计,规定一个比较中肯的价格。到现在为止,不能说上市公司做假账基本杜绝,但有很大的改善。原因是什么,它有足够的核查费用,有足够支撑它体面生存的成本和价格。

请问一下,我们在座的核证核查的机构,你的费用够你体面的生活吗?这个是对你付出劳动的不尊重,你又怎么会对这个产品尊重?

好多人说我们国家市场不规范,但是我们在很多地方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规范方法,有标准的收费水平,比如一个太阳能电站,投资十个亿,千分之几是我的设计费用,这是必须的。我们的碳市场有这样核查费用标准吗?我们做一个两百万吨的核查核证或者一个配额,我们收费多少?

我并不是说大家一定要高收费,但这个行业要尊重自己的产品、自己的服务,这样才是尊重自己的市场,如果在这个行业的人都不尊重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怎么可能让别人尊重你。我们经常说人要自尊,别人才会尊重你,这是一个特别关键的问题。

“碳市场特别复杂又特别简单,政府干预价格会适得其反。”

虽然碳市场是一个政府营造的市场,但是它需要适应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则,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则就是:价格由市场决定,而不是通过定价机制做出来。

现在很多人研究碳定价的问题,提出预期价格。这种预期预警是可以的,但是你无法通过政府这只手直接干预价格,这种干预往往适得其反。比如中央对于煤价太低采取措施,现在煤价上来了,又着急了,几次发文防止煤价过快上涨。

政府用调整宏观经济的手段来调控微观市场,我不敢说它是注定要失败,但是很困难。同样在碳价格问题上也要小心,因为一般的市场价格是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市场供求关系,二是投机的条件和可能性,有没有投机的预期,三就是技术进步的判断,最终技术进步的判断是至关重要的。

供求关系政府是可以调整的,比如配额的宽松,基本上政府可以算个80%或者75%以上的准确度,然后价格波动也就在那个25%范围之内。

第二个方面有没有金融炒作投机的空间?在碳市场几乎不存在这样的机会,因为它不像任何一个普通的产品,它是天天消费的,它有很多不可预计的情况。碳交易每年一次清交,清交数量也是固定死的,每一个人都可以作出一个比较准确的判断,投机价格不可能出现大幅度变化,出现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这种大幅度价格波动的可能性比较小。

第三个说技术进步。专家都喜欢做预言、做预判,比如欧洲人曾预言过,碳的定价在未来一段时间应该达到一百美元,但是好多搞技术的人不这么认为。

2009年光伏的价格是5美元一瓦,现在是多少呢?0.5美元,降低了10倍。那个时候国家发改委的核准的光伏上网电价是4块钱一度,最近最低的竞价是0.52元一度。碳价是什么?当4块钱的时候,相当于4000元钱一吨(相当于700多美元一吨)。现在多少呢?现在是0.52元,再减掉煤炭的成本现在是0.3元(200块钱一吨,折合30美元)。再过十年,光伏的成本谁敢做一个预测?技术进步带来的碳价成本降低,(比较难以预测)。

碳市场是一个特别复杂的市场,又是一个特别简单的市场,复杂在于我们对它的规律还不熟悉,大家都在实验,它简单就是所有的东西都是在政府的控制范围之内。

所以,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政府的政策、规定、规则,并且要帮助政府逐步完善这些政策、规定和规则,使得碳市场更加符合市场机制和市场运作的基本规律,营造一个碳交易应该有的市场氛围,这才是我们碳市场逐步发展和完善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希望所有的参与方都认真的去研究碳市场、维护碳市场、完善碳市场,最后真正受益于碳市场。

      关键词: 碳交易


更多>>图片新闻

稿件媒体合作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63413737

广告项目咨询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63415404

投诉监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58689065